首页期刊导航|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刘昌明

月刊

0375-5444

acta@igsnrr.ac.cn

010-64889295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学报/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本刊备有自1934年创刊至最新一期的论文总目录()欢迎查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本土到全球网络化的人地关系思维范式转型

    谈明洪李秀彬
    2333-2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期地理学关于人地关系的研究多基于本土思维,秉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理念.在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传统农业社会,这一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区域地理研究和区域管理实践,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随着系统开放程度的增加,规模不等、层级不同的地域系统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耦合的地理网络.每个地域都是这个网络上的节点,地域问题的产生与解决与网络上其他节点有密切关联、与地域系统内外因素紧密相关,地域外因素有时甚至起主导作用.虚拟水、生态足迹、贸易隐含碳排放、资源纽带关系及人地关系远程耦合等概念和方法的提出,标志着人地关系研究范式从本土思维向全球网络化思维转型.依照新的理念和研究范式,传统的本土思维范式及建立在此范式上的相关研究主题(如区域承载力)应该受到重新审视.

    人地关系思维范式本土思维全球网络思维

    城市化背景下食物系统耦合研究的理论框架及优先方向

    马恩朴蔡建明郭华林静...
    2343-2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城市化、地域功能分化、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交通网络快速扩展等因素影响,区域之间资源要素的流动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人类与地理环境互动模式的网络化就要求地理学研究采取全程耦合范式,即将区域内部、区域与周边区域、以及非邻接区域之间的人地互动同时纳入考虑.食物系统作为衔接乡村与城市、以及产地与全球消费市场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是开展人地系统近远程耦合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在论证理论研究内在依据及外在条件的基础上,将食物系统的构成要素与远程耦合框架相结合,建立"城市化驱动下食物系统近远程耦合的理论框架"并论述该理论框架的具体内涵.以拓展理论框架中的前沿领域为基本导向并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本文进一步明确了食物系统耦合研究的基本问题和4个亟待突破的优先研究方向.其中,基本问题是食物域的格局特征、时空演化及其动力机制.4个优先方向则包括:耦合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供应链网络人地互动研究;食物系统近远程耦合效应及其调控策略研究;基于食物系统的城乡融合与长效脱贫机制研究;以及面向公共卫生安全的食物系统跨区域、多层次治理研究.本文最后设计了食物系统耦合研究的一般技术路径,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的案例实证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思路参考.

    城市化食物系统近远程耦合理论框架优先议题

    微观视角下旅游情境人地关系的理论与经验

    黄剑锋陆林宋玉
    2360-2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现象与活动中的人地关系是旅游研究中的跨学科议题,但目前微观心理与行为视角下的旅游情境人地关系研究尚有不足.本文检视了旅游情境人地关系研究的特殊性和多元性,探究了微观视角下旅游情境人地关系研究的经验化路径,以旅游者行为意愿为例对人—地二元环境刺激促成人—地交互及行为反应的可能机制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实证检验,并分析了上述理论与经验探讨对于旅游情境人地关系研究的启示.研究表明:①旅游情境人地关系研究具有多元对象、层次、范式及方法论,存在4种主要情形和2种典型范式.②心理—行为范式是拓展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方向,提炼具体问题和聚焦具体变量是微观视角下旅游情境人地关系研究经验化及本体论化的关键环节.③认知和情感形象、地方依恋、行为意愿等构成的经验模型是对人—地二元到人—地交互理论逻辑的一种刻画,为旅游者行为提供了一个可能的人地关系解释.④微观视角下旅游者行为意愿的形成经历了地的功能与人的情感两个向度环境刺激、地方依恋人地联结有机体、行为反应之间的传导过程.⑤微观视角下旅游情境人地关系研究需把握人地关系主题与旅游现象特性、完善多元尺度和范式、推进理论的经验化、注重方法的问题导向和理论意义.

    人地关系旅游情境微观视角研究范式旅游者行为刺激—有机体—反应

    "美丽冰冻圈"融入区域发展的途径与模式

    杨建平哈琳康韵婕肖杰...
    2379-2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探讨"美丽冰冻圈"内涵的基础上,从自然属性与社会经济两个层面、致利与致害两条线,分析了"美丽冰冻圈"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美丽冰冻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福祉构成冰冻圈—人类社会经济复合命运共同体.基于中国冰冻圈要素及其变化影响的区域差异性,选取祁连山—河西地区、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横断山大香格里拉地区,分别代表冰冻圈水资源影响区、冰冻圈灾害影响区、冰冻圈旅游经济区,围绕冰冻圈水资源服务与绿洲经济、雪灾害风险与畜牧业经济、冰雪旅游与区域经济等核心问题,从冰冻圈资源服务与灾害风险视角,详细阐述了冰冻圈融入不同区域发展的途径与模式.在干旱半干旱内陆地区,冰冻圈主要以水源涵养、水量供给与径流调节服务,融入绿洲社会经济发展,是一种冰冻圈水资源支撑型区域发展模式;在青藏高原高寒区,冰冻圈生态环境决定了畜牧业经济的脆弱性,冰冻圈灾害负向影响畜牧业经济,是一种冰冻圈生态支撑+灾害影响型区域发展模式;在冰冻圈旅游经济区,直接依托冰雪资源发展冰雪旅游业,是一种基于冰冻圈资源的旅游经济驱动型区域发展模式.

    "美丽冰冻圈"冰冻圈水资源冰冻圈灾害冰雪经济区域可持续发展途径与模式

    城市企业社区用地更新潜力分析框架与应用

    吴文恒史海金杨毕红许玉婷...
    2391-2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用地更新潜力分析是践行集约利用空间与城市更新、可持续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对认识城市土地利用、居住空间转型与治理意义重大,包括面积更新潜力与集约利用潜力.从社区土地面积、空间集约利用和两者关联性3个维度出发,采用企业社区兴趣点、兴趣面数据与建筑基底数据,以及景观格局指数、区位熵、重要性—绩效分析等方法,构建城市企业社区用地更新潜力分析框架,探究用地更新潜力特征,以西安市为案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①企业社区总更新潜力933.56 hm2,平均面积1.63 hm2.小型企业社区(0.07~1.18 hm2)居多(62.87%),面积更新潜力较小(19.42%),相对集聚于内部市区,桃园路、土门、长乐中路等街道.面积大的数量少,分散在外围市区,洪庆、纺织城、鱼化寨等街道;②绝大多数企业社区(93.01%)在立体空间上有集约利用潜力,整体呈东西两头稍高、内城中间低的略"U"型分异,以及南部向中北部地区近线性增加趋势;③集约利用潜力大的企业社区(A型)占20.63%,平均楼层高度3.31层,以土门、桃园路、纺织城、韩森寨等街道为主.集约利用潜力较大的企业社区(B型)占55.94%,平均5.24层,小集聚、大分散,长乐中路、纺织城、电子城、桃园路等街道分布多;④面积更新潜力与集约利用潜力大的高—高型企业社区占13.46%(77个),主要在中心城区外围,纺织城、电子城、枣园、韩森寨等街道;面积更新潜力小集约利用潜力大的低—高型企业社区占30.07%(172个),土门、纺织城、桃园路、电子城等街道为主;需要重点关注高—高型和低—高型企业社区更新改造与未来发展建设.应用过程与分析框架匹配,结果与现实较吻合,体现方法架构的逻辑性.研究有助于深化内城居住空间演替理论、新城市主义与城市更新理论.

    企业社区用地更新潜力集约利用潜力景观格局指数西安市

    贫困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

    周扬李寻欢
    2407-2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减贫实践证明,地理学在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支撑减贫瞄准与扶贫决策中发挥着重要学科价值.然而,由于基本概念模糊、基础理论滞后、学科体系不健全,"理论贫困"成为制约贫困地理学创新发展的最大短板.本文在解析贫困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剖析了贫困地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的学科性质、基础理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框架,提出了未来贫困地理研究中的前沿领域.结果表明:①贫困是指与一定标准相比,人们所享受的各种福利处于劣势、缺少或不足的状态,具有多维性、区域性和动态性特征.在测量标准上,绝对贫困强调"极小值",相对贫困强调"平均值".在瞄准对象上,个体贫困关注个人福利或能力的缺失与不足,区域贫困则是从空间视角关注个体福利背后的"区域福利".②贫困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贫困地区的形成、分布、地理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和反贫困措施的学科,以贫困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贫困—环境"关系为研究核心,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特点.贫困地理学的基础性理论包括空间贫困理论、区域贫困理论和多维贫困理论,其研究内容与框架包括3个维度、2大要素、2类对象、2大标准.③贫困地理学需要进一步强化贫困地域系统演化、区域贫困测度、相对贫困瞄准、贫困监测模拟、减贫效应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贫困地理学区域贫困个体贫困相对贫困贫困地域系统

    贫困动态的测度方法与演化机制

    严小燕祁新华
    2425-2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贫困视为一个动态现象与过程逐渐成为学术界共识.尽管国内外相关成果丰硕,但迄今鲜有对贫困动态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本文立足于现有文献,开展贫困动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首先,解析了贫困动态的内涵及类型;其次,分别从单维和多维角度归纳了贫困动态测度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数据来源;第三,从持续时间、家庭生命周期变化、代际传递和时空演变四方面系统梳理了贫困动态研究脉络;第四,基于经济学、社会学和地理学视角,分别从经济、发展和空间层面对贫困动态发生机制进行了解析.在对以上内容进行简要评述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值得进一步探究的若干贫困动态议题,希望能够为贫困动态研究提供有益借鉴,并为巩固扶贫成果、完善扶贫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贫困动态贫困地理贫困持续时间代际传递家庭生命周期

    基于隐性—韧性—显性的武汉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特征

    吴浩江志猛林安琪朱文超...
    2439-2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城市国土空间发展状况的晴雨表,深入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对城市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双评价指南的基础上引入夜光/大气遥感、兴趣点、交通态势、社交媒体等多源时空数据,建立了基于隐性—韧性—显性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特征分析理论框架,提出了空间自相关和分形几何相结合的承载力空间特征挖掘方法.以武汉市为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武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显著空间异质性,隐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分布于城市外围生态环境优越的区域,韧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集中于综合风险应对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区,显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位于各项基础功能均较为健全的城市次中心一带;②武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正向空间聚集性,并呈显著半径向心分形特征,隐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呈放射状向四周扩散,韧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呈向心状聚集在城市核心圈层,显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分布于则介于二者之间.本文构建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特征分析与挖掘方法体系,通过引入多源时空数据弥补了传统数据现势性的不足,完善了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和技术范式,可为新时期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特征城市韧性空间自相关分形几何武汉市

    宁杭城市多时空尺度居住空间分异与比较

    宋伟轩黄琴诗谷跃何格...
    2458-2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居住分异具有社会群体与住宅空间的社会—空间双重属性,已有研究多关注社会经济属性,采用非空间分异指数开展单个城市和较大尺度的实证分析,较难有效反映中国当前城市内部日趋复杂多变、异质破碎的居住分异景观.基于住宅空间视角,采用多群体分异指数、空间分异曲线、指数分解模型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南京、杭州为案例城市,从街道、街区与网格3个尺度,分析宁杭2009-2018年居住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空间分异指数因考虑到住宅空间位置和邻域环境,可作为对非空间分异指数的一种改进;南京不同住宅类型空间分异程度高于杭州,主要是由城市空间结构差异造成的;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社会空间资源非均衡配置的结果,其中"中心位势"和"教育配套"等因素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最为显著;宁杭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共性与特性并存,揭示出城市比较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通过创新性探索,为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研究提供新视角、新方法和新思维.

    社会空间居住分异多尺度住宅价格空间分异指数南京杭州

    基于百度慧眼的中国收缩城市分类研究

    孟祥凤马爽项雯怡阚长城...
    2477-2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收缩城市是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类城市,按照城市人口变化格局,开展收缩城市分类研究,是发现城市人口"空洞"及变化特征的重要一环.国际上将收缩城市主要分为穿孔型、圈饼型和边缘型,中国的收缩城市究竟包括哪些类型?尚缺少研究证实.本文以中国实体城市为分析单位,利用百度慧眼2016年11月—2018年11月200m格网的常住人口数据,发现常住人口减少的实体城市共1506座,占实体城市总量(3022座)的49.8%.选取人口较为密集且在研究时段内出现严重收缩现象的126座收缩城市为研究样本,探讨中国收缩城市分类问题.分析表明:126座收缩城市样本多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包括穿孔型、全局型、局部型、圈饼型、边缘型等5种类型.其中,穿孔型收缩城市最多,共47座(37.3%),为中国收缩城市的主导类型,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全局型收缩城市有33座(26.2%),主要分布于甘肃、陕西;局部型收缩城市有25座(19.8%),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圈饼型收缩城市有18座(14.3%),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边缘型收缩城市有3座."重速度、轻质量"的前半程城镇化,以"增长"为主导的城市规划执念,资源枯竭或经济转型导致传统工业企业衰落解体,政府主动调整下的产业转移等是产生穿孔型收缩城市的主因.研究为政府精细调整城市发展重心、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城市宜居性、开展收缩语境下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实体城市城市收缩人口变化格局百度慧眼常住人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