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刘昌明

月刊

0375-5444

acta@igsnrr.ac.cn

010-64889295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学报/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本刊备有自1934年创刊至最新一期的论文总目录()欢迎查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时代的地理科学前沿问题探析

    李宇航徐志伟刘燕华张玉虎...
    2409-2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地理科学领域,AI技术的应用正逐渐深入,为地理大数据与时空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并在多个方面展现出广泛的创新与应用潜力.本文系统梳理了AI在地理科学领域中的发展与应用,详细介绍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规划系统以及大模型等不同AI技术的发展脉络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了 AI在地理学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对"AI+地理科学"交叉研究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地理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时空信息研究范式转型

    人工智能时代城市地理学发展的变革与挑战

    杨永春菅煜婷
    2425-2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AI)引发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已成为全球各国抢抓的竞争优势,同时也会引发城市地理学的革新.本文回溯了人工智能发展历程,提出了面向人工智能的城市人地系统概念模型,从数据表达、场景应用、空间变革、城市发展等4个方面梳理与总结了人工智能介入的城市地理研究,并提出了学科智能化转型面临的困境、情境、探索路径与未来展望.研究发现:①面向人工智能的城市人地系统要素交互更加复杂.②人工智能成为城市地理研究主要手段的趋势逐渐明显,具有高效率、低成本、学习能力强的数据处理优势,对空间感知与智慧决策也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引发了空间变革,不仅打造了复杂的虚拟空间,同时重构了社会空间;人工智能助力建设智慧城市并打造城市前沿应用平台.③智能化转型下的城市地理研究面临数据与技术困境以及全球与地方变革、科技伦理与人文价值发展等情境,未来可在突破技术壁垒、关注城市空间建设与治理、注重多元智能转向效应研究等3方面探索发展路径,学科亟待全面转型升级.

    人工智能第四次工业革命城市地理学学科变革城市人地系统虚拟空间智慧城市

    基于空间品质的经济地理核心—边缘模型研究

    杨开忠刘威董亚宁刘安国...
    2442-2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从基于物质产品再生产向基于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再生产的转变,聚焦于传统有形物质产品因素的克鲁格曼核心—边缘模型已无法系统解释中国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现象和人才区域迁移机制.本文基于新空间经济理论构建了包含空间品质及其溢价效应的核心—边缘模型,研究发现:①新空间经济学核心—边缘模型具有类突发性聚集、非对称维持点和完全自由贸易时空间并非无差异的新特征;②非农劳动力倾向空间品质更高的地区,且空间品质差距越大则流动趋势越明显;③缩小空间品质差距需要综合考虑各区域的便利设施水平以及区内和区际旅行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未来促进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需要科学认识空间品质对经济活动空间区位的影响作用,需要把握缩小空间品质差距的理论逻辑和重视空间品质的区域一体化建设.

    核心—边缘模型新空间经济学空间品质品质溢价效应经济地理

    地理学视角的乡村吸引力研究框架与重要议题

    周国华谭华云殷章馨
    2460-2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吸引力是表征流动情境的乡村地域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是乡村地理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基于对乡村吸引力的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的回溯,从地理学视角建构乡村吸引力的理论框架,阐释其重要议题.①乡村吸引力研究从对吸引力乡村的零散阐述和乡村吸引力的单维分析,转向城乡交互作用的乡村吸引力概念、机制与评价体系的探索.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引力定律与引力模型、人口迁移理论与吸引物权理论,可为乡村吸引力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观点启发.②围绕乡村吸引力"是何—如何—因何—能何"等科学问题,朝向"理论发展—服务实践—方法指导"的框架目标,以乡村地理学时空综合理论范式及其方法体系为支撑,建构乡村吸引力的理论框架.③从时空过程视角,解析基于乡村地域系统本底的、空间交互作用的乡村吸引力概念内涵;依据乡村吸引力的概念内涵与测评原理,建构乡村吸引力的测度框架;从空间关联和尺度转换的视角,识别乡村吸引力的地域类型与空间结构;遵循系统思维思维和尺度思想,探究乡村吸引力的内生发展机理和外源嵌入机制;考量历史过程和空间异质性,探讨乡村吸引力的提升路径与政策建议.研究旨在推进乡村吸引力的"时—空—入—地"综合分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借鉴与政策启示.

    乡村吸引力乡村地域系统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城乡要素流动

    行动者网络下的乡村社会价值供给格局形成机理

    张志成方斌张红娟王艺荣...
    2477-2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社会经济结构快速转变,但乡村社会价值如何提升正成为迫切问题,而多元主体对价值增长的推动性是其解决的前提.基于对乡村社会价值内涵的深入解析,本文以中国发达乡村地域之一的八桥镇为例,利用SolVES模型评估乡村社会价值,分析其供给格局;并基于深度访谈构建驱动案例村社会价值供给格局形成的行动者网络,梳理格局的形成机理,提炼格局构建与优化的基本路径.结果显示:①社会价值供给呈空间不均衡性,供给源聚集区与高价值指数区存在空间错位.②人类行动者以村两委为核心,以打造或优化供给源为手段,驱动供给格局的形成.③非人类行动者以自身功能属性塑造价值的空间形态,亦可在人类行动者的引导下转化为价值供给源.④乡村社会价值供给格局构建的过程也是异质行动者让利益相关者在特定时空感知到既定价值的过程.综上,本文提出"行动目标设立—供给源设计与布局—利益相关者感知强化"价值供给格局构建与优化的基本路径.上述结论对完善乡村价值理论、推动社会价值高效供给和优化乡村多元治理体系具有指导意义.

    乡村社会价值供给格局异质行动者驱动机理八桥镇

    中国都市圈的产业分工与功能协同分析

    石敏俊孙艺文
    2495-2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都市圈正在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重要空间载体.国际上一般认为都市圈是1 h通勤圈,当前中国都市圈规划同时提出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的目标,希冀建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分工协调的现代化都市圈.本文基于城市间投入产出分析,对中国都市圈内部的产业分工与功能协同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产业分工与功能协同,可以将中国都市圈分为单中心离散结构、核心—边缘结构、边缘拓展结构和多中心网络结构4种类型,多中心网络结构是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的高级阶段;②中国都市圈的产业链空间网络多数由加工制造品生产环节网络流主导,首都、天津都市圈加工制造品生产环节网络流与同类型都市圈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成都、长株潭和广州都市圈生产性服务环节网络流存在明显提升空间;③若要将中国都市圈建设成为功能互补的产业协作圈,关键在于优化产业链空间网络,强化城市间功能协同,促进都市圈内部的空间融合;④长株潭、石家庄、成都和武汉等单中心离散结构都市圈应先向核心—边缘结构都市圈演化,南京、杭州等边缘拓展结构都市圈以及天津、深圳、广州和首都等核心—边缘结构都市圈应向多中心网络结构演化.

    都市圈空间融合产业分工与功能协同产业链空间网络城市间投入产出表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行政中心迁移的时空格局与驱动机理

    徐少杰王开泳王甫园赵彪...
    2511-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行政中心迁移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深入分析中国城市行政中心迁移的时空格局、驱动机理和发展趋势既是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行政中心迁移规范化、科学化的前提.基于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地级及以上城市行政中心迁移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①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有81起行政中心迁移案例,2003-2007年是迁移高峰期,并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迁移多是短距离迁移,并以推动城市新区建设为主要目的,呈现出与地理中心相分离的特点.②城市行政中心迁移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国家政策、政府引导、权力分配、资源重组以及规划调整等因素的多维博弈,国家政策的调控和城市政府的引导是其中的关键.③在国家严控行政区划调整的背景下,城市行政中心迁移将继续强化传统驱动因素,同时适应社会经济和技术变革,呈现生态治理、交通驱动及创新产业发展等新导向.应在保持行政中心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审慎考虑迁移的必要性,做好行政中心迁移的顶层设计,规范审批程序和分析论证环节,以推动城市全面发展.本文能为科学认识城市行政中心迁移的规律和内在机制提供参考.

    行政区划行政中心迁移时空格局驱动机理发展趋势中国

    产业转移视角下中国城市分工的空间关系

    黎文静袁伟彦
    2529-2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产业转移视角,利用2004-2020年数据实证研究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分工的空间关系并构建空间OD模型检验城市分工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产业分工存在显著的网络自相关特征,且相较于转入地网络自相关性,产业转出地网络自相关性对分工的影响更强,而转出地—转入地网络自相关性对分工的影响为负;②城市产业分工的网络自相关强度与产业转移"城市对"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相关,也具有产业特征和时间阶段性,东、中部地区内部及相互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城市之间产业分工的网络自相关性更突出,空间流动性强产业及2012年以前城市产业分工的网络自相关性也更明显;③城市产业分工由多种因素驱动,空间距离、产业转出地与转入地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人力资本储备、环境规制、能源消费结构、金融约束、创新能力等都会影响城市分工并存在溢出效应.因此,识别城市产业分工格局、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应关注产业转移及其网络依赖关系所产生的非对称影响.

    产业分工产业转移空间OD模型网络自相关中国

    1990-2019年中国省际铁路货运网络演化及空间关联特征

    吴思雨钟业喜李建新
    2548-2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内大循环在新发展格局下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中国省际铁路货运数据,从节点特征、空间关联、邻近性3个方面探讨省际铁路货运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①中国省际铁路货运网络节点中心性服从幂律分布,集聚特征明显.出—入度空间组合差异大,形成中西部向东部输送货物的格局,东北、华北处于高出高入区域,低出低入集中在闽新轴带西南侧,高出低入集中在内蒙古、山西、陕西,低出高入分散分布.②空间关联具有明显的集聚性和空间指向性,"马太效应"明显,东—中—西地域分异性和梯度推移特征显著,路径依赖与路径锁定并存,呈现"中心—外围"和"点—轴串珠"的组织模式,但空间结构不明显,未形成"菱形结构".③板块角色合理且稳定,省际铁路货运网络互惠性好.双向溢出板块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净受益板块集中在西南,经纪人板块由长三角向闽新轴带转移,净溢出板块省份数量少,呈分散分布.④区域邻近、实地距离、社会距离、文化距离对省际铁路货运影响显著,经济距离影响不显著,社会距离和文化距离对省际铁路货运的影响趋于下降,空间邻近和产业距离对省际铁路货运的影响程度呈上升态势.

    省际铁路货运网络网络结构时空演化特征组织模式邻近性中国

    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分配研究

    李万隆崔耀平秦耀辰秦华...
    2567-2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化一直是发展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符合城市发展特征的区域发展战略和科学的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可以有效引导城市群高质量协调发展,但城市化与发展战略是否匹配的问题在地理学上始终缺乏深度应答.此外,随着对农业和生态空间的管控愈加严格,既定的建设用地指标越来越有限,如何对建设用地进行合理分配对于区域资源要素配置十分关键,也关乎区域城市群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发展地理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核心—外围"理论,综合考虑城市化的3个子系统(人口、经济、土地)和城市空间关联强度,分析"虹吸"和"辐射"效应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解读中国两大区域发展战略是否与城市群综合发展特征相匹配,并基于此完成了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指标的量化分配.结果表明:京津冀核心城市(北京和天津)与外围城市发展水平差异明显,表现出明显的"核心—外围"结构;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虹吸效应"逐渐减弱,北京市的发展首位度降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在研究时段内首尾5年的增长率由53.89%降低至10.60%.长三角"辐射效应"始终较为明显,呈现小区域多增长极带动的发展格局.随着城市化逐渐推进,京津冀呈协同发展趋势,长三角的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量化分配的结果对比政府自上而下的指标分配数据,其波动性降低,稳健性明显.本文从发展地理学视角证实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发展战略与当前城市发展特征相匹配,并为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撑.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虹吸辐射建设用地发展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