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刘昌明

月刊

0375-5444

acta@igsnrr.ac.cn

010-64889295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学报/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本刊备有自1934年创刊至最新一期的论文总目录()欢迎查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多中心体系空间绩效研究——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

    吴一洲单宇明吴思琴钮心毅...
    2585-26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大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转向存量优化,多中心体系结构被广泛应用在空间规划的宏观结构引导中,对于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效率、缓解"城市病"和推进城市更新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城市多中心体系的空间绩效分析框架,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空间分析、空间统计和密度梯度分析等方法,以杭州主城区为例,从4个空间绩效维度开展评估,探究城市内部空间组织规律和形成机理.研究发现:①杭州主城区当前主中心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呈现"强主副中心、弱次中心;老城集聚、外围离散、次中心分化"的发展格局,规划引导效果差异明显;②城市核心区和主导发展方向上的中心绩效总体较高,空间形态上趋于"一体化"或"中心消融";③活动密度绩效呈现低层级均衡状态,次中心和主导发展方向上的中心更均衡;④产业升级转型、重大设施建设引导多中心功能分化,中心功能的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格局显现;⑤出行效率绩效也同步呈现与多中心的一致性,就业多中心均衡性逐步显现;⑥中心体系演变受到历史路径依赖、自然地理特征、经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升级和政府政策引导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尤其以政府行政力量包括发展战略、空间规划、资源配置政策、大事件驱动等的影响更为持续,且引导效应显著.未来应通过多中心体系功能的分工协同,从不同产业对空间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需求特征,空间适配综合型和专业型中心;利用重大事件与重大设施驱动机制,提升中心能级;还要关注微观主体需求,利用集聚经济效应和市场机制,保障自发形成中心的有序发育;通过政府行政力量和政策工具配置重要资源,提升外围副中心和次中心发展能级.

    中心体系空间绩效空间格局机理杭州

    中山路的百年建构历程及时空特征

    李爽韩昭庆
    2606-2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山路最早出现于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年),至今中国各地仍存有数百条中山路,并多处于城市繁华之处.本文针对这一极为罕见、跨越百年的地名命名现象,结合地名学、历史地理、GIS等多研究视角,全面开展1925-2021年中国县级及以上政区范围内中山路的建构历程及其时空特征研究,通过对中华民国报刊和地图资料的考订、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及OpenStreetMap等地名数据的获取,在历史GIS时空框架下采用空间量算、位置分析、可视化等方法,得出以下结论:①中山路缘于对孙中山先生逝世后的纪念,中华民国时期共产生599条中山路,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省份、台湾、河南及陕西等地;②现存中山路共653条,分布在中国除西藏、香港和澳门以外的其他地区;③通过空间量算可知,最长的是台湾中山高速公路,最短的是台湾新竹县峨眉乡的中山街,拥有中山路最长的为台湾台南市,最密集的则为上海市黄浦区;④与历史城墙的空间范围分析可知,1949年之前中山路多位于旧城镇中心地带,其后命名的中山路,有随着时间推移而远离城镇中心的趋势;⑤中山路的命名时间有4次高峰:一是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命名以示纪念,二是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海峡两岸庆祝光复,三是20世纪80年代恢复"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更改的地名,四是21世纪初为新修道路命名.这一跨越百年的中山路建构历程,凝聚着中华民族对孙中山的纪念及其精神的传承,是中国近代以来追寻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体现.本文的数据分析或将随着更多史料的挖掘以及计量方法的更新有待局部改进,但应不影响总体结论.

    中山路孙中山纪念空间城市空间结构历史地理

    高技能人才流动对新兴国家技术演化的影响机制

    金文纨朱晟君林雄斌
    2621-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从新兴国家向发达国家的高技能人才流动浪潮兴起.现有人才跨国流动研究主要集中在目的国,较少关注来源国维度,尤其缺乏从动态视角讨论其对来源国技术演化的影响.本文基于全球专利数据库,旨在研究流向发达国家的人才群体为新兴国家反向引回知识技术、实现技术演化路径突破的过程,并进一步讨论潜在机制.结果发现:①新兴国家的技术演化具有路径依赖特征.流向发达国家的高技能人才有助于新兴国家发展与本国知识基础不相关的技术类型并维持比较优势,实现技术演化的路径突破.②人才流出对新兴国家技术演化路径突破的影响与专利跨国合作、引用有关.相较一般专利,跨国合作或引用专利与本国知识基础的差异更大,是国家技术演化路径突破的潜在机制之一.③人才流出对新兴国家技术演化的影响主要集中于高复杂性、低新颖性的技术类型,而对低复杂性、高新颖性技术的作用不明显.本文补充了现有人才流出与来源国技术演化研究的不足,实证检验跨国人才流动对新兴国家技术追赶的积极作用,为新兴国家人才派出、引进以及创新政策制定提供建议.

    人才流动技术演化路径突破机制研究新兴国家

    深圳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与空间追随

    钟韵李书凝李寒
    2638-2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运用经济普查数据和企业POI数据,以深圳为案例,首先从经济关联和空间关联两个维度证明深圳的高技术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具有协同集聚特征,进而运用地理探测器展开时空分析,辨析高技术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之间的空间追随现象,通过产业集聚的空间过程解释协同集聚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①从经济关联看,深圳医药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呈现协同集聚关系;②从空间关联看,医药制造企业与高技术服务企业已形成"多极+多中心"格局,3个案例医药制造龙头企业周边地区均呈现与高技术服务业协同集聚增强的趋势;③从形成过程看,高技术服务业对医药制造业存在布局的空间追随现象,即企业的追随性布局行为促成了高技术产业的协同集聚.具体表现为:信息服务业主要追随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和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业集聚,科研服务业主要追随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集聚.空间追随为协同集聚形成的空间过程分析提供了思路,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与产业间的空间追随关系为政策引导加快培育高质量园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协同集聚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空间追随空间演变过程深圳

    全球供应链风险评估与韧性测度——以大豆为例

    卢昱嘉陈秧分吴振磊
    2651-2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不确定性事件频发背景下,研究全球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结构及其韧性水平,不仅可为中国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与市场、保障农产品进口安全提供科学依据,也可发展典型产品跨越地理空间的风险韧性治理理论与方法,拓展资源地理研究.本文构建了包括供应、采购、运输、需求4个阶段和出口商、物流与运输部门、进口商3个环节的全球供应链分析框架,采用两阶段DEA和CoDEA模型方法,对中国典型进口依赖型农产品大豆的全球供应链风险和韧性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①2000-2020年大豆进口供应链整体风险不断上升,风险主要来自需求和采购阶段,供应和运输阶段风险较小但有明显增长,与出口国的贸易关系、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影响大豆进口供应链安全的长期风险因子.②中国自巴西进口大豆供应链整体韧性相比美国和阿根廷较强,显示了与巴西探索优化供应链协作的充分潜力.③大豆全球供应链风险韧性治理需区分短期和长期风险,短期视角下着重提升对区域减产、海运阻塞、贸易制裁等风险的应对能力,长期视角下着力探索战略层面的布局优化和系统构建,提升供应链话语权和掌控力.

    全球供应链进口大豆风险评估韧性测度资源地理

    全球能源产业的价值分配与依赖关系及影响因素

    张强杜德斌夏启繁孙溯源...
    2670-2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能源是全球经济正常运作的重要基石,理清全球能源产业格局的特征和态势意义重大.基于联合国跨国投入产出数据对1990-2022年能源产业价值进行测算,揭示了全球不同产业环节的价值分配、非对称依赖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全球能源价值规模在时序上大致上呈现"缓慢—快速—缓慢—萧条"的发展趋势,与全球经济10年周期规律基本一致.②能源小国高度依赖于能源大国,大国间相互依赖数值也有所上升,尤其是勘探开采环节依赖指数迅速增长,全球逐渐趋向于"共存共荣"的经济命运共同体.③中国、俄罗斯、沙特等国家的崛起,推动着全球依赖网络中的链主和枢纽转换,区域社团边界趋向模糊、权力等级结构开始迭代,冷战后美国为核心的单极世界向多极化方向演进,全球能源秩序正深刻重组.④国家(地区)间能源产业依赖关系是国家(地区)主体差异、相对优势和多维邻近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贸易差距、企业差距、共同语言、历史殖民和合作组织呈现出显著的正向驱动,地理距离呈现出显著的负向抑制作用,而经济差距、制度环境差异的影响并不明显.不同时期能源产业环节间的影响因素效能也存在明显差异.

    地缘政治价值分配非对称依赖国际能源格局影响因素全球价值链

    2024年中国地理学大会暨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15周年纪念会在南京举行

    中国地理学会
    2691-2694页

    《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述评

    孙久文
    2695-2696,封3页

    《中国技术转移地理:全球本地网络视角》(英文)评介

    杜德斌范斐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