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刘昌明

月刊

0375-5444

acta@igsnrr.ac.cn

010-64889295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学报/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本刊备有自1934年创刊至最新一期的论文总目录()欢迎查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球乡城关系新认知与人文地理学研究

    刘彦随龙花楼李裕瑞
    2869-2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化、城镇化作为驱动人地系统不断做出适应性调整和改变的关键过程,持续推动着城乡关系的转型与重塑.本文认为乡村孕育了城市,乡城关系实质上是母子关系,是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人文要素转移、人地关系转变、城乡发展转型的一种综合表征,具体体现在不同发展阶段乡村与城市之间土地非农化、人口城镇化、产业园区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等诸多方面;传统的城乡关系认知忽略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多维联系,以及城乡融合系统这一重要地理综合体及其功能价值,成为产生乡村短板效应凸显、城乡发展权能受损、城乡地域功能紊乱等突出问题的根源;转变城市偏向发展观念,基于乡村母体思维,创新全球乡城关系新认知是破解当前全球化特别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所在.现代人文地理学迫切需要强化与自然地理学、信息地理学交叉研究,创建天-空-地一体化人地系统协同观测体系,突出乡村人地系统的远程耦合性和系统综合性,重塑全球乡村观、乡城系统观,探究可持续的全球乡村人地关系、城乡融合关系、村镇居业关系.乡村人地系统研究应聚焦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及其复杂交互过程与效应,以多学科交叉、新领域拓展与新学科培育为支撑,创建人地系统协同观测技术与多源数据融合计算方法论,基于过程-机理-格局的研究思路和监测-模拟-决策支持的技术路径,探寻实现乡村人地系统耦合与乡城融合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全球共同治理的有机衔接路径.

    全球乡村乡城关系乡村地域系统城乡融合系统人文地理学人地系统科学

    中国空间格局的规律认知与理论提炼

    陆玉麒
    2885-2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焕庸线、"T"型模式以及双核结构,可归纳为"一线两轴双核"结构,是不同时期中国人文地理学者对于中国空间格局的规律认知和理论提炼.胡焕庸线属于自然地理学地域分异规律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延伸和拓展,遵循的是均质区域的基本假设;"T"型模式和双核结构则超越了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遵循的是功能区域的基本假设.其中,"T"型模式是陆大道提出的点轴系统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应用.从现象看,双核结构附属于"T"型开发模式,但后继研究实现了由特殊向一般的转化,完成了科学发现、机理分析、数学推导和实践应用的全过程科学研究,成为一个普适性较强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从理论层面而言,分别基于均质区域和功能区域假设的胡焕庸线和"T"型模式属于空间分异规律的分析结果,属于地理学中的个例性理论;双核结构则属于符合一般科学意义上的普适性较强的理论.显然,胡焕庸线、"T"型模式和双核结构三位一体的分析,一方面表明中国是一个非常适合进行区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地理学规律和理论提炼的国家;另一方面,本文的研究可为区域空间结构规律的总结和人文地理学理论的提炼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论角度的启迪.

    空间格局胡焕庸线"T"型模式双核结构"一线两轴双核"结构

    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方创琳张国友薛德升
    2898-29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城市群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核心区与碳中和的责任区,科技创新驱动对实现城市群的上述主体目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下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促进中国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并逐步建成世界级城市群,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这一问题,在第23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期间,以"科技创新驱动世界级城市群发展与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崛起"为主题,专门设立了"区域协同发展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城市群发展论坛",通过应邀的国内外50多位有关城市群及科技协同创新知名专家的系统研讨,普遍认为:全球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21世纪的中国新时代,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但城市群发展及规划实施中存在着一系列现实问题不容忽视,未来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把建设创新驱动的智慧型、碳中和型、双循环型和城乡融合型城市群作为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方向.进一步创新研究工作机制,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逐步把中国城市群建成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的世界级城市群.

    科技创新驱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共同体

    城乡过渡带社会经济空间演化特征与机理

    宋志军李小建郑星
    2909-2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空间具有市场、规划双向驱动的特点,但中国学界对两者空间影响尺度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以1980-2010年浙江10个城市的城乡过渡带为案例,以其兼有市场、规划驱动的院落组级、街坊级、小区级、居住区级约60 m至约800 m的空间尺度为研究对象,利用5年期数据对这一微中观空间进行了广义空间多重分形分析.整体分析显示,规律化、趋势化和无序化土地斑块演变组分的耦合,在城乡过渡带形成了 3个基本尺度区间:市场驱动为主的院落组级空间,规划驱动为主的居住区级空间,两者过渡的街坊级、小区级空间.空间拓展的主导性分析表明,因市场、规划在各尺度上引领作用的不同,院落组级、小区级、居住区级空间演变的趋势化与规律化相复合的特征明显,街坊级则偏于趋势化与无序化复合下的空间演变.主体性分析进一步显示,各尺度区间在相应驱动力的作用下,院落组级空间以趋势化的集聚、小区级、居住区级空间以趋势化的扩散为主;街坊级则突出表现为无序化的空间拓展.本文的贡献在于通过f(a)-a(q)曲线上规律化、趋势化、无序化区间的组合及时序变化,量化地认识了城乡过渡带常为趋势化与规律化相复合的空间拓展所主导、但却以趋势化的空间拓展为主体的客观现象,为国土空间规划中市场、规划的空间影响尺度划分、"多层级特征的系统辨识"提供具体的科学依据.

    多组分复合空间多重分形院落组级-居住区级空间f(a)-a(q)曲线城乡过渡带

    对地域文化与核心-外围模型参数结合的探索

    周尚意洪睿哲
    2929-2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少学者探究文化研究与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关系,但是关于地域文化如何影响空间集聚的讨论还不够深入.本文选择克鲁格曼的核心-外围模型(CP模型),采用经济学常规的模型逻辑演绎方法,辅助文献论据,探讨地域文化如何与该模型结合,从而参与解释产业集聚的过程.主要结论为:①地域文化不但可以影响CP模型中的τ,也可以影响μ和ρ.文化地理学者只有开展区域文化的比较研究,才能将地域文化转变为CP模型中的参数,从而理解文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②根据CP模型的(i,j)地点,提出了适用于CP模型的地域文化单元.在无法将地域文化定量为绝对值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以相对值来定量化,从而支撑聚集趋势分析,但不能支撑集聚准确强度的分析.③地域文化研究与CP模型的关联无法揭示区域不均衡发展关系的本质,亦不能唤起人们对文化霸权、拜物教、异化的警觉.因此文化地理学在与经济地理学结合的同时,还有自己独立的学术目标.

    核心-外围模型地域文化文化地理学空间集聚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住房质量的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

    王宇凡柴康妮卓云霞冯长春...
    2944-2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本文以房屋面积、设施条件、建筑年代和社区类型来衡量流动人口住房质量,运用空间统计工具探讨了中国310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流动人口住房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而通过空间计量模型考察流动人口住房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流动人口住房整体水平虽不及本地居民,但差距并不悬殊;②流动人口住房质量的空间差异明显,中部地区流动人口住房质量最高,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在住房质量4个方面各有劣势;③按照行政等级和规模等级划分,中等城市流动人口住房质量最好,超大城市住房质量最差;④流动人口住房质量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但各指标高、低值集聚区的分布格局存在一定差异;⑤流动人口个体(内部特征)和流入地(外部特征)因素对流动人口住房质量具有显著影响,分别作用于不同的方面;⑥中小城市和大城市流动人口住房质量的决定因素及作用强度不尽相同.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住房质量空间分异影响因素

    不确定性视角下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机制分析

    蒲英霞武振伟葛莹孔繁花...
    2964-2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迁移过程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BMA)为不确定性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然而,当前该方法多用于线性回归模型在变量选择时出现的模型不确定性问题,很少用于空间建模.本文以2010-2015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为例,将BMA方法应用于空间OD模型,在考虑网络空间结构的基础上选取迁出地和迁入地各7个解释变量及距离因素,利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模型综合方法(MC3)进行模型抽样,以后验模型概率为权重计算相应变量的迁出地、迁入地和网络效应等,定量分析不确定性背景下省际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和空间机制.结果表明:①BMA模型估计结果更为稳健可靠.与单一模型相比,BMA中变量效应估计的90%可信区间明显缩小,不确定性程度显著降低,结果更为精确;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省际迁移至关重要.经模型空间抽样后,迁出地人口规模和GDP、迁入地教育水平和迁移存量等的变量后验包含概率大于90%;③网络效应在省际迁移过程中不可忽视.所有变量的网络效应占总体效应的40%以上,其中工资、城镇化率、教育和迁移存量等的网络效应(绝对值)大于各自的迁出地和迁入地效应;④若不考虑迁移建模中的不确定性,绝大多数区域经济社会变量对省际迁移的影响会被高估.

    人口迁移空间OD模型贝叶斯模型平均后验模型概率变量后验包含概率网络效应中国

    流动人口居留时长意愿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李亭亭朱宇林李月柯文前...
    2978-2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根据流动人口愿意在流入地居留时间的长短将居留意愿划分为短期居留意愿、长期居留意愿、永久居留意愿3种类型,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和分层模型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流动人口不同类型居留意愿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具有短期和长期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比例合计超过60%,表明两栖和多栖生计仍是流动人口的主导生计策略;短期和永久居留意愿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一高一低"分布差异,短期居留意愿在东部地区最高,东北地区最低,永久居留意愿则呈完全相反的分布格局;中西部地区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最高.模型结果显示,流入地特征和流动人口个体特征共同影响着不同类型的居留意愿:在东部和中部、经济发达以及职工平均工资高的地区,流动人口短期和长期居留意愿较高,永久居留意愿较低;男性、农业户口、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月均收入低、在外流动时间短、跨省流动的流动人口倾向于短期和长期居留;而女性、非农业户口、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月均收入高、在省内流动、在外流动时间长的流动人口更愿意在流入地永久定居.

    流动人口居留时长居留意愿空间分异影响因素中国

    中国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空间分异格局及机理

    赵美风汪德根
    2993-3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就近城镇化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破除异地城镇化模式弊端、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现实路径选择.通过构建就近城镇化率、贡献力和贡献势指标,从本省、本县和本镇3个城镇化尺度,系统分析2000-2015年中国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空间分异特征,并深入剖析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2000-2015年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人口总数从1.96亿增加到3.47亿,就近城镇化率从28.16%上升到46.89%.②从贡献力看,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主要来源是本镇户籍人口,但本镇贡献力呈下降趋势,本县贡献力波动上升,本省贡献力变化不大.③从贡献势看,本县贡献势>本省贡献势>本镇贡献势,县域尺度是中西部大部分地区就近城镇化的优势空间单元.④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空间分异是自然环境背景、经济增长和非农产业发展、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交通运输条件和地方行政力量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

    就近城镇化贡献力贡献势空间分异机理中西部地区

    基于城市流和层级性的城市群扩展模型构建

    王海军武悦邓羽徐姗...
    3012-3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群是具有网络关系与层级性的区域空间,一直是中国推进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主体单元.本文综合考虑城市群的网络与层级性特征,运用城市流刻画城际网络交互作用,采用分层广义线性模型(HGLM)揭示城市群分层驱动机制.同时,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开展实证研究,通过与元胞自动机(CA)耦合,构建HGLM-CA模型模拟城市群空间扩展.将模拟结果与Logistic-CA模型、BBO-CA模型进行比对,据此评析HGLM-CA模型的优劣与改进方向.实证结果表明:城市群空间扩展是多层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流不仅会推动城市群空间扩展,而且对元胞层因素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使之具有城际分异性;HGLM-CA模型相比Logistic-CA模型模拟精度更高,说明顾及城市流与层级性的城市群空间扩展模拟结果更为精准;与智能模型BBO-CA相比,HGLM-CA模型模拟精度较低,但其便于从层级性角度把握城市群空间扩展机制.

    城市流层级性元胞自动机驱动机制城市群空间扩展长江中游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