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刘昌明

月刊

0375-5444

acta@igsnrr.ac.cn

010-64889295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学报/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本刊备有自1934年创刊至最新一期的论文总目录()欢迎查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标度律及应用

    龚健雅许刚焦利民秦昆...
    251-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标度律刻画了城市系统某一指标和人口规模的幂函数缩放关系,包括超线性(社会交互类指标)、次线性(基础设施类指标)和线性(个人需求类指标)3种标度关系.本文从城市标度律的验证、解释、应用和质疑4个方面总结梳理了2007-2020年间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城市标度律和城市时序发展的异速增长律的明显差异,单个城市时序发展不会遵循城市系统的截面标度律.城市规模修正指标为更加客观地评价城市表现提供了新思路.考虑城市规模效应后,2017年中国经济产出效率较高的城市主要位于东南沿海、长江中游和新疆,而东北和中原地区城市经济产出效率较低.城市标度律的机制解释、城市系统动态演化模型和城市内部标度律是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城市地理学城市科学复杂城市系统标度律城市规模修正指标

    发展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区域均衡发展

    邓祥征梁立吴锋王振波...
    261-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研究区域均衡发展问题是发展地理学领域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的区域均衡发展历程,总结了各时期区域均衡发展的特征,研究指出,中国区域间发展呈现出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演替的状态,每次演进使得社会的发展质量迈进新的台阶,逐渐走向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均衡发展的状态.其次,本文探讨了当前区域均衡发展的科学内涵,强调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引,关注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差异,解决经济、人、自然三者间的矛盾,促进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与生态经济协调的绿色发展,最终落脚到区域人民生活福祉的均衡提升为区域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最后,本文以发展地理学的思维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路径,为中国区域均衡发展和国民福祉的提升提出若干建议.

    区域发展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发展路径发展地理学

    中国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孙久文蒋治
    277-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跻身发达经济体的关键举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沿海地区正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国家制造业中心、打造创新型国家的前沿地带、开放型经济建设的排头兵、绿色发展的示范窗口,具备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特征,将有效带动内陆地区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正轨,形成对整个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结合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特征,本文从经济增长、产业实力、创新能力、对外开放、绿色发展五方面入手,重点探究沿海地区整体以及沿海北部、中部、南部地区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分析其背后的现实原因,为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价值参考.新时代背景下,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需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产业升级战略、自主创新战略、对外开放战略、生态文明战略并济,遵循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激发创新活力、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等路径,协同推进沿海北部、中部、南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巩固沿海地区的引领地位.

    高质量发展沿海地区突出问题路径构想

    基于土地系统科学的土地利用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

    龙花楼陈坤秋
    295-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系统科学的研究视角可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提供参考借鉴.本文在梳理国际上土地系统科学发展历程基础上,基于土地系统科学研究视角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方式与路径以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土地利用转型调控途径与措施.土地系统科学致力于监测土地变化,解释驱动因素和反馈机制,理解发生于土地上的人类—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将对土地系统的科学发现转化为可持续土地利用解决方案.土地系统运行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与人类福祉为准绳,显化为土地利用的多维效应.通过科学管控土地利用转型实现土地系统的良好运行能够影响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土地利用转型通过效率提升、价值显化、要素流通与结构优化4大渠道,在"强整体"效应与"补短板"效应的作用下助推城乡融合发展.基于土地系统科学视域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土地利用转型调控需要重塑土地权能体系,推进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健全土地利用转型管控体系.

    土地利用转型城乡融合发展土地系统科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土地可持续利用

    中国失踪人口的时空格局演变与形成机制

    李钢薛淑艳马雪瑶周俊俊...
    310-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失踪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问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在尊重生命与保障人权的现实背景下,对失踪人口开展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CCSER)"数据,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数理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管窥了2015-2019年中国失踪人口的基本特征、时空格局演变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失踪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高发年龄段由高到低依次为8~16岁、2~7岁、0~1岁和60~65岁;失踪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无意识失踪、主动失踪与被动失踪,失踪亚类由高到低依次为离家出走、走失、被拐卖、身患疾病、联系中断与家庭不和.②时间上,失踪人口总数、性别与年龄变化均呈"驼峰"状,并以2017年为轴于两侧对称分布.空间上,总体为"低—高"和"高—低"集聚,广东、浙江和四川是人口失踪的高发省份.③人口失踪省内流动远高于跨省流动,省内流动以广东、四川、河南和江苏为最,跨省流动以"安徽—江苏"和"广西—广东"为主要路径.④人口失踪可用社会网络理论中的"强弱连接理论"来解释,其主要受人与社会网络关系的强度变化的影响.

    失踪人口时空格局形成机制中国

    中国高学历人才的空间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古恒宇沈体雁
    326-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是推动地区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未来城市竞争的关键.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运用集聚度、基尼系数等空间统计分析以及负二项回归模型方法,对2010-2015年中国城市高学历人才的空间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展开研究.结果发现:①人才呈现出高度集中且不平衡的空间分布格局,但不平衡的趋势有所缓解,分布方向为"东北—西南"走向.人才分布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城市群是人才集聚的高地.②经济机会是影响中国高学历人才集聚的主导力量,其中工资是核心驱动因素,地区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同样产生显著影响.③控制经济机会的影响后,以教育和医疗等基础公共服务、交通可达性和城市消费设施为核心的地方品质变量在高学历人才的空间集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④城市群与非城市群人才驱动因素存在显著差异:经济机会是城市群和非城市群人才集聚的主要驱动力;教育、消费、交通以及自然环境等地方品质变量对城市群人才集聚的影响更为显著.本研究为城市和区域人才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高学历人才空间演化驱动因素地级以上城市中国

    中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动力机制与空间分布

    袁丹朱传耿陈寒昱
    341-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残疾人就业是提高残疾人社会融入程度的基本保障.本文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定量分析经济水平、政府政策、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残疾程度以及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5个因素对中国疾人就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2011-2017年中国残疾人就业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①经济水平、政府政策和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对残疾人就业水平的提升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残疾程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残疾人就业的发展.②2011-2017年中国残疾人就业水平区域总体差异扩大,空间自相关性显著,集聚特征明显;局部关联指数则表明全国残疾人就业水平的热点区和冷点区分布不均衡,空间二元结构显著;③残疾人就业水平在空间上呈现"3带、4区"的分布格局,主要表现为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递减的变化趋势,且就业密集区与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结构呈现较高的一致性.④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以及提升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是改善中国残疾人就业发展现状的重要途径.

    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空间集聚空间计量动力机制

    北上广深城市人口预测及其资源配置

    王勇解延京刘荣张昊...
    352-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数量持续增长是困扰超大型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适度人口为研究人口增长下的城市资源合理分配提供了较好的思路.本文以适度人口为切人点,利用可能—满意度模型测算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4座超大型城市2035年适度人口规模,同时利用灰色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各市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并基于适度人口规模测算和常住人口规模预测结果对各市部分资源的配置、规划情况进行倒逼分析,提出人口增长下的资源配置方案.研究发现:①在可能—满意度水平为0.6的条件下,北上广深2035年适度人口规模分别为2152.69万人、2309.68万人、1498.93万人和1352.19万人,均未超出政府规划红线;②预测结果显示,北上广深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均将超出适度人口规模和政府规划红线,表现为适度人口规模<政府规划红线<常住人口规模;③从适度人口角度出发,在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居住满意度前提下,为应对未来人口增长,2035年北京发电量和公园绿地面积需达到当前水平的2倍以上;上海发电量、公园绿地面积和公共交通营运车辆分别需达到当前水平的2.27倍、2.22倍和2.35倍;广州能源供应量和发电量需达到当前水平的3倍以上;深圳能源供应量、发电量和卫生机构床位数需达到当前水平的3倍以上.本文有利于为协调大型城市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超大城市适度人口人口增长可能—满意度资源配置

    中亚五国综合城镇化水平测度及其动力因素

    马海涛孙湛
    36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快速发展形势下,开展中亚国家城镇化的深入研究非常必要.本文通过建立综合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亚五国独立以来1991-2017年间的城镇化时空格局和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从"内—外双向力"视角分析了综合城镇化的动力因素.研究认为:①中亚国家的城镇化过程受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显著,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都经历了独立之初的停滞发展阶段和进入21世纪以来的快速增长阶段;②中亚城镇化的国家间差异明显,城镇化各子系统的演化特征各异,需要在中亚区域背景下区别看待和清晰认知各国的城镇化进程;③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于中亚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对外铁路交通设施对中亚国家城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进出口贸易和引进外资两个外向力对城镇化的影响较为显著;④人口和经济规模越小的国家,其城镇化过程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干扰越明显,越需要开展良好的国际合作,以推进城镇化的顺利、健康发展.本研究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亚国家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和对外合作提供研究参考.

    中亚国家尺度综合城镇化动力因素外向力丝绸之路经济带

    基于感知的北京居民职住空间关系生成机理

    张学波宋金平于伟王振波...
    383-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住空间关系是洞悉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并揭示城市成长与演化规律的重要研究视域.本文构建了生活实践及其感知视角下的居民职住空间关系生成路径分析框架和结构变量作用路径假设模型,基于居民职住空间关系感知调查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从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两个方面剖析了北京居民职住空间关系的生成机理.研究表明:①房价和住房支付能力在居民职住区位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相比物质性居住环境条件,政策与制度、邻里状况以及居民的观念和发展期望等非物质性因素对职住空间关系形成的影响更为显著.②政府行为下的土地供给和户籍制度、城市演化中的圈层蔓延式扩张和产业空间转移、市场机制下的就业分布和房产溢价以及居民的经济状况和价值取向是职住空间关系形成的微观主导性驱动因素.③在居民职住关系的生成过程中,政府发挥了主导性作用,城市空间重构是政府向市场传导信息的中介,市场起了助推器的作用,居民则基于自身的住房支付能力对职住区位进行主动调整或胁迫适应,并通过职住空间诉求进行职住关系状态和信息的反馈.研究结论丰富了中国大城市职住空间关系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对北京市住房、交通、公共服务供给以及城市规划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职住空间关系居民感知生成机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