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刘昌明

月刊

0375-5444

acta@igsnrr.ac.cn

010-64889295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学报/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本刊备有自1934年创刊至最新一期的论文总目录()欢迎查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京津冀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碳增汇潜力及贡献预估

    马寅秋李佳慧曹巍尹川...
    732-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GGP)是中国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生态修复项目,也是国土变绿和陆地碳增汇的主要驱动力,然而对其碳增汇潜力及其对碳中和目标的可能贡献仍缺少系统性评估.本文在回溯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GGP碳增汇作用基础上,设置由不同气候变化、经济社会、生态规划组合而成的可持续发展、基准、区域竞争3种未来情景,预测双碳目标年(2030年和2060年)GGP的碳增汇潜力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GGP的碳汇增量超过48.03 Tg C,其中面积占比23.9%的退耕还林碳增汇能力达123.7%.②2030年京津冀地区GGP年碳汇增量可达5.33~6.20 Tg C a-1,与2020年相比增加95.8%~127.7%,仅能抵消全地区近0.3%的碳排放总量,但对于抵消县域尺度碳排放量的贡献率可达30%.③2060年GGP年碳汇增量约4.35~4.88 Tg C a-1,与2020年相比增加59.7%~79.3%,能抵消全地区5.1%~7.2%的碳排放总量,且在县域尺度上对碳排放量的抵消可达到8倍.综上所述,需要正确认识生态修复对京津冀地区双碳目标的作用,特别是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县域可将GGP作为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

    退耕还林还草碳增汇潜力双碳目标贡献率京津冀地区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干旱趋势及其对生态系统碳固定的影响

    陈世亮李霞钱钊晖王绍强...
    747-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变暖导致干旱事件频发,强度不断增大,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评估了 2000-2019年澜沧江—湄公河(澜湄)流域的干旱趋势,并通过标准化异常指数(SAI)、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潜在蒸散(PET)、饱和水汽压差(VPD)和土壤水分(Soilw)评价了干旱对该流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00-2019年澜湄流域向暖干化发展,主要受降水减少的影响,近1/4的区域遭受了中度以上干旱,其中2009-2016年间干旱事件频发,干旱热点地区位于澜沧江上游和湄公河中下游地区;②尽管澜湄流域碳汇整体上随着气候变暖而增加,但干旱年份植被光合作用降低,生态系统呼吸增加,导致2005年、2010年和2019年湄公河流域生态系统碳源汇发生转变,其中2010年干旱使得GPP减少5.68%,生态系统呼吸增加3.15%,NEP呈现重度异常;③干旱对流域NEP普遍具有滞后效应,整体滞后时间为1~4个月,面积占比为57.82%;④不同水文气候要素对NEP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澜湄流域NEP与VPD整体呈负相关,云南省、缅甸西部、柬埔寨和越南南部的NEP与SPEI呈正相关,而青藏高原NEP主要受到土壤干旱的影响.干旱对澜湄流域生态系统碳固定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量化干旱对碳固定的影响可以为气候变暖背景下澜湄流域不同地区的生态管理提供参考.

    干旱固碳速率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澜湄流域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地理加权回归

    清代以来华北平原作物熟制演变重建与驱动力分析

    李士成刘亚婷李建蕊张学珍...
    765-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土地集约利用重建是深入探究气候变化机制和影响的基础.本文从地方志和期刊论文中提取了清代以来华北平原不同地区(点)、不同时段的作物熟制及种植组合信息,据此重建了清代、中华民国(1912-1949年)、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6个时段华北平原作物熟制及主要种植组合的时空演变,并探讨了其驱动力.结果表明:①清代至20世纪50年代华北平原作物熟制较稳定,以一年一熟和两年三熟为主,一年一熟主要集中在平原北部,两年三熟则多分布在河南和山东省.在灌溉和农业技术的驱动下,20世纪60-70年代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作物熟制演进为一年两熟、一年两熟与两年三熟混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则以一年两熟为主.②清代至20世纪50年代华北平原作物种植组合较稳定,一年一熟主要为谷、高粱等作物春种秋收,两年三熟作物组合以春玉米、冬小麦、豆类为主.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年两熟制作物组成在山东、河南、河北为冬小麦—夏玉米,在淮北为冬小麦—水稻;两年三熟制作物组合中夏作物由豆类发展成玉米俗类.③清代以来,华北平原始终具备发展两年三熟、一年两熟的热量条件.热量变化并不是驱动华北平原清代以来熟制演变的主导因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多熟制的快速发展.

    华北平原过去300a作物熟制种植组合时空变化

    中国人—地—粮复合系统适配性评价及影响

    王兆峰张先甜
    779-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地—粮适配性发展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亦是反映区域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议题.本文对2004-2020年中国人—地—粮复合系统适配性进行评价,运用空间变差函数、马尔科夫链、GTWR模型等揭示其时空动态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2004-2020年中国人—地—粮复合系统适配水平在波动变化中总体呈缓慢增长态势;2004-2014年适配水平具有"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的特征,2014年后主销区连年下降,跌至第3.②适配水平空间差异逐渐变大,空间相关性因素成为空间变异的主导因素,东北—西南方向上的空间变异程度持续强化且具有明显的迁移特征.③动态演化特征下,系统适配类型具有"路径依赖"与"自身锁定"效应,邻域背景在其动态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即越与适配水平较高的区域邻接,其向上级类型区转移的概率越大,反之亦然.④适配性受农户资本状况、产业结构、种植结构、政府支农力度及国际贸易水平的共同作用,且各因素的影响效果存在显著时空异质性,其中,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有效促进粮食主产区适配发展,种植结构调整、国际贸易水平的正向效应主要表现在粮食主销区,而财政支农的正向作用力随时间递增.

    粮食安全人—地—粮适配性影响因素粮食功能区中国

    中国大病发生及治疗的地理分析

    王向楠
    800-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罹患大病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严重影响,治疗大病是基本的民生保障需求,因此大病问题是"健康中国"建设关注的一个重要对象.中国大病的发生和治疗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性,采用地理学的视角和方法进行研究有助于改进各地的大病预防和全国的医疗资源配置.本文收集中国有代表性的大病互助平台公示的病例样本,以地级地区做为基本分析单元,采用空间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多因素回归、地理不平等分解、出生世代分析等方法,得到如下研究结果:①肺癌、胃肠道癌、乳腺癌、脑卒中、急性心肌梗塞和甲状腺癌6种高发大病的空间聚集性均很强;②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对大病发生的解释力较强,但不同大病的影响因素有较大差异;③各地区的大病医疗资源差距较大,而患者在选择异地就医的目的地时,综合考虑了地理位置远近和医疗服务水平;④各地区大病"治疗发生比"在"胡焕庸线"两壁的差距很大;⑤全国大病"治疗发生比"的不平等程度正在随着更晚出生患者的增加而扩大,随着新医院的建立而缩小.最后,本文提出因地制宜地完善大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的政策建议.

    重大疾病医院地理不平等健康地理健康中国保险

    《国土空间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评介

    杨开忠
    封3页

    《美丽中国建设理论与评估方法》评介

    王士君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