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刘昌明

月刊

0375-5444

acta@igsnrr.ac.cn

010-64889295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学报/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本刊备有自1934年创刊至最新一期的论文总目录()欢迎查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北三省城镇收缩的特征及机制与响应

    马佐澎李诚固张平宇
    76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城镇收缩视角认识东北三省人口流失与经济衰退问题,对深化中国老工业基地转型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东北三省县级市(县)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与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增长与收缩城镇的特征与空间关系,研究收缩城镇的职能差异和空间分布格局,探讨区域城镇收缩的形成机制与应对措施.结果 显示:2000年以来,东北三省出现了明显的城镇增长与收缩分异现象,42.85%的县(市)发生城镇收缩问题;增长型城镇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高级化;收缩型城镇新型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经济竞争力不断弱化;增长与收缩城镇存在密切的空间关联,增长型城镇一方面通过集聚效应不断吸取收缩城镇的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另一方面通过传统产业的空间转移加重收缩型城镇的经济转型压力;城镇收缩程度由北至南呈高、低起伏状变化,由东至西呈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态势,并且加工型城镇收缩程度最高,工矿型城镇次之,旅游与口岸型城镇相对较低;城镇收缩的影响因素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发展滞后、工业发展与市场需求错位、产业结构关联度低、人口结构老龄化和区域中心地的集聚效应5个方面,且作用强度依次增强.依据经济长波理论与地方发展实际,东北三省未来将经历长期的城镇收缩过程.主动适应收缩,通过城镇精明收缩,对人口与经济要素进行优化重组,是东北三省未来发展应做出的战略选择.

    城镇收缩特征机制响应东北三省

    东北三省城市拟态与现实人居环境时空耦合协调特征与机制

    田深圳李雪铭杨俊张威...
    781-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一形态的现实人居环境研究,不能合理诠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下日益变化的人居环境现象.目前,不同形态人居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实践探索以及科学决策等问题并不清晰.建构城市拟态与现实人居环境耦合协调的理论框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趋势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实证分析2011-2017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耦合协调的时空规律,并对其影响因子和驱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 表明:①东北三省城市耦合度总体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具有相对明显的阶段特征;空间上形成双核与单中心并存的格局,并由分散的团状向“T”型团带状空间格局演变;②协调度总体处于濒临失调状态,协调互动稳步向高级别发展演变,中级协调占据一定地位,高级协调开始出现;协调度的核心极化空间格局特征明显,四大城市主导着东北三省整体的协调互动级别;同时形成省内“极化与均衡并存”、省际“北低南高”、整体“中心-边缘-低洼地”等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协调度整体呈现出东西方向的“中间凸起、两端略低的倒'U'型”与南北方向上的“南高北低”的空间趋势特征;③拟态与现实人居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是多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经济发展是主导性驱动,“人”是本底性驱动,娱乐系统是新兴性驱动,社交系统是重要的媒介性驱动.

    “三态”人居环境拟态与现实耦合协调核心极化新兴性驱动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历程与特征

    朱政朱翔李霜霜
    799-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群空间结构反映了城市群中城市的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和联系形态,代表了城市群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扩张模式与发展特征.本文选取中国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1990-2019年的LULC、Landsat等图像资料以及城镇人口等数据,通过空间数据库构建、方格网系统建立、城镇扩张程度计算、扩张玫瑰图构建,从宏观、微观层面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1990-2019年的空间结构演变历程及特征,并按照历史发展特征及规律,对2025年、2030年的发展态势进行情景分析.结果 表明:①1990-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经历了“三中心”到“一核双心多组团”,再到“双核多心多组团”模式的历程.作为“双核”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已发展为巨型核心,在2020-2030年期间将继续扩张,成为面积达2000km2和1500km2的超巨型核心.而南昌规模相对较小,将继续作为辐射江西的区域发展中心.目前已形成了襄阳、宜昌、荆州、常德、衡阳、九江、上饶等7个发展次中心,在未来有望进一步增加.②在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长江沿线、武汉-长沙、武汉-南昌、南昌-长沙4条城镇化发展主轴和多条发展次轴,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边界枢纽和桥头堡,轴线对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③城市群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极化作用过强并出现连绵发展趋势、江西缺乏强有力发展核心、城镇建成区过度集中导致环境问题等.亟待从控制核心扩张速度、培育新的区域中心、强化轴线功能等方面进行调控和优化.

    空间结构情景分析演变历程演变特征长江中游城市群

    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网络嵌入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

    盛科荣张杰张红霞
    818-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些年来城市网络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环境,城市网络外部性及其传导机制的研究已经成为新时期城市地理学的重要课题,也将为中国城镇化政策的优化调整提供直接参考.本文以产品价值链生产分割为主线,利用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企业和隶属联系模型建立城市网络,定量测度了网络链接强度和合作伙伴经济绩效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揭示了生产分割环境下网络外部性的多样性和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①网络嵌入影响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具有不同的作用效果,总体来看网络链接强度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是合作伙伴经济绩效的影响不明显,表明网络嵌入主要是通过凸显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而不是知识外溢来提高城市经济绩效.②网络嵌入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特征,东部地区、核心地位、较大规模城市从网络中获得的利益分别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外围地位和较小规模城市,表明网络外部性的经济效果受到城市网络竞争力和知识利用能力的强烈约束.未来中国城镇化政策体系和治理模式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中国政府需要在更大空间尺度上推动城市之间的网络合作,同时高度重视网络环境下城市间多维度的发展差距问题.

    生产分割网络嵌入传导机制经济增长流动空间

    基于创新企业的中国城市网络联系特征

    黄晓东马海涛苗长虹
    835-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部门创新企业的跨城布局能够增进城市间的知识流动与创新联系,大量创新企业部门关联构成的城市网络是理解国家创新格局的重要认知基础.本文运用1778家国家级创新企业部门关联数据和“总部-分支机构”方法建立中国城市间有向关系矩阵,借助社会网络分析、GIS技术及空间交互模型方法,对创新企业建构的中国城市网络联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①基于创新企业的中国城市网络联系覆盖广但极不均质,菱形联系格局在次级网络中逐步显现,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是网络联系的核心枢纽.②城市间创新企业流具有明显的行政中心指向特征与省级边界效应,直辖市及省会城市对创新企业流具有较强吸引力,北京是网络联系最强核心,上海和深圳次之.③城市网络区域异质性突出,东部区域“内联外控”与中、西部区域“内弱外强”的联系格局呈现鲜明对比,东部区域内沿海三大城市群网络的联系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④城市的行政等级、经济水平和创新环境等属性指标,以及城市间地理、技术、制度的邻近性关系指标,都对城市吸收和输出创新企业流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外资并不利于促进中国城际创新企业流和网络的形成.

    创新企业城市网络协同创新创新格局中国

    基于腾讯迁徙大数据的中国城市网络研究

    王录仓刘海洋刘清
    853-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要素的流动性和互赖性促进了城市网络的形成,并成为一种新的区域组织模式和空间结构.本文基于2018年腾讯人口迁徙数据,构建了372×372关系数据矩阵,并从不同交通方式出发,系统刻画了中国城市网络格局.研究表明:①网络关联度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区域,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城市群地区的聚集程度最高,成为中国城市网络格局的主控力量;而西北半壁的城市处于被支配地位.②依据迁徙量,将中国城市网络划分为国家级、大区级、区域级、地方级和基座级网络.城市网络结构随交通方式而变化,当网络等级下移时,节点城市趋于增多,网络密度加大,但网络范围趋于缩小,网络等级与迁徙路径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国家级网络与空运相关,区域级网络与铁路运输相呼应,地方级网络与汽车运输相关.③不同运输方式的经济时空距离决定了网络结构,是引致网络随路径不同而产生分异的基本因素.

    城市网络腾讯人口迁徙大数据分异中国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全球化城市网络分析——以苹果手机供应商为例

    刘清杨永春蒋小荣曹宛鹏...
    870-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2019年苹果手机供应商数据,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构建全球化城市网络,将具有全球化职能的专业城市与世界城市纳入同一分析框架,运用社会网络与社区发现方法,研究了研发型、生产型、代工服务型城市网络的节点中心性、整体拓扑结构、社群结构及影响机制.结果 发现:①苹果手机零部件的全球化城市网络均具有多中心与多样化、节点等级化、联系外部化特征,网络中“明星”节点高权力-高声望并存且权力总体高于声望;②研发型城市网络联系最紧密,趋于首位城市分布,小团体结构与集群发育明显.生产型网络关联性最高,网络趋于均匀结构与位序-规模分布.代工服务型网络中心性最高,权力集中在少数城市节点,众多节点易受核心节点控制与支配.③研发型城市社区集群最明显,企业通过知识关联效应形成专业化集群,获取本地化经济益处,并通过链式与轮轴式布局建立基于关系接近的跨国网络社区.生产型城市社区集群次之,企业通过经济关联效应形成一般化集群,获取城市化经济益处,通过网络式布局建立基于地理接近的本国内跨行政区网络社区.代工服务型城市社区未发育出明显集群网络,企业通过低成本关联实现规模经济,世界工厂模式形成散点式网络社区.

    全球化城市网络全球价值链苹果手机供应商社会网络分析社区发现

    中国综合农业分区下的(A)ngstr(o)m-Prescott公式系数逐月校正与优选

    夏兴生潘耀忠朱秀芳张锦水...
    888-902页
    查看更多>>摘要:(A)ngstr(o)m-Prescott公式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计算地表有效总太阳辐射(Rs)数据以支持参考作物需水量估算等研究的简便方法.本文以优选中国综合农业分区的(A)ngstr(o)m-Prescott公式系数as、bs为目标,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方法,以全国范围内121个地面气象站点1957-2010年的逐月Rs和日照百分比数据计算获得了各农业区的逐月as、bs系数,并以2011-2016年的Rs观测值为真值,比较验证了分别以as、bs系数回归值和FAO的建议值计算的Rs相对精度.结果 表明,38个农业子区逐月的站点平均as、bs系数取值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均存在不稳定性,且与FAO的推荐值存在明显差异.整体上,以as、bs系数回归值计算的Rs相对精度要优于FAO的建议值计算的Rs相对精度,但是在各农业子区内,前者并不是在所有月份均优于后者.综合考虑二者的精度比较结果,建议在全国大规模的实践中,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甘新区仍然使用FAO推荐的(A)ngstr(o)m-Prescott公式系数,而在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青藏区则建议以矫正后的站点均值作为(A)ngstr(o)m-Prescott公式的系数;在局部区域高精度的计算中,建议使用优选值作为(A)ngstr(o)m-Prescott公式的系数以获得最优的Rs估算值.本研究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在现有的数据条件下,对提高地表太阳辐射和参考作物需水量的计算精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太阳辐射(A)ngstr(o)m-Prescott公式系数校正中国

    中国村域贫困地理格局及其分异机理

    周扬李寻欢童春阳黄晗...
    903-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贫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贫困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核心.本文以贫困地域系统和区域多维贫困为理论基础,构建了村域贫困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以2013年底中国精准扶贫识别的12.4万个贫困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刻画了新时期中国贫困村的空间地理格局,定量探测了贫困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子,揭示了村域贫困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 表明:①贫困化与地理致贫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空间上两者的作用路径和表现形式复杂多样.总体上,可从自然和人文2类要素和环境、经济、社会3个维度来综合识别村域致贫因子.地理环境在贫困化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经济要素是重要的致贫因子,社会要素具有贫困放大效应.②贫困村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全国贫困村空间分布与胡焕庸线和地势三级阶梯所形成的基础地理格局具有高度一致性,村域贫困化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特征和坡度分异特征,在空间上有1个一级核心区、5个二级核心区、7个三级核心区.③地形、资源禀赋、劳动力状况、交通条件和公共服务是中国村域贫困化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且省际间各因子驱动大小差异明显.交互探测结果表明,双因子交互驱动力强于单因子作用,交互作用类型以非线性增强为主.

    贫困村空间格局地理要素地理探测器贫困地理学乡村振兴

    中国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

    王淑佳孙九霞
    921-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载体的传统村落具有丰富多元的价值,虽然政府与学界进行了大量保护与研究工作,但其可持续发展之路仍任重道远.因此建立中国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准确评估其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对传统村落的长期实地调研,本文提出社区和遗产两个基本属性间协调关系是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社区发展和遗产保护子系统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判断矩阵和德尔菲法确定子系统指标权重,并构建详细的数据收集、赋分与标准化方法.为了更好的评价中国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水平,在采用综合评价指数评估传统村落综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可持续发展类型评价体系.最后,通过测评广东省广州市、佛山市和中山市10个岭南传统村落,检验该套指标体系具有较好效度,并进一步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正.该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推进传统村落、耦合度、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范式,也可以广泛指导与应用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实践.

    中国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耦合协调度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