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刘昌明

月刊

0375-5444

acta@igsnrr.ac.cn

010-64889295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学报/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本刊备有自1934年创刊至最新一期的论文总目录()欢迎查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区域旅游城镇化与居民幸福水平适配性时空演变特征与机制

    麻学锋陈进
    1007-1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揭示旅游城镇化与居民幸福水平的适配关系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通过构建旅游城镇化与居民幸福水平适配理论分析框架,运用数列匹配度、地理探测器、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对2007-2021年湘西地区适配时空演变及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①湘西地区旅游城镇化与居民幸福水平适配度均值为0.417,处于勉强适配水平并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区域空间差异较大,存在马太效应;②适配度核心极化特征明显,形成以永定区、武陵源区、吉首市、凤凰县四大区县为核心的空间分布格局,并表现"北高南低""极化领跑、共同发展""中心—边缘"的空间特征,高适配区县需要发挥其带动作用推动地区均衡发展;③适配度主导驱动因子为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城镇化和居民幸福水平与适配度在高水平与低水平区域呈现空间一致性,同时适配发展地区与旅游城镇化和居民幸福水平均值呈聚集状态;主要适配路径为社会治理,次要路径为分配公平.研究在理论上为提升居民幸福水平提供了旅游地理学的解释,为制定差别化的旅游城镇化发展措施提供科学参考.

    旅游城镇化居民幸福水平适配性时空演变湘西地区

    乡村旅游创新的理论框架与研究展望

    陈劼绮陆林
    1027-1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旅游是新时代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乡村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重要产业载体和关键产业路径.乡村旅游业态的迭代发展,不仅重构了乡村经济社会形态,更重塑了乡村空间性质,新产业和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推动了乡村生产功能的转型,空间创新要素及资源配置突破地域限制反馈并赋能乡村旅游创新发展.本文在批判和继承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解读乡村旅游创新的内涵与特征,构建"一个核心"与"五大支撑"的乡村旅游创新体系,展望未来中国乡村旅游创新研究的重点领域.结果表明:首先,乡村旅游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摸索、由弱变强的创新发展过程,具有时代性、融合性和地域性等特征.其次,在乡村旅游创新体系中,业态创新是乡村旅游创新的核心表征形式与物质空间载体,制度创新是顶层设计与逻辑起点,金融创新是坚实基础与动力支持,技术创新是重要引擎与突破力量,组织创新是关键支撑与有效保障,社会创新是现实路径与核心驱动.最后,分别从理论体系、实践样态、演化过程、动力机制和优化对策方面构建乡村旅游创新的研究框架.以期为理解、阐述和探索乡村旅游的发生、演替和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贡献和理论指引,也为中国情境下的乡村旅游创新实践与管理提供有效指导和决策依据.

    乡村旅游熊彼特创新理论乡村旅游创新研究框架

    旅游业发展对共同富裕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

    王金伟王启翔冯凌
    1045-1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旅游业则是重要的民生产业.本文基于中国26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旅游业发展水平(TD)和共同富裕水平(CP)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测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检验了旅游业发展对共同富裕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TD与CP均呈逐年增长态势,但城市间差异均不断增大,且多数城市TD与CP尚未超过全国平均值,整体上发展水平较低.②TD和CP具有高度的空间集聚特征,京津和长三角是TD和CP的共同高值集聚区域;CP具有明显的"高行政级别驱动"特征.③TD和CP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性,但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同时,H-H和L-L型城市数量逐渐减少,H-L型城市有所增加,L-H型城市则基本保持未变.④TD对CP具有正向显著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前者对后者各维度的作用强度(总效应)序列为:发展性>可持续性>共享性>共同性.⑤TD对CP的影响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其中直接效应位序为:西部>中部>东部,南方>北方;同时,西部地区出现了负向溢出效应,而南方地区则呈现出正向溢出效应.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空间溢出区域异质性中国

    跨地方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的多尺度建构

    魏雷刘晓平朱竑杨蓉...
    1068-1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源自特定社区、群体或个人的社会实践,地方性是非遗的主要特征.在全球化与地方化的相互作用下,非遗的地方性不仅被本土要素塑造,更是被超越本土的不同物质、知识技术和观念符号等共同建构.本文采用多源数据分析了3个服饰品牌对珠三角地区香云纱及其染整技艺的地方性表征.研究发现,由于在跨地方网络中的位置性差异,各个品牌采用不同的尺度策略形成了关于香云纱及其染整技艺地方性的多种叙事.具体来看:①本土化策略将品牌主理人的本土身份与本土文化资源的领域相对应,将传统非遗所包含的历史、气候、资源、文化等关键地方性要素定位为品牌市场运作的核心竞争力;②多重再地化策略是品牌在本土、区域和全球的多重尺度上进行资源整合,利用各层面机会进行品牌运作,同时将非遗实践与多尺度的议程连接起来;③地方杂糅策略在世界主义价值观的主导下,融合了不同地方的理念、话语和知识,将非遗实践塑造为全球多元文化的杂糅景观.本文诠释了在非遗实践中尺度是非层级的、网络化的.相应非遗的地方性是关系化的和情境化的,不是由边界所限定而成,而是被非遗实践所创造的地方之间的关联所塑造.

    多尺度性跨地性本土化多重再地化地方杂糅

    王恩涌的学术生命路径和学术树

    吴必虎肖晔
    1085-1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学术生命路径方法,研究已故当代中国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王恩涌先生的学术史.在统计了王恩涌1954-2019年192种次学术著述的基础上,在时间维度上建立学术生命路径曲线和学术生命路径表,并系统构建学术树,以分析其学术著述的数量变化和内容变迁,进而构筑个人学术体系.研究发现:①学术生命路径曲线展示的王恩涌学术著述数量在时间轴上的分布呈现出波峰右偏的特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生命成长路径,也折射出中国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展的脉动;②根据学术生命路径表展现出的王恩涌研究学科领域在时间轴上的分布变化,进一步划分为4个时期:苏联影响下的自然地理学时期,研究停滞与探索时期,以文化、政治地理为主的多领域探索时期,地理学科社会化推广时期,反映出王恩涌的个人学术偏好迁徙和中国地理学70年间的整体变化轨迹;③综合构筑的学术树勾勒出王恩涌一生经营的学术群落整体景观,连同进而构建的核心学术图谱凝练了其厚重深远的学术影响.

    王恩涌学术生命路径学术树地理学思想史

    《地理学报》征稿简则

    《地理学报》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