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刘昌明

月刊

0375-5444

acta@igsnrr.ac.cn

010-64889295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学报/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本刊备有自1934年创刊至最新一期的论文总目录()欢迎查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北极海冰消融情景下东北航道通航性能演变分析

    黄季夏张天媛曹云锋葛全胜...
    1051-1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气候增暖,导致北极海冰消融加速,冰上丝绸之路的开通逐渐提上日程.本文针对2030-2070年俄罗斯8个重要港口通过东北航道到达白令海峡的通航性能,采用6种CMIP5气候模式在2种排放情景下的海冰数据,以及PC6破冰船和普通商船2种船型,分别对最优航线、通航时长、可通航里程以及通航成本4项要素进行研究.主要结论为:①随着时间变化,各条最优通航线路逐渐集中有序,普通商船的通航能力显著提高,到2070年拥有和PC6近似相等的通航能力;②俄港口到白令海峡间的运输时长每过10 a下降14 h,其中圣彼得堡港运输时长下降最为显著.到2070年,俄港口与白令海峡的经度差每增加1°,该港口的运输时长下降0.4h;③未来50 a,东北航道可通航里程平均每隔10 a增加166 km,其中圣彼得堡港可通航里程的变化模式和平均变化模式最为相近;④从北冰洋港口出发的航线通航成本每10 a下降1万美元,商船在高浓度排放情景下总通航成本的下降幅度最明显.结合海冰变化情况,俄中西部港口具有巨大的资源运输潜力.本文量化并评估了东北航道在未来海冰消融情景下的通航性能演变态势,为东北航道通航以及北极港口贸易情况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

    全球气候增暖冰上丝绸之路东北航道通航性能

    西伯利亚北极河流有机碳输出特征及影响要素

    刘诗奇王平王田野黄其威...
    1065-1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流有机碳输出是北极碳循环的重要组分,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本文利用ArcticGRO的径流及有机碳数据,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2004-2017年间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有机碳输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西伯利亚3大河流的年均有机碳输出总量约23 Tg,其中溶解有机碳(DOC)输出约18.55 Tg,占北极地区50%以上,接近颗粒有机碳(POC)输出的4倍.2009-2017年间的年均DOC输出量较1999-2008年存在较大差异,鄂毕河增加18%,叶尼塞河下降13%,而勒拿河增加了近70%.春、夏两季有机碳输出总量占全年85%以上,春季为有机碳输出高峰期,而在鄂毕河流域春、夏季贡献率相当.各流域河流有机碳输出特征不同且具有季节性变化,主要受径流、冻土及人类活动等的影响.其中,DOC输出总量在年际与季节性变化特征上均与径流变化呈显著正相关,随径流增加DOC浓度也相应增大;而多年冻土也因类型及分布差异对河流DOC与POC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气候变化下的北极河流有机碳输出特征及影响要素,有助于深入理解北极河流有机碳输出对气候及环境变化的综合响应,为揭示气候变化下的北极碳循环过程奠定基础.

    北极河流西伯利亚有机碳径流多年冻土

    北极能源开发的地缘要素驱动机制

    王利吴良李言鹏张丹...
    1078-1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加速了北极海冰的融化,使得北极能源开发变成可能,大大激发了泛北极国家参与北极能源开发的积极性.本文在分析了泛北极国家(北极8国和13个观察员国)能源贸易格局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明确了影响北极能源的关键地缘要素;并通过模糊定性分析(fs/QCA),揭示了关键地缘要素及其组合对不同国家开发或参与开发北极能源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北极国家多为能源输出国,而北极观察员国多为能源进口国;中国从北极国家能源进口量较少,潜力较大;②能源依赖性、能源重要性、军事力量、对外投资影响力和国家包容性是影响泛北极国家开发北极能源的关键地缘要素,而气候表现和环保指数与北极能源开发的关系并不显著;③关键地缘要素的作用路径主要包括:一是以能源依赖性、能源重要性和军事力量为主要驱动,包括俄罗斯、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二是受到包容性发展限制的、以大国力量为驱动的西欧国家;三是以能源重要性为驱动的北欧国家.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中国参与北极能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北极能源地缘要素驱动机制模糊定性分析法(fs/QCA)

    基于新闻大数据的北极地区地缘关系研究

    李萌袁文袁武牛方曲...
    1090-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海冰大面积消融,引发了严重环境问题,同时使得北极航道成为可能,北极地区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作为近北极国家,北极地区国际关系变化对中国的北极政策有直接影响.全面实时地分析北极地区地缘关系及其变化特征,对中国制定北极地区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海量全球实时开放数据库的出现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如GDELT新闻事件数据库提供了覆盖全世界的源于各国主要媒体服务平台的新闻数据,为地缘关系实时监控及分析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利用GDELT数据库,引入labeled-LDA主题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挖掘了2013-2019年北极圈内8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关键要素,构建了国家(地区)交互网络,发现了北极地区国家(地区)之间关系的演变格局.主要结论为:①北极地区热点新闻主题聚焦于气候变化/冰盖融化,冰盖融化是北极地缘关系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②冰盖融化新闻热度与海冰监测数据变化存在极强的相关性;③随着冰盖融化,北极地区的社会经济军事活动激增,其主导权的争夺日趋激烈,总体呈现出俄罗斯、加拿大主导的格局.

    北极地区地缘关系时空数据挖掘主题模型交互网络大数据

    基于东北航线的中欧贸易研究

    王武林王成金
    1105-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航线因其战略地位重要而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本文计算出中欧港口航运经济成本及中欧国家贸易互补指数,基于东北航线构建随机前沿贸易引力模型,探究中国对欧洲18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以12000 TEU运输量为对比,中欧港口基于东北航线的航运经济成本约为传统航线的1.58~2.80倍.②2000-2018年间,基于中国出口的中欧贸易互补指数CEij>1的次数占52.63%,CEij较高的对应国家包括冰岛、丹麦、挪威、法国、瑞典和英国等国家;基于中国进口的中欧贸易互补指数CIij<1的比例高达94.74%,呈下降趋势,中国进口与欧洲18国出口的互补性较差.③在中国向欧洲18国出口的贸易规模方面,贸易伙伴国经济规模比中国经济规模的影响更大,东北航线航运经济成本与贸易规模显著负相关;在中国向欧洲18国进口的贸易规模方面,贸易伙伴国经济规模比中国经济规模的影响更大,东北航线航运经济成本与贸易规模正相关关系的置信度较低.④以东北航线为中欧贸易通道,中国向欧洲18国的出口贸易效率和进口贸易效率分别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和上升趋势,中国对欧洲18国进出口贸易效率的提升空间较大.本文强化了东北航线与中欧航运及贸易之间关系的研究,为中国参与东北航线建设、北极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加强中欧贸易等方面提供参考.

    航运经济成本随机前沿贸易引力模型贸易效率东北航线

    2030-2070年中俄油气资源海运可达性与通航成本演变预估

    张天媛黄季夏王利
    1122-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对能矿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因此,中国和资源大国俄罗斯展开了大量的能源贸易.在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航道通航性逐渐提高的背景下,两国港口间的能源运输可通过东北航道完成,在时间、成本、安全性等方面将优于通过传统航道运输.本文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量化气候变化情景下2030-2070年中国港口到俄罗斯油气资源的可达时间,并建立海运成本体系,计算经由东北航道进行资源运输的成本,得到如下结论:①中国港口到达俄罗斯石油资源的可达性优于天然气资源;②中国港口的资源可达时间每十年平均减少7 h,南通港到达俄罗斯资源的可达性最佳;③中国港口的资源海运成本每10 a平均降低0.5万美元,从南通港出发的航线成本在所有港口中最低;④在高排放浓度情景下,以商船作为媒介的中国港口资源可达性提升潜力巨大,应用前景乐观.本文量化并评估了 2030-2070年中俄港口间能源贸易的时间与成本,为中俄能源海上贸易运输提供了理论参考.

    中俄油气海运可达性海运成本东北航道冰上丝绸之路

    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理论范式

    吴绍洪高江波韦炳干张继权...
    1136-1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环境变化和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自然灾害的增加,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面对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的严峻形势,人类社会必须建设得足够强大,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风险.在提出"构筑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减轻自然灾害风险"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韧弹性的确切涵义,通过综合灾害防御、损害恢复和应急管控,诠释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内涵、组分和结构;建立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指标体系和定量表征方法,评估案例区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状况;进而针对城乡差异设计建设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途径.依此,系统性地构建了包括概念—结构—指标—途径的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理论范式.建设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这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高度一致.研究旨在推动综合应对自然灾害风险,探索建设"更强、更安全、更持续"的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途径,支撑国家防灾减灾战略转变、实施"关键领域与薄弱环节九大工程".

    自然灾害韧弹性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理论范式风险管控建设路径

    中国暴雨洪涝灾情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胡畔陈波史培军
    1148-1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暴雨洪涝灾害给中国造成了巨大人口和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中国气象灾情普查数据的分析,结合小时降水数据、统计年鉴等资料,研究了 1984-2007年间中国极端降水和暴雨洪涝灾情时空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理探测器研究了中国暴雨洪涝灾情时空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全国极端降雨指标没有一致的变化趋势.长江、珠江及东南沿海等流域暴雨洪涝频次显著增加,但因灾人口死亡率下降,表明设防能力的提升对人口损失的缓减影响明显;西北地区因灾死亡人数和人口受灾率、经济损失等均增加,表明设防能力薄弱;因暴雨洪涝受灾人口贡献率最高的因子是气象致灾因素,又因暴雨洪涝死亡人口贡献率最高的是地理等孕灾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承灾体因素,故暴雨洪涝直接经济损失贡献率最高的是地理等孕灾环境因素.该研究可为洪水灾情的影响因素定量化分析提供理论参考.

    暴雨暴雨洪涝灾情时空格局地理探测器影响因素中国

    山东章丘黄土粒度指示的粉尘堆积过程及古气候意义

    孔凡彪陈海涛徐树建苗晓东...
    1163-1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东黄土堆积过程记录了中国东部季风区大气环流的变化信息,对揭示东亚季风变化规律与古气候环境演变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采用参数化粒度端元分析方法探讨山东章丘剖面沉积物的沉积特征、沉积动力及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①章丘剖面光释光年代(OSL)介于42.24-0.26 ka之间,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物.②章丘剖面沉积物粒度组分分为5个端元,EM1代表成壤作用产生和携带搬运的粘土组分;EM2代表高空西风远距离搬运的细粉砂组分;EM3代表以浮尘形式存在的沉降组分;EM4是该剖面的主要粉尘来源,代表地方风系作用下低空悬浮搬运的粉砂组分;EM5代表以尘暴形式近地悬移搬运的砂粒组分.EM5组分含量变化对冬季风强度变化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并记录了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波动事件.③根据各端元组分含量、低频磁化率(xlf)、土壤颜色(a*)等指标,结合OSL结果,有效指示了晚更新世以来章丘剖面沉积环境的阶段性变化,体现了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区域响应,但也存在差异性.

    黄土粒度端元分析粉尘堆积环境演变山东省

    1960-2017年艾比湖流域实际蒸散量与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

    尼格娜热·阿曼太丁建丽葛翔宇包青岭...
    1177-1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估算蒸散发的方法大都基于局地尺度,而在生态水文发生剧烈变化的资料稀缺流域背景下,充分考虑流域下垫面的空间变异性的陆面过程模型为流域长时序、大尺度及连续模拟实际蒸散量提供了新途径.以艾比湖流域为研究区,应用可变下渗能力模型(VIC)模拟1960-2017年艾比湖流域的水文过程,探讨研究区值实际蒸散发量的年、月、日时空变化规律,并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对5个气象要素及研究区实际蒸散发量的模拟值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VIC在温泉和博乐的径流纳什效率系数(NSE)分别为0.09和0.23,模拟效果较为满意;VIC实际蒸散量的模拟值与理论计算值,R2达0.80,均方根误差(RMSE)为31.76 mm a-1,NSE为0.32,模拟效果相对较好;②时间尺度上,艾比湖流域58 a来年际实际蒸散量呈上升趋势,年均实际蒸散量以1.03 mm a-1的速率递增;月值和日值蒸散量均呈单峰趋势;且年代际变化中5-7月的实际蒸散量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呈现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呈现上升趋势,而其余月份无明显变化;③空间分布上,艾比湖流域内实际蒸散发量总体上呈现高海拔及其附近地区蒸散强烈,从春季到夏季,强蒸散区由西北向东南转移,年实际蒸散量空间分布与春夏季分布一致;④艾比湖流域实际蒸散发量与各气象要素在时频域中均存在1~4个显著性周期,且在一定尺度的周期上,平均风速、平均温度以及日照时数超前于实际蒸散量变化,而年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滞后于实际蒸散量变化,受降水影响实际蒸散发1965年和2003年发生1 a周期的"强—弱"转换,受相对湿度影响实际蒸散量在1965年和2008年发生2~4.5 a周期的"强—弱"转换.

    实际蒸散量VIC模型小波分析多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