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刘昌明

月刊

0375-5444

acta@igsnrr.ac.cn

010-64889295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学报/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本刊备有自1934年创刊至最新一期的论文总目录()欢迎查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工业地理学的传承发展与转型

    贺灿飞王文宇郭琪
    1815-1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1934-2019年《地理学报》期刊发表的154篇工业地理学论文分析中国工业地理发展脉络与主要领域研究进展.中国工业地理在融合了西方工业地理理论和苏联工业地理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逐渐发展出兼顾理论研究和实践双重任务驱动下的特色学科体系,在经历了诞生探索、成长总结、视角转换、稳步发展4个阶段后,学科内容和范式逐渐与国际接轨,成长为一门相对成熟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在学科建设方面,未来需要继续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增强理论创新能力,加强新技术手段应用,结合中国制度环境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的工业地理学.

    中国工业地理地理学报发展脉络学科进展

    地理距离对中国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的影响

    宋昌耀李涛李国平
    1835-1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理距离是企业银行贷款过程中的客观约束,而地理距离对资本流动的影响是金融地理学的基本命题.在分析地理距离对企业银行贷款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中国银行业分支机构与民营上市公司贷款数据,刻画城市银企贷款的地理距离特征,探究地理距离对企业银行贷款的影响.研究发现:①银企地理距离对企业贷款规模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地理距离越近,贷款额度越多;借贷双方地处相同城市或相同省份时地理距离对贷款规模的影响更为显著.②中心城市、大型城市和发达城市企业银行贷款相对距离大,而非中心城市、小型城市和欠发达城市企业银行贷款相对距离小.银企地理距离对企业信贷的影响在中心城市、大型城市和发达城市更为凸显.③企业规模、上市年龄和国有控股历史可以缓解地理距离对银行贷款额度的约束.④信息化水平与地理距离在贷款可得性上具有替代关系,信息化发展有助于降低地理距离对银行贷款额度的制约,但无法消除地理距离的影响.本文认为缓解地理距离约束对于企业融资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距离金融地理企业信贷民营企业中国

    模块化生产下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空间组织重构——以一汽-大众为例

    赵梓渝王士君陈肖飞
    1848-1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以模块化为代表的第三次汽车工业生产方式变革背景下,新生产方式如何影响汽车工业空间组织演化,如何基于经济地理学阐释其发生机制及剖析对特定产业集群的影响作用,成为亟需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以一汽-大众为例,基于整车制造的本土全覆盖一级供应链映射产业集群组织,探讨地方—区域尺度下模块化生产对于汽车产业集群空间组织的影响.结果 显示:①地方式微:本地集聚程度下降.模块化生产所带来的规模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运输成本,导致大型整车集团产业转移后对东道地生产依赖的下降和零部件供应商空间集聚的降低;②超越地方:生产网络跨区重构.模块化生产将重组区域生产网络的组织结构,反映出尺度生产和尺度重组过程对空间经济动态的重要性.长三角地区凭借制造业区域优势和完整汽车零部件产业链,以产业集群作为行动主体参与到一汽-大众全国4个城市整车厂生产网络的分工协作中,产生了"超越地方"的竞争优势;③规模经济效应、知识技术共享和企业组织强化共同驱动模块化生产下汽车产业集群的空间组织重构.研究有助于理解生产方式调整与制造业产业集群空间组织结构演化的互动机制,同时为以经济、制度、社会和创新为视角的产业地理研究提供有益补充.

    产业集群集群网络模块化生产供应链汽车工业中国

    土地资源错配对中国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邓楚雄赵浩谢炳庚李忠武...
    1865-1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价格扭曲效应拓展资源错配模型,使用中国285个城市2004-2017年的工业投入产出数据,测算土地资源错配导致的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损失,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结果 表明:①土地资源错配对中国城市工业GTFP损失的年均贡献率为10.05%,已与能源错配并列成为继资本错配之后城市工业GTFP损失的重要贡献者.②土地资源错配导致中国城市工业GTFP损失呈现"先小幅下降,再大幅上升,后较大幅度下降"的时序变化特征,但总体趋于上升,损失值介于1.10%~2.48%之间,纠正土地资源错配,中国现有城市的工业GTFP有望实现年均2%左右的再增加;东、中部地区土地资源错配导致的城市工业GTFP损失呈现出与全国层面类似的变化特征,西部地区的城市工业GTFP损失整体保持高位,总体稍有下降,东部地区是中国城市工业发展的主要阵地,其土地资源错配导致的城市工业GTFP损失主导着全国层面的城市工业GTFP损失变化.③土地资源错配导致中国城市工业GTFP损失的空间格局呈连片集聚化的发展特征,城市工业GTFP损失较高和高等级省份的数量有所增加,逐渐集中到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地区,损失低和中等等级省份的数量相应减少,逐渐集中到长江流域及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资源错配导致中国城市工业GTFP损失的总差异呈缩小态势,三大地区内城市工业用地配置效率不均衡是土地资源错配导致中国城市工业GTFP损失差异的根本原因,其中西部地区内城市工业用地配置效率不均衡是主要原因,近年来的区域协同发展有利于三大地区间城市工业用地配置效率差距的缩小.

    土地资源错配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工业用地时空变化中国

    数字经济增长动力与区域收入的空间分布规律

    陈修颖苗振龙
    1882-1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数字经济增长的动力构成、地域差异以及与区域收入之间的空间分布规律,本文以中国数字经济创新高地浙江省为样本,构建了数字经济增长动力要素指标体系,并首先提出了数字经济"增长动力指数"构想.借助Weaver-Thomas模型、灰色关联分析以及GIS分层设色法,从地级市层面对浙江省数字经济增长的主导动力构成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并验证了其与区域收入的关联性.结果 表明:①浙江省数字经济增长动力类型特征呈弱波动状态.②从整体空间格局来看,数字经济增长呈现以杭州和宁波为核心的"双核心"空间格局现象,产业供给动力主导型主要分布在浙西南地区;市场需求动力主导型、信息应用动力主导型及创新驱动动力主导型主要分布在浙西北地区.③数字经济"增长动力指数"与区域收入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较高的数字经济增长动力指数对应的地区收入也处于较高水平,反之亦然.数字经济主导动力结构的变化正在形成一种复杂多样的区域经济增长行为模式.

    数字经济增长动力区域收入Weaver-Thomas模型空间分布浙江省

    气候变化与多维度可持续城市化

    陈明星先乐王朋岭丁子津...
    1895-19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大规模城市化和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和关注的突出问题.当前对于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城市化进程如何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并不清晰,从科学、管理到实践都需要进一步加强探究,以实现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给出全球大规模城市化和气候变化发生的基本事实,综述归纳城市化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影响以及可能机制,城市化导致热岛效应、降水分配不均以及极端天气,并具有局地—区域—全球多尺度叠加效应,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能源消费变化、死亡率与传染病传播、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对基础设施的破坏、水资源短缺等方面.简要梳理相关的国际研究和行动联盟,从城市化的4个关键维度:人口、土地、经济和社会视角出发,提出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多维度可持续城市化的分析框架.呼吁加强自然与人文学科交叉,将城市化等人类活动纳入地—气系统,探究人—地—气复杂耦合过程,从城市化为代表的人类活动角度的适应与减缓,或许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关键和最现实的路径.

    可持续城市化全球变化交互作用人—地—气耦合适应与减缓

    中国近代城市体系的位序规模特征——基于1936年《中华民国邮政舆图》的分析

    王哲郑法川
    1910-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往的中国历史时期城市体系的研究,受限于系统城市人口数据的缺失,无法进行定量化的城市体系位序规模分析.本文通过数字化1936年《中华民国邮政舆图》,在其13240个邮政网点和40余万km邮路的基础之上,分析得到了邮政网点和邮路核密度空间分布,利用泰森多边形和分区统计等GIS工具给近代中国城市的邮政能力T赋值.以T值作为城市规模的代用指标,进行城市体系的位序规模分析.结论 显示:①基于T值的近代中国城市位序规模分布符合齐普夫法则;②1936年存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武汉和成都—巴县5个邮政聚集区;③1936年邮政网点和邮路空间分布存在"胡焕庸线"两侧的巨大空间分野,其西北半壁网点占比略少于人口占比,但高等级网点和邮路里程占比远高于人口占比;④本文将近代中国城市体系研究的样本量从以往的200左右(城市人口)提高到2360(T值),第一次发现了1936年中国城市位序规模曲线独特的"中段凹陷"而导致的曲线整体"三段式"分布,迥异于同时期的美国和当下之中国,近代约50个左右城市的开埠通商是造成"头部"城市在城市规模上与中等规模城市拉开差距的关键因素;⑤邮政能力T值可视为近代中国城市规模的一个优秀代用指标.

    近代邮政舆图城市体系位序规模分布城市人口胡焕庸线中国

    广州中心城区住宅租金差异的核心影响因素

    王洋吴康敏张虹鸥
    1924-1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并阐述城市住宅的特征租金理论框架,建立包括建筑特征、便利性特征、环境特征、区位特征在内的"四分法"特征租金模型.以2020年3月广州中心城区23126套待租住宅的挂牌月租金单价为基本数据,通过分级空间统计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广州中心城区住宅租金的空间差异格局与空间关联性,构建4要素12个指标的广州中心城区住宅租金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通过3种模型比选,采用空间误差模型测度住宅租金的影响因素,并筛选核心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①在研究城市内部住宅租金影响因素时,可采用本文构建的特征租金理论框架及其特征租金模型;②广州中心城区中低租金水平的住宅数量最多,住宅租金呈现核心区高,外围城区低的空间分异格局,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和空间关联特征;③建筑特征(建筑面积、朝向与楼层、房龄、电梯与物业)、便利性特征(地铁便利性、办公便利性、基础教育便利性)、环境特征(公园可达性、工业污染影响)和区位特征(距市中心距离)共4个方面的10个因素对广州中心城区住宅租金差异有显著影响;④建筑面积、房龄和距市中心距离是住宅租金的3个最关键核心影响因素,电梯与物业、办公便利性也是核心影响因素.

    住宅租金特征租金理论特征租金模型租金差异核心影响因素广州

    居民城市公共安全感知与社区环境——基于北京大规模调查问卷的分析

    谌丽许婧雪张文忠解扬洋...
    1939-1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民众对公共安全问题的关注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社区作为社会治理基本单元,在防疫减灾中所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基于北京2019年城市体检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检验个体属性及社区环境指标对公共安全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共安全感知的差异主要来自个体属性的不同,老年人及健康状况一般或较差的群体,以及低收入、低学历、待业人群的安全感相对较低;安全感的社区差异显著,人口稠密、公交线路密集的社区居民安全感较低,道路交叉口较多的社区安全感较高;社区离Ⅰ型应急避难设施和医院的距离越近,居民安全感越高,但中小型设施影响不显著;良好的社区社会环境对居民安全感具有非常明显的正向影响,但租户很难从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中获益.据此本文提出了建设安全韧性社区的若干建议.

    城市公共安全社区环境安全感知多层模型北京

    中国城市养老院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分异成因

    姜磊陈星宇朱竑
    1951-1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养老院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有效办法.因此,分析中国城市养老院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探索城市之间养老院数量差异的成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了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的养老院数量,并进行了地图化展示,然后从空间分异性视角出发,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对城市养老院数量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①中国城市养老院数量的空间分布与城市老年人口分布非常相似.②地理探测器方法的因子探测结果显示,老年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公共财政支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和公园绿地面积是影响城市养老院数量的主要因素.其中,城市财政支出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养老院的建设至关重要.③交互因子探测分析结果显示,5个影响因素的两两交互作用均大于单个因素的作用,说明城市养老院数量的空间分布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老年人口与其他4个变量的交互作用最强,说明老年人口和其他因素结合对城市养老院数量空间分布来说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老龄化老年人养老院空间分异性地理探测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