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刘昌明

月刊

0375-5444

acta@igsnrr.ac.cn

010-64889295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学报/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本刊备有自1934年创刊至最新一期的论文总目录()欢迎查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地理科学学科体系浅析

    陈发虎李新吴绍洪樊杰...
    2069-2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为地理科学带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地理科学的学科规划为契机,本文系统梳理了新时期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根据地理科学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地理科学可划分为综合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信息地理学4个二级学科,各二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也基本成熟,有些三级学科下的四级学科名称也在普遍使用.我们希望以这一新的学科体系为支点,完善地理科学的学科分支,推动地理科学框架下新兴学科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国际及国家的战略需求.

    地理科学综合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信息地理学学科体系

    自然地理学学科体系与发展战略要点

    陈发虎吴绍洪刘鸿雁杨晓燕...
    2074-2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学重点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空间特征、演变过程及其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过去人—环境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自然地理学与综合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信息地理学的联系更加密切和广泛.本文结合《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地理科学的学科规划,分析自然地理学学科的形成过程,阐述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人类生存环境学的分支学科体系,提出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学科发展战略布局、优先领域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

    自然地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战略

    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与发展战略要点

    樊杰赵鹏军周尚意邓祥征...
    2083-2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属于《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地理科学学科规划的系列成果之一,写作组在对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判研的基础上,在本文中侧重介绍未来15年的中国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与发展战略要点.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地理分布格局形成和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随着人类发展临近和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人类活动的经济社会过程对人文地理分布规律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社会科学研究思维和方法已成为探讨和理解变化的人文地理过程和格局的重要途径,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也呈现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集成的特色.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成果产出,揭示了人类活动地理分布格局和演变的科学规律,成为调控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科学基础,在国土空间规划、区域战略和区域政策制定、空间治理现代化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人文地理学的科学研究与决策应用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根据学科发展现状、趋势及主要产出结果,中国人文地理学可按照5个分支学科群进行学科战略布局,包括综合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在新时期地理科学学科体系下,具有其优先发展领域与重点方向,相互协调,不断创新.

    人文地理学人类活动经济地理城市和乡村地理社会地理学科体系

    信息地理学学科体系与发展战略要点

    李新袁林旺裴韬黄昕...
    2094-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地理科学的发展,地理科学的研究已从传统的自然地理空间、人文地理空间拓展到了信息地理空间,催生了信息地理学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地理遥感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数据科学3个分支学科.在《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地理科学的学科规划背景下,本文梳理了信息地理学的形成、定义和学科体系,重点阐述了信息地理学的学科发展战略布局、优先领域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以期本文有助于促进遥感、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回归地理科学,进一步强化地理科学研究,使其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促进地理科学的整体发展.

    信息地理学地理遥感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地理数据科学学科体系

    青藏高原"一江两河"农区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与特征

    王灵恩郭嘉欣冯凌罗艳华...
    2104-2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居民食物消费受自然地理环境、城镇化等因素影响,同时通过市场机制影响区域粮食安全和农牧业发展.以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为例,基于分层抽样,通过2019年实地入户调研,获取了262户农村居民上年度食物消费数据,对青藏高原农区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①样本内居民的植物性食物的消费量是动物性食物的3.19倍,植物性食物以蔬菜和粮食为主,动物性食物以肉类和牛奶为主;青稞及青稞酒在藏民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②居民食物消费规模和结构与食物自给率指标密切相关,自给自足特征显著.③不同地区、家庭规模、务工规模、收入水平以及家庭年龄之间,居民的家庭食物消费结构均有所差异,且不同家庭之间面粉和水果的消费差异最显著.④区域差异、家庭规模类型和家庭务工规模是影响样本农区居民食物消费综合差异的主要因素.结果 可为青藏高原地区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改善、膳食营养提升以及农牧业转型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和决策借鉴.

    食物消费消费差异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

    基于人居环境特征的青藏高原"无人区"空间界定

    李文君李鹏封志明游珍...
    2118-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寒环境与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自然分布与有序发展,形成了中国面积大、分布广的"无人区"(UPAs).然而,当前有关"无人区"面积、分布、特征与区域差异等研究尚无定论.客观、准确界定"无人区"的空间范围,对开展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家公园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青藏高原居民点分布信息,据其地形、气候、生态、土地利用等要素特征,本文综合表征了居民点的自然—生态—土地利用耦合关系,率定了居民点分布上限的各要素阈值,通过多要素空间叠加构建了"无人区"评价综合模型,并以居民点分布的自然极限、生态(含氧量)下限、土地利用规律为关键阈值界定了青藏高原"无人区"空间范围并分析了其地理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以居民点分布累计比例<0.1%计,确定"无人区"的地形阈值为海拔> 5665 m、相对高差>2402 m、地形起伏度>8.59,气候阈值为相对湿度<76.2%、温湿指数<33或>71.②根据居民点分布及人体对含氧量耐受情况,确定"无人区"的生态阈值为气压< 500 hpa、大气含氧量<40%.③青藏高原严格"无人区"面积达1912 km2,其中新疆699 km2、四川413 km2、西藏331 km2、青海291 km2、甘肃178 km2.空间上呈零星分散状,多分布在四川贡嘎山、珠穆朗玛峰附近等极高山地区、可可西里东部—罗布泊地区;以及少部分分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

    "无人区"人居环境空间界定地形起伏度温湿指数含氧量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典型区微塑料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冯三三卢宏玮姚天次刘云龙...
    2130-2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塑料作为一种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新型污染物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基于2019年5-7月在青藏高原地区采集的53个水样和52个土壤样品微塑料检出结果,分析了研究区水土环境中微塑料赋存情况,并讨论了其潜在来源.研究区域的微塑料样点分别位于两大区域: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和祁连山地区.青藏高原南部地区水体中微塑料浓度显著高于祁连山地区,而土壤中微塑料丰度在两个区域差别不显著(p>0.05).水土样品中微塑料浓度范围分别为0~1916.66个/m3和0~260个/kg,平均值为(438.21士454.94)个/m3和(48.35±36.25)个/kg.水体中的微塑料以透明纤维为主,主要聚合物为聚丙烯;土壤微塑料中最多的是透明薄膜,主要聚合物为聚乙烯.来源分析表明洗衣废水和旅游业带来的生活垃圾可能是水体微塑料的主要来源,而土壤微塑料潜在主要来源是农业塑料覆膜的使用.研究结果揭示了青藏高原水土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形态和空间分布特征,可为高寒地区微塑料迁移转化机制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微塑料土壤人类活动青藏高原祁连山

    青藏高原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及影响因素

    刘振刘盛和戚伟金浩然...
    2142-2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动人口是青藏高原人口增长的重要动力,其城镇居留意愿关乎青藏高原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测算青藏高原流动人口城镇居留意愿,根据来源地是否在青藏高原地域范围内,划分近程和远程流动人口,解析近程和远程流动人口城镇居留意愿的分异特征,建立多层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流动人口城镇居留意愿及其近远程分异的影响因素.主要发现如下:①青藏高原流动人口总体城镇居留意愿不高,仅有约32%的流动人口打算在城镇地区长期居留;除拉萨、西宁和海西等少数地区外,多数地区该比例仅约为10%.②近程流动人口城镇居留意愿明显高于远程流动人口,但近程流动人口在多数地区的居留意愿仍低于20%.③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城镇医疗保险、社会融合程度以及流入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等因素对流动人口城镇居留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④近程和远程流动人口城镇居留意愿分异与流动原因、社会融合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密切相关.最后,针对青藏高原的特殊性,提出差异化的流动人口高质量城镇化政策建议.

    青藏高原流动人口城镇化居留意愿近远程

    喜马拉雅地区传统贸易通道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

    吴仕海阎建忠张镱锂彭婷...
    2157-2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喜马拉雅地区传统贸易通道是突破喜马拉雅山脉天然屏障、连接中国与南亚腹地两大市场的关键,对于南亚大通道建设和跨喜马拉雅互联互通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喜马拉雅山脉断裂河谷为出发点,综合历史文献、实地调查及GIS技术手段,分析通道的空间分布特征、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表明:①喜马拉雅地区的传统贸易通道主要有21条,其中中尼通道6条,中不通道4条,中印通道11条,在空间上形成了"一横多纵"的空间格局.②传统贸易通道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7世纪以前)、形成期(7世纪--842年)、发展期(842-1959年)、衰落期(1959-1962年)和恢复期(1962年至今)的演变过程.③货物交换和佛教传播促进了通道的萌芽和形成,西藏及中原地方政权稳定和边贸政策、英国的殖民扩张和商业利益推动了通道的发展,印度的战略误判和前进政策导致了通道的衰落,中国的战略需求将推动通道的恢复和建设.④战略互信和边界问题是通道恢复和建设面临的主要障碍,未来需要加强对通道的多视角调查和研究,制定通道的建设和管控策略,充分发挥通道的商贸、旅游和文化交流功能,积极服务于南亚大通道建设,促进西藏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传统贸易通道演变过程动力机制喜马拉雅地区

    1993-2017年气候变化对西藏谷物单产的定量影响

    丁锐史文娇
    2174-2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青藏高原对气候变化尤其敏感,但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农业产量的定量影响缺乏系统研究.为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西藏谷物单产的影响,本文使用气象数据与年鉴统计数据,选取了固定效应模型、差分模型和线性去趋势模型3类统计模型,分析了1993-2017年间气候变化(最低气温、降水量、生长度日和太阳辐射)对西藏县(区)级、市级和自治区3个尺度的谷物单产的影响.结果 表明:西藏整体对于温度(最低气温和生长度日)的敏感性大于降水量和太阳辐射.各项气候因子对西藏谷物单产的整体影响为正影响,但不同区域对气候因子的敏感程度和显著性不同.除了生长度日对于拉萨为负影响以外,最低气温、降水量和太阳辐射对于所有市均为正影响.气候趋势对于西藏整体谷物单产的影响为正影响,不同模型计算结果集中在1.5%~4.8%区间内.3类模型中固定效应模型稳定性最好,线性去趋势模型好于差分模型,差分模型在引入气候因子间的交互项后模型稳定性降低.本文有助于西藏实施更加有空间针对性的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措施,以应对气候造成的青藏高原农业生态系统变化.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统计模型谷物单位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