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广新菊

双月刊

1672-0504

dlxxkx@vip.163.com

0311-86054904

050011

石家庄市西大街94号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Journal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面向经济建设,面向科研开发,探索地理科学发展方向,重点反映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方面新的科研成果与实践事例,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建议和科技信息。内容包括地理学(部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两大部分,具体栏目有:3S研究与应用、数字城市与数字国土、区域经济、环境与生态、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基本涵盖了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的前沿与热点,侧重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对象是从事地理和地理信息工作的研发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土地价格时空预测Stacking-GWR模型

    陈菲陈振杰李飞雪葛兰凤...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土地价格影响国土空间规划决策、现代城市治理和土地市场调控,预测城市土地价格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同用途的土地价格变化趋势差异显著且具有空间异质性,很难用单个模型进行预测.该文提出一种城市土地价格时空预测Stacking-GWR模型,以常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区,根据土地价格变化趋势分为工业用地和非工业用地两组,利用Stacking-GWR模型进行土地价格预测,并与单独使用Stacking、地理加权回归(GWR)、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Stacking-GWR模型融合了地价数据中的特征、空间和时间信息,能提高预测精度;②根据土地价格变化趋势进行分组后,模型预测精度优于不分组时的预测精度;③工业用地和非工业用地土地价格的全局和邻域影响因子差异显著.

    土地价格地价预测集成学习地理加权回归常州市

    基于视觉舒适度的城市户外运动路线选取方法与应用

    王炳瑄闫浩文李心雨王卓...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避免户外运动路线选取仅依赖个人主观认知而导致效果不佳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视觉舒适度的城市户外运动路线选取方法.该方法基于街景影像数据和EfficientNet_B7深度学习模型模拟用户视觉感知,生成大范围的道路舒适度,据此选择舒适度较高的路线.最后,以3种不同户外运动主题为例进行实际应用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基于视觉舒适度选取的户外运动路线周边环境良好,整体舒适度更高.

    视觉感知路线选取舒适度街景影像EfficientNet_B7模型

    基于TOD模式及语义功能的共享单车潮汐流与建成环境非线性关联研究

    张琳仝照民刘耀林段志强...
    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交通导向发展(TOD)是实现城市紧凑、人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共享单车与轨道交通的接驳出行极大提升了公共交通的服务范围,促进了 TOD规划策略的落实.该文基于TOD规划理念,识别共享单车的接驳流动模式,在考虑地铁站语义功能基础上,使用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挖掘武汉市主城区共享单车潮汐流模式及与建成环境的非线性关联关系,结论如下:①根据共享单车早晚高峰时段的潮汐均衡性指数,发现武汉市主城区存在"早入晚出"和"早出晚入"两类潮汐流模式,前者出现在距城市中心距离中等的居住区和汉口中央活动区边缘的就业区,后者出现在二环线附近的就业密集区;②通过POI语义信息建模和层次聚类识别出4类地铁站语义功能主题及两种混合功能聚类簇,地铁站语义功能类型与共享单车流动模式呈强相关;③建成环境因子的非线性效应明显,当配套生活设施和道路密度适中、居住规模较大时,能有效促进共享单车高流量稳定接驳模式发生.研究结果可从共享单车优化调度、城市建成环境调整等方面为缓解共享单车潮汐流问题提供依据.

    公共交通导向发展共享单车语义功能建成环境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

    闽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未来多情景模拟

    李思源倪欢牛晓楠冯梦凡...
    28-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闽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合当量因子表核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变化情况,并以2035年为目标年,利用CA-Markov模型模拟自然发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耕地保护4种情景下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据此讨论土地利用变化对ESV的影响,并对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类型进行协同/权衡关系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闽三角城市群耕地面积锐减,建设用地大范围扩张,林地、草地面积少量缩减;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研究区ESV总量分别为2 281.34亿元、2 258.54亿元、2 196.82亿元、2 175.81亿元、2 200.69亿元,总体呈下降趋势.②2035年闽三角城市群在自然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护、经济发展4种情景下,ESV总量分别为2 138.42亿元、2 133.04亿元、2 166.35亿元、2 112.63亿元,均呈下降趋势,经济发展情景下ESV总量最低,自然发展与耕地保护情景下ESV总量损失也较大,而生态保护情景有效延缓了 ESV的下降趋势,且生态系统服务类型间的协同关系最强,成为未来闽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优化的最优情景.

    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CA-Markov模型多情景闽三角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保护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影响研究

    王迎英张刘臻甄延临张从果...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和 IBIS(Integrated Biosphere Simulator)模型模拟农田、林地、草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碳汇通量,进而评估2000-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和新增耕地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林地、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均承担碳汇功能,总碳汇平均值为4 439.56±3 257.83 kg C hm-2·a-1,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②2000-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新增建设用地13 702.09 km2,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损失8.21 Tg C,若不考虑碳汇的空间异质性,则碳汇损失7.87 Tg C;③2000-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新增耕地1 236.58 km2(27.42%和25.85%转入源分别为林地和草地),导致碳汇增加0.28 Tg C;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农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且其碳汇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耕地保护政策降低了建设用地扩张引起的碳汇损失.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建设用地扩张耕地保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河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特征分析

    王文娟胡世玉赵振坤王伟莉...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南省是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的支撑带,探究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该文通过修订ESV当量表并纳入建设用地生态价值构建2000-2020年河南省ESV系数表,结合FLUS模型解析河南省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ESV历史演变特征及未来30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河南省ESV经历了先升后降再回升的波动过程,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②河南省地级市中南阳、信阳、洛阳的ESV及其变化量较高,对河南省ESV的总贡献率接近50%;③耕地、林地、水域的ESV占比均较高,研究期内ESV的正向增长主要受益于水体与林地面积的扩大,而耕地缩减与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则是导致ESV下降的关键因素;④2025-2050年耕地保护情景下河南省ESV最高,自然情景下最低.未来30年保护耕地资源、扩大林草地和水域面积以及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扩张对于维护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决定性作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土地利用时空特征FLUS模型

    基于街景数据的城市街道感知特征空间异质性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罗琳杨喜平李君轶陈宏飞...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解城市街道环境感知特征对城市街道规划和更新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目前多利用街景数据研究城市街道环境特征,但缺少基于多维街道感知特征的城市街道分类分析.该文以西安市为例,基于百度街景影像语义分割结果,从绿色度、开放性、包围性、步行友好性、成像性5个维度定量研究街道的感知特征,分析各个维度感知变量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以5个维度的感知变量构建描述街道环境的感知向量,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对街道感知向量进行聚类,将具有相似感知特征的街道分类.结果表明:①西安市街道感知特征具有空间分异性,其中绿色感知热、冷点区域交错分布,开放性和成像性空间分布均具有渐变趋势,包围性和步行友好性呈分散团簇状分布;②基于感知特征向量可将街道分成4类,其中包围性和步行友好性类别间差异较小,其余感知变量类别间差异显著,C1类街道绿色度感知最强,C2类街道开放性感知最强,C3类街道成像性感知较强,C4类街道各感知变量差异较小.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城市街道感知的空间分异特征,为城市街道规划与更新提供参考依据.

    街景影像语义分割街景感知特征空间特征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联合国全球采购的影响及中国供应地位的变化——以新冠疫情为例

    刘晶丽蒋梅英熊理然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暴发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同时也对全球经济格局形成全面冲击.该文以新冠疫情为例,基于联合国全球采购数据库,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可视化等方法揭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联合国全球采购规模、结构、来源地的影响以及中国供应地位的变动,结果表明:①疫情发生使联合国全球采购规模迅速扩大,采购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疫情发生前联合国采购来源地主要集中于美国、印度、阿联酋等国家,疫情发生后地域集中趋势越发明显,对部分国家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②联合国全球采购网络在疫情发生前后均表现出明显的层级性和空间非均衡性特征,少数大国占据网络的核心地位;疫情后不同等级的采购网络发生变化,中国跻身于一级核心网络,也门、苏丹等国处于二、三级网络,更低等级采购网络呈现"长尾"分布特征.③疫情发生前,中国在联合国全球采购中的供应地位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不匹配,这与中国企业专业投标人才短缺、竞争优势不足和联合国采购存在路径依赖等因素有关;疫情发生后,中国供应地位不断攀升,尤其在医疗卫生领域有明显突破.研究结果有助于中国政府和企业深入了解联合国全球采购的空间格局、来源结构、路径依赖和采购潜力,对疫情后中国企业主动参与联合国全球采购、拓展中国企业海外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联合国全球采购空间网络供应地位中国新冠疫情

    中国国际友城关联格局时空演化研究

    申玉坤骆华松洪菊花梁茂林...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间缔结国际友城关系既可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需求,亦可服务于本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特定的对外交往需求.该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分析1973-2022年中国国际友城关联格局时空演化过程,运用尺度政治揭示其演化机理.研究发现:①中外双方城市的空间分布均呈现集聚—分散特征.中方城市呈现由集聚分布于华东、东北、华北地区向华南、西南、西北地区扩散的态势,总体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外方城市呈现由集聚于东亚、北美向西欧、东欧、东南亚区域扩散的态势.②中国国际友城关联格局趋于复杂,不同时期内各地区的首位结对区域变动较大,结对范围持续扩大,整体呈现与西欧、东亚(日、韩)和北美结对数量较多的网络特征,但沿边省域与其毗邻国家城市结对密切的现象较显著,当前中国缔结的国际友城向"一带一路"沿线集聚.③从影响机理看,全球、国家、地方等多尺度中的行为主体通过尺度上推、下推等尺度重构过程塑造了中国国际友城关联格局,其中地方尺度(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联系、城市产业结构、地理邻近性、历史交往关联、城市职能等作为支撑要素影响着其参与尺度重构的过程.尺度重构过程推动着中外城市空间分布格局和结对关系的演化,进一步引发中国国际友城关联格局的演化.

    城市外交国际友城关联格局尺度政治演化机理

    省际边界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陈然仇方道姜海霞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产业结构差异度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2005-2020年淮海经济区省际边界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层次不断提升,空间上由低水平均衡转变为极化发展;②研究期内省际边界的影响效应由切变效应逐渐转化为中介效应,切变效应在空间上由中间向外围转移;③行政干预是形成人为边界的重要原因,会加强淮海经济区省际边界的切变效应,人均GDP的提高是省际边界切变效应逐渐转化为中介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人均消费品零售额的提高则会抑制这种转化,而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对切变效应的影响不大.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从产业发展、协同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

    省际边界产业结构演变空间杜宾模型影响效应淮海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