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研究
地理研究

刘毅

月刊

1000-0585

dlyj@igsnrr.ac.cn

010-64889584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研究/Journal Geographical Research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也是中国地理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学报级核心期刊之一。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创新性的论文、研究报告,对地理学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评论,反映国内外地理学进展情况的报道等,是我国地理学界展示、交流地理学成果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与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鸟起巢中,水出源头":区域产业动态的碳排放效应

    贺舒琪穆恩怡戴晓冕盛涵天...
    53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碳"目标下,区域产业结构及动态的碳效应成为重要议题.基于中国工商企业注册数据库和CEADs碳排放数据库,实证分析了中国区域产业动态的碳排放效应.研究发现:①中国的区域碳排放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呈现"北高南低"以及向大中城市簇状聚集的分布格局.②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具有异质性碳排放效应.资本密集型及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进入有利于城市减少碳排放;资源密集型以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城市会产生更多的碳排放.具体而言,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制品业等产业进入对区域碳排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③政府推动下的清洁化生产与数字化转型能够削减产业动态的碳排增长效应,其调节效应同样存在产业异质性.相关研究成果对"双碳"目标下中国区域产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碳排放区域产业动态产业结构产业异质性

    中国老工业城市人口增长与收缩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

    辛奕霖刘艳军柳力玮
    558-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工业城市由于其特殊的发展轨迹,碳排放强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人口增长与收缩并存的背景下,碳排放强度差异性凸显,深入探讨人口增长与收缩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基于此,本文利用夜间灯光反演出的碳排放数据,结合空间分析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2001-2020年人口增长与收缩对老工业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主要结论如下:①老工业城市碳排放强度整体下降,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不同类型老工业城市碳排放强度演变轨迹具有差异性.②人口增长与收缩可以直接影响老工业城市碳排放强度的演变,此外,人口变化通过影响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政策干预、城镇扩张、投资强度和对外开放引起碳排放强度的变化.③不同类型的老工业城市,人口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作用路径具有独特性.

    老工业城市人口收缩碳排放强度中介效应夜间灯光数据

    黄河流域创新要素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

    郑瑞婧程钰
    577-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要素集聚作为"双碳"战略实施的关键支撑,对助力黄河流域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探究2006-2019年黄河流域78个地级市创新要素集聚与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空间关联,基于STIRPAT理论构建的面板回归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创新要素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①黄河流域创新要素集聚呈"大分散,小集中"空间演变格局,以省会为主导的多极化集聚特征显著,碳排放效率呈现"下游高,中上游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创新要素集聚与碳排放效率存在高高、低低、高低、低高4种关联模式,并由"点状分散"向"片状集中"分布转变.②技术成果集聚与碳排放效率存在"U"型关系,创新人才集聚与创新资金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均呈正相关,而创新资金集聚的影响系数不显著,不同资源富集和空间区位地市的创新要素集聚对碳排放效率具有异质性效应.③技术成果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未形成"U"型影响曲线,而创新人才集聚和创新资金集聚均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本文从加强创新要素空间互动、加快创新人才积累、促进创新资金流动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黄河流域激发创新活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等提供借鉴.

    创新要素集聚碳排放效率Super-SBM模型空间杜宾模型黄河流域

    城市评价方法论初探

    刘海猛
    596-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关键象征,对其兴衰演变状态的评价是城市规划建设与治理的重要参考,也对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企业投资决策、居民定居择业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城市评价研究普遍存在评价目的和受众不明确、指标体系构建缺乏理论或现实依据、指标冗余度高或对比性差、忽视城市异质性、过于追求结果排名、缺少结论的校验和反馈等问题,并且鲜有文献从方法论角度对城市评价体系的构成、原理、范式、流程、不确定性等进行系统阐释.鉴于此,本文首先对城市复杂系统的内涵与演化规律进行解析,进而阐明了城市评价的相关概念、基本构成和功能,梳理了城市评价的主要范式,并提出城市评价的人本原理、涌现原理、平衡原理、反馈原理等4个基本原理.明确城市评价体系由评价主体、客体、指标体系、方法模型和评价结果5部分构成.系统论述了城市定量评价的一般流程和10个步骤.从认知、数据、指标、方法、系统等方面梳理了城市评价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最后,提出了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评价展望,通过组织多元化评价主体,搭建统一共享的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城市时空知识图谱,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推进"动态感知、多评协同",建设包容、安全、公平、绿色、韧性的未来可持续城市.

    城市复杂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方法论城市体检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市群数字普惠金融演化特征及其对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分析

    张国俊梁真源吴宗书
    621-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探讨数字普惠金融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关系基础上,利用Dagum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空间杜宾模型对2011-2021年中国20个城市群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对高质量发展的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从总体发展水平看,中国城市群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且发展差异逐渐缩小;从城市群空间组织格局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呈现"国家级>区域性>地区性"城市群逐级递减态势;从群内差异看,国家级城市群群内差异最大,地区性城市群差异最小.②中国城市群数字普惠金融具有空间集聚特征,集聚类型以HH、LL型为主,且空间分布与高质量发展格局具有相似性.③实证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在城市群空间尺度下对高质量发展的正向效应显著,且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空间效应具有明显异质性,国家级城市群的效应高于其他城市群.因此,对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需因"群"施策,应针对不同层级城市群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出相应策略以助力城市群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空间杜宾模型城市群

    中国城市数字技术创新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趋势预测

    李影
    640-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技术支撑,深入探究城市数字技术创新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发展趋势,有助于优化数字中国空间布局.采用Moran's Ⅰ指数、标准差椭圆、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刻画中国城市数字技术创新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借助Markov链模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发现:①2006-2021年全国及各地区城市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均呈上升趋势,整体表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发展特点,北京、深圳和上海是中国数字技术创新发展的"引领者".②中国城市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存在空间正向溢出效应和低水平同质化集聚倾向,分布重心总体向西南方向迁移,分布形态呈"北偏东—南偏西"走向的空间格局,在东中部地区具有"集聚—扩散—集聚"的分布特征.此外,中国城市数字技术创新水平空间差异总体呈缩小趋势,地区间差异与地区内差异分别是东西方向与南北方向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③短期内中国城市数字技术创新能够实现向上转移,但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然而,在整个研究时期,70.498%的城市能够实现正向跳跃式转移.经济发展、信息通信技术、财政科技投入、金融深化、城市规模和人力资本影响城市数字技术创新水平的动态转移,且随着城市数字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各影响因素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大.研究结论为制定城市数字技术创新协同发展政策、建设数字中国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参考.

    数字技术创新时空演变趋势预测中国城市

    基于货客运综合指数的中国口岸发展格局及其演变

    宋周莺管靖刘卫东
    658-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口岸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为了揭示中国口岸发展格局,本文构建了基于进出口货运量、出入境人员和运输工具的综合指数,并从存量和增量两个视角分析刻画2011-2020年中国口岸体系的发展格局及其演变.结果表明:①全国口岸数量逐渐丰富、体系日益完善,进出口货运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出入境人员和运输工具规模则于2020年发生较大降幅.②从存量视角看,货客运综合指数以2017年为节点呈波动上升态势.其中,东部口岸处于高质量发展转型期,西部口岸具有强劲后发优势,而东北和中部口岸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发展模式上,东北口岸整体呈新兴特征,东部地区口岸发展较成熟,中部面临双重困境,西部则具有叠加优势.③从增量视角看,海运口岸的整体实际增量最大,内河口岸拥有整体最强的增速竞争力,空运口岸的增长主要依靠基期规模优势,而铁路和公路口岸在实际增量和增速上均不占优势.基于动态SSA模型发现,依靠基期规模驱动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在近年遇到较大阻碍;海运口岸的动态增速劣势逐渐缩小并向好发展,但其余类型口岸尚未形成以增速驱动为代表的发展模式.

    全国口岸体系口岸综合指数格局演变CRITIC赋权法偏离份额分析

    中国光伏装备制造业空间布局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练文华张晓平吴爱萍宋佳雯...
    679-7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低碳高效能源体系与"双碳"目标的发展背景下,中国光伏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其时空布局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基于2000-2021年企业数据和城市社会经济数据,刻画了中国光伏装备制造业时空布局演化特征,并采用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探究了光伏装备制造企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中国光伏装备制造企业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河北、广东等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并呈现自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趋势.②中国光伏装备制造业的空间扩散主要表现为邻近扩散、等级扩散和通道扩散三类模式.③研究期间,制造业基础、碳排放总量、科技创新水平、政策补贴力度、核心企业空间邻近性是中国光伏装备制造业空间布局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但各因素的作用强度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④中国光伏装备制造业主要呈现三种布局模式:市场-成本导向型、政策-资源导向型和综合导向型.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以增强产业链安全、供应链安全和整体韧性为目标的多元化布局模式日益显著.本研究有望为中国光伏装备制造业的空间布局优化提供理论基础与决策参考.

    光伏发电装备制造业时空分析Tobit模型区位选择空间布局优化

    中国跨市就医网络空间格局及医疗设施供需关系——基于跨市就医互联网数据

    魏伟向博文
    701-7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跨市就医为表征的医疗设施区域共享逐渐规模化和常态化,但既有医疗设施供需关系研究缺乏面向区域共享的理论与方法探讨.基于"城市人"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了面向区域共享的医疗设施供需关系研究框架,并采用2021-2022年互联网就医评价数据构建跨市就医网络,遵循"跨市就医网络空间格局-医疗设施供需关系"的路径,在全国尺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①我国跨市就医供给呈现为"两核多心"的空间分布,沪京及各省会城市作为供给中心连接周边高需求县市,形成了多个单中心聚集格局.②我国医疗设施服务区形成了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北和西南5个医疗设施一级服务区及21个医疗设施二级服务区,格局整体遵循省级行政边界、部分有所突破.③沪浙苏徽、川藏、陕青分区的就医活动变异系数较高(3.860~3.716),宁、鲁、闽分区的变异系数较低(2.942~2.299);沪浙苏徽、京津冀晋内蒙古、粤、鄂与陕青分区的供需匹配性较高(0.964~0.839),琼、赣与新分区的供需匹配性较低(0.453~0.41);形成了沪浙苏徽、京津冀晋内蒙古分区2个患者流入型分区,粤、陕青、鄂、川藏4个均衡型分区,及其他15个流出型分区.本文提供了区域尺度下有效阐释医疗设施供需关系特征的框架,揭示了跨市就医空间格局及其所表征的医疗设施供需关系,增益于当前医疗设施供需关系研究中跨市就医现象及区域共享视角的缺失,并可以支撑区域医疗资源配置优化.

    跨市就医医疗设施供需关系区域共享"城市人"理论社会网络分析法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省区间产业关联特征与服务产品流空间格局研究

    冯鹏飞申玉铭许欣
    718-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过渡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趋于融合,并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利用投入产出表,已有研究侧重探讨单一行政区域内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互动,但省区间产业联系分析仍较薄弱.多省区城市群区域内部某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其他地区制造业产生的波及效应如何,不同行业部门和不同地区间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供需关系有何差异,有待进一步厘清.京津冀协同发展自2014年2月上升为国家级战略以来,对区域经济体空间互动产生深刻影响.为定量评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对区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跨省协作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基于2012年、201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以及2013年、2018年经济普查数据,通过构建京津冀省区间投入产出表、优化区域间产业关联效应测算公式、完善区域间服务产品流测算方法,揭示京津冀地区内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省域间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关系及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上省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推动作用大于拉动作用.拉动作用方面,北京信息服务业较为突出,但动态看北京商务服务业作用明显增强,天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下降明显.推动作用方面,三省较强的主要是商务、金融、道路运输业三个部门,并趋于强化.②北京、天津相互之间的拉动和推动作用较强.动态看天津道路运输业对北京、河北制造业的推动作用逐渐增强,而北京部分物流服务业的推动作用下降.③服务产品流方面北京作为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对天津制造业的服务输出趋于增强,对河北制造业的服务业输出趋于减小.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对津冀制造业的服务输出部门集中度较高,但同时具有行业异质性特点.津冀对北京的服务需求集中在金融、商务服务业,而对科技、信息服务业相对较弱,动态看津冀对北京科技服务,河北对北京商务服务需求趋于提升.河北各市对北京金融、物流、商务服务业的使用主要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占用,对科技、信息服务业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各城市具有发展优势的制造业部门.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区域间投入产出服务产品流京津冀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