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研究
地理研究

刘毅

月刊

1000-0585

dlyj@igsnrr.ac.cn

010-64889584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研究/Journal Geographical Research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也是中国地理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学报级核心期刊之一。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创新性的论文、研究报告,对地理学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评论,反映国内外地理学进展情况的报道等,是我国地理学界展示、交流地理学成果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与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环渤海地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时空演化及障碍因子分析

    李睿倩单季香赵健胡恒...
    736-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和进行空间重塑的关键时期,深入审视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及其演进问题,可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提供关键依据,对于扭转高速增长阶段空间利用逻辑、提升区域空间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承载客体、活动主体和二者相互作用产生的能力视角深化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内涵,明确提出结构、效率和活力是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的核心指示要素.以此为基础,运用熵权TOPSIS法、核密度估计、障碍度模型评价2010-2019年环渤海地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演化规律和障碍因子.结果表明:①环渤海地区国土空间综合利用质量缓慢增长;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分别表现为高水平均衡演进、各等级平稳提升和"波动式"下降态势.②综合利用质量整体呈"三足鼎立"的高值集聚态势;生产空间利用质量在辽宁沿海出现中低值塌陷,生活空间沿北岸一带形成中高值集聚区,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水平东降西升,高值碎片化明显.③区域国土空间综合利用质量主要受制于生产空间,突出表现在生产效率和生产活力,同时生态结构、生态效率和生活活力类因子的障碍度日益增强,地区分异明显.研究为深化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的理论认知提供了新视角,为优化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指引,并为推进沿海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支撑.

    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时空演化障碍因素高质量环渤海地区

    基于形态学的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与地表热岛演化关系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王立果白永平梁建设张春悦...
    754-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形态学视角,厘清城市绿色空间(urban green spaces,UGS)与地表城市热岛(surface urban heat island,SUHI)形态演化的关系为存量背景下如何微调绿地改善城市热环境提供了新途径.本文以西安市建成区为例,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分析2002-2021年UGS形态演化特征,同时识别SUHI范围,以地表城市热岛扩张指数拆分SUHI形态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采用皮尔逊分析法与随机森林模型相结合的方式,探讨UGS与SUHI形态演化的动态关系,同时参照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提出具体的UGS改造方案并进行空间落位,进而预估改造措施实施后的效果.结果表明:①2002-2021年,UGS面积缩减,整体呈现大斑块破碎,小斑块消失,相互间连通性降低的趋势.②2002-2021年,地表温度最高值逐年攀升,温度增幅下降;SUHI覆盖范围蔓延程度大于收缩程度.SUHI收缩由建成区中央点状收缩转变为建成区边缘点状收缩.2002-2012年,边缘式扩张为主要扩张类型,存在于城市边缘地带,2012-2021年,边缘式扩张和填充式扩张比例相当,在研究区均匀分布.③除孤岛外,各类UGS与SUHI形态变化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核心区、桥接区贡献度较大;核心区主要作用于SUHI边缘式、填充式扩张,桥接区同时作用于SUHI填充式扩张和收缩.④未来绿地优化应着眼于碎片化空间,在易于形成SUHI边缘扩张的城市边缘地带,保证核心区的连通性,在易于形成SUHI填充扩张的中心城区,注重桥接区、孤岛等细碎斑块的合理联系.⑤"点对点"式绿地更新改造后,各类UGS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减,总体而言降温效果良好.

    MSPA城市绿色空间地表城市热岛热岛扩张

    亚热带林地恢复过程的植物多样性与水分利用效率变化

    樊荣徐含锋李超张航...
    776-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扰动的森林系统可以通过一系列演替过程进行修复,其中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是评估演替进程的重要指标,而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又是了解土壤水分条件对林带恢复影响的直观指标.因此,解析林带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变化与水分利用效率差异,对了解林带恢复过程的控制因素及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中国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林带,亚热林带水热状况截然不同,但相关研究仍较欠缺.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选取受严重人为/自然灾害影响的四川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通过传统的样地植被调查和辛普森指数、贝格-派克指数、香农指数等生物多样性指标,归纳不同林型的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合叶片稳定碳同位素方法,对其不同演替阶段三种林型(原始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的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型演替具有阶段性差异,原始林演替阶段最高,但水分胁迫和氮营养竞争较强,植被的生长受到限制;人工林物种单一阶段最低,优势种的氮营养竞争是限制该林型植被生长的主控因子;而次生林由于恢复时间较长,处于较高演替阶段,氮营养和水分充足,植被生长较快.

    亚热带林带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植被演替植物多样性指数稳定碳同位素水分利用效率

    长江经济带虚拟旅游流对高铁建设的响应格局及其驱动机理

    邵海雁靳诚陆玉麒杜家禛...
    791-8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度认知网络关注行为对高铁建设的响应关系有助于丰富交旅互动研究的理论内涵,为区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以长江经济带为案例区域,将2015年和2019年的快速交通系统和虚拟旅游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可达性、社会网络分析、响应指数、空间变差函数、地理探测器方法,深入分析虚拟旅游流对高铁建设的响应格局及其驱动机理.研究发现:①高铁可达性变化格局表现出边缘区域快速提升,核心区域缓速改善的特征.②虚拟旅游流格局具有明显的高铁路径依赖性,高铁促进旅游网络关注的距离粘滞性降低,长距离关注路径增加.③响应格局显现出明显的维度分异和空间分异;不同维度响应格局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组织性,北-南和东南-西北方向的差异较大.④交通建设是城市旅游扩散功能的重要驱动力,服务能力提升推动景区集聚能力的增强;高铁时空压缩效应和虚拟旅游流网络结构的正向互馈,促进虚实空间互动和交旅协调发展.应从优化快速交通网络布局、探索需求显化多元路径、推动交旅空间统筹发展方面提升虚拟关注向现实流动的转化.

    虚拟旅游流高铁建设响应格局驱动机理长江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