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研究
地理研究

刘毅

月刊

1000-0585

dlyj@igsnrr.ac.cn

010-64889584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研究/Journal Geographical Research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也是中国地理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学报级核心期刊之一。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创新性的论文、研究报告,对地理学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评论,反映国内外地理学进展情况的报道等,是我国地理学界展示、交流地理学成果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与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山东省露营地空间布局及组态影响研究

    刘赛张圆刚
    1247-1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露营旅游热潮带动露营地数量快速增长,研究其空间布局及成因对优化资源配置、丰富露营产品供给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界定露营地概念的基础上,借助Ripley's K函数、核密度估计及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刻画山东省露营地空间布局特征,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露营地布局的组态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山东省露营地空间布局总体呈"双核多中心"结构,以济南、青岛为核心向外围扩散;不同距离尺度,双峰"M"型集聚特征明显,集聚半径近城内和城际90 min可达圈.②露营地供需耦合协调度较低,失调区呈斑块状组团布局,协调区沿陆海发展轴分布,供需空间不均衡.③露营地数量与客源承载量高低分异的类型特征显著;不同类型"单/双核多中心"热点交错集聚、冷点散落的地域分异规律明显.④区域经济、社会支撑、交通通达、游客市场、自然环境、资源禀赋6个要素共同作用,产生3种驱动型组态路径和3种非驱动型组态路径;多要素组合作用形成复合向心型、环境增益型和基础保障型三维驱动机制,引致露营地呈"双核一轴多中心、环城近景沿干线"的空间分异格局.

    露营旅游露营地空间布局组态影响山东省

    天山北坡城市群季节性地表温度与景观格局空间关系分析

    阿里木江·卡斯木张雪玲梁洪武
    1267-1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景观格局与干旱区地表温度(LST)的空间关系,对于促进干旱区生态环境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解析天山北坡城市群2003-2020年昼夜及季节性(白天)LST时空分布特征,使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Sen's斜率并结合Hurst指数探究天山北坡城市群LST变化趋势并预测未来发展方向,运用标准差椭圆与重心迁移模型分析LST空间迁移特征,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分析LST与景观格局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2003-2020年天山北坡城市平均LST白天23℃,夜间-0.5℃,昼夜温差大,温度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显著.LST未来变化趋势表明,夜间温度上升速度将高于白天上升速度,即冷岛强度白天高于夜间的现象将有所缓解.代表建设用地和植被的中温和低温,其温度重心在乌鲁木齐市.斑块密度(PD)、边缘密度(ED)和平均形状指数(SHAPE_MN)与LST呈空间负相关关系,而最大斑块指数(LPI)、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聚集度 指数(AI)和景观类型比例(PLAND)与LST呈空间正相关关系,表明斑块聚集且连续的景观LST越高.比较OLS、GWR和MGWR模型,MGWR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ED和AI对于LST的影响在研究区的右侧最显著,而PLAND对于LST的影响在研究区的中部南侧最为显著,其他景观格局指数影响强度较为缓和.

    地表温度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景观格局GoogleEarthEngine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Sen's斜率Hurst指数

    华北北纬38°带极端强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与水汽来源的关系

    张一杨丽虎王仕琴檀康达...
    1288-1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北北纬38°带是华北地区的重要农业区,降水是区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近年来,极端强降水频率增加改变了地下水补给方式,明确极端强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水汽来源对于深入认识区域水循环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华北北纬38°带的1个山区站点(太行山站)和2个平原区站点(栾城站和南皮站)降水样品采集,采用相关分析和HYSPLIT模型,揭示了研究区极端强降水δ2H和δ18O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水汽来源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呈现丰水年贫化的年际特征,雨季富集、旱季贫化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极端强降水同位素最为贫化(-105.7‰~-39.1‰,-14.6‰~-5.7‰).大气降水同位素关系表明位于山前平原的栾城站斜率和截距最小,蒸发作用最强.HYSPLIT模型结果表明,太行山站极端强降水水汽主要来自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水汽,而栾城站和南皮站极端强降水水汽主要来自于西风水汽和东南季风水汽,西南季风水汽比例增加(16.67%~58.33%)是导致山区极端强降水同位素比平原区贫化的主要原因.水汽来源的差异导致研究区2021年"7·21"极端强降水事件δ18O值高于2016年"7·19"极端强降水事件.上述认识可为华北北纬38°带大气环流和水文循环过程研究提供基础.

    华北北纬38°带极端强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HYSPLIT模型水汽来源

    地表臭氧时空分布及其与多尺度景观类型的关系研究

    梅莹莹
    1304-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表臭氧是中国许多城市的首要大气污染物,其浓度与城市景观规划密切相关.本文以深圳市为研究区,利用大气监测站点数据和多源地理空间数据,选择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刻画地表臭氧时空分布特征.结合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地表臭氧浓度与多尺度景观类型的关系.结果显示:①地表臭氧年均浓度空间差异明显,呈现西高东低,西北靠近内陆的区域浓度较高.秋季浓度最高,年度峰值出现在10月,是地表臭氧污染防治的重点时期.②人工地表扩张会显著提高地表臭氧浓度,人工地表斑块优势度和聚合度越高,对地表臭氧浓度的促进越明显;林地占比的增多对地表臭氧浓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林地斑块优势度和聚合度越高,对地表臭氧浓度的抑制作用越明显.③整体景观的异质性降低、优势度和聚合度提高,对地表臭氧浓度的削减作用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协同推进地表臭氧污染防治和景观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地表臭氧景观类型相关性多尺度多元逐步回归

    喀斯特富营养湖泊水体碳浓度及储量变化特征——以异龙湖为例

    王旭温雯雯郭雯李平...
    1316-1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喀斯特富营养湖泊水体不同赋存形式碳浓度和碳储量动态变化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于2021年9月-2022年6月对异龙湖开展4个季节、20个点位的水质和水体碳浓度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发现,异龙湖水体碳以溶解碳占主导,溶解无机碳(DIC)浓度在4种赋存形式碳中最高为(41.26±4.93)mg/L,溶解有机碳(DOC)次之为(16.23±2.23)mg/L,颗粒碳浓度相对较低,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无机碳(PIC)浓度分别为(10.05±1.81)mg/L和(0.82±0.56)mg/L.异龙湖全年水体碳储量平均值为5.30 Gg C,4种赋存形式碳储量占比分别为60.57%(DIC)、23.77%(DOC)、14.53%(POC)和 1.13%(PIC).分析表明,异龙湖 DOC、POC浓度与营养盐负荷及藻类生物量有关,指示其主要来源于藻源性有机碳.DIC浓度与DOC、水温、氨氮、入湖河流分布等因素相关,表明DIC受矿化作用、水温及流域水体稀释作用的共同驱动.PIC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和酸碱度有关,指示其主要受藻类光合作用导致的酸碱平衡破坏影响.异龙湖不同赋存形式碳浓度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反映了不同赋存形式水体碳存在迁移和转化,湖泊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生物量增加,造成有机碳浓度POC和DOC同步升高,同时有机质的矿化作用也引起无机碳与有机碳的协同变化.与其他湖泊相比,异龙湖具有更高的水体碳浓度水平,可能与异龙湖的富营养化、喀斯特地质背景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在碳储量上,水量是影响湖泊水体碳储量的关键因素,而富营养化提高了水体碳浓度和碳累积速率,增强了湖泊的碳汇效应,在全球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峻的背景下,湖泊水体碳储量在生态系统碳汇估算中的地位逐渐显露.

    水体碳浓度水体碳储量喀斯特地区富营养化异龙湖

    关于图件规范

    《地理研究》编辑部
    13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