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研究
地理研究

刘毅

月刊

1000-0585

dlyj@igsnrr.ac.cn

010-64889584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研究/Journal Geographical Research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也是中国地理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学报级核心期刊之一。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创新性的论文、研究报告,对地理学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评论,反映国内外地理学进展情况的报道等,是我国地理学界展示、交流地理学成果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与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居民绿色空间接触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动态地理情境:研究进展与分析框架

    马睿张敏
    1522-1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量研究表明城市绿色空间对心理健康具有突出重要性.地理情境以及居民与地理情境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居民能否以及如何接触绿色空间,进而影响心理健康.相对身体健康效应,绿色空间引起的心理健康效应通常具有更突出的微观时空敏感度和个体差异性,由短期心理健康出发考虑不确定地理情境问题开展更为细致的分析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基于既有绿色空间对心理健康影响研究中不断深入的空间意涵理解,考虑居民日常生活的主体性与动态地理情境,依据个体的一般决策和行动过程提出绿色空间接触经历的地理情境"链",将复杂的地理情境分为"自我选择""到访途中"和"绿色空间参与"3个彼此关联的部分;旨在构建基于动态地理情境的居民绿色空间心理健康效应分析框架,以更加系统准确地评测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居民如何从绿色空间获得实际的心理健康效应;对解决不确定地理情境问题提供新的启发,为绿色空间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绿色空间城市绿地心理健康不确定地理情境问题地理情境

    物理失序对盗窃犯罪的影响及其在3D建成环境影响中的调节作用——基于街景图像深度学习的上海案例

    张延吉游永熠朱春武
    1539-1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破窗理论是广受关注但缺乏本土检验的犯罪地理理论.本文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利用目标检测、图像回归等深度学习算法挖掘街景图片中的具体失序实物与整体失序感知,以厘清物理失序对盗窃犯罪的影响及其在密度、混合度、设计要素影响盗窃分布过程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①盗窃犯罪呈中心高、外围低、多热点的空间格局,失序实物与感知的空间分布异中有同.堆放垃圾和脏乱差得分由中心向外围呈先降后升态势,侵占道路在市中心高发,涂鸦小广告相对分散,而部分城中村、棚户区面临多重失序叠加的困境.②除侵占道路外,其余物理失序对盗窃活动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整体失序感知的影响最强,强度仅次于可步行性,并与活动人口数相当.③物理失序在3D建成环境要素影响盗窃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增强、削弱、干涉调节作用.物理失序加深会增强POI密度、商铺密度、路网密度、街景多样性、围墙领域感的原有影响,削弱POI多样性的正向影响,将空间开敞度、灌木绿视率等存在双刃剑效应的要素影响方向由负转正.总之,加强环境维护管理对抑制犯罪发生具有可行性、有效性、低成本等优势.

    物理失序调节作用深度学习街景图片犯罪地理

    乡村地域多功能演化与土地利用转型耦合研究进展与展望

    乔伟峰李琛戴凌玲贾铠阳...
    1556-1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乡村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土地利用和地域功能失调现象,两者动态关系成为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焦点.本文系统回顾了乡村地域功能与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进展,尝试厘清两者耦合关联研究思路、内容与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乡村地域多功能演化与土地利用转型耦合研究展望.研究结论表明,乡村地理学在乡村多功能与土地利用转型领域已取得显著的进展,两者交互作用关系也得到了学界的关注.但目前,两者的耦合过程、机理、模式等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耦合互馈关系未能整体刻画、耦合机理解析视角有待拓展、针对不同乡村地域主体功能导向下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案例研究还尚不多见等问题.未来乡村地域多功能演化与土地利用转型耦合研究应以"耦合框架构建-耦合过程刻画-耦合机理解析-耦合状态调控"为研究主线,加强乡村地理学与土地系统科学两个领域的交叉融通,为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乡村地理学土地系统科学乡村多功能乡村振兴空间治理

    空间治理赋能乡村转型的内在机理及路径选择

    谭林赵蜀蓉陈岚
    1572-1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治理是形塑乡村善治格局的重点内容,也是破解乡村转型难题的重要举措.然而,以乡村转型目标导向为观察视角剖析乡村空间治理概念内涵、赋能机制与路径的研究尚且不足.本文将乡村转型与乡村空间治理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之中,重点揭示乡村空间治理赋能乡村转型的内在机理与实施路径.研究结论包括:①乡村空间治理统合要素治理、规划治理和制度治理等综合性治理行动以构建新型治理机制,通过调整乡村人-地-产等发展要素关系优化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和功能形态,促进乡村转型发展.②乡村空间治理与乡村转型在战略目标上的内在一致性为实现二者关联奠定了逻辑基础,乡村转型困境与乡村空间治理多功能效应的协同关系是识别二者关联节点的现实依据,乡村转型差异化目标与乡村空间治理综合性手段的适配性构成二者关联耦合的实践逻辑.③"要素-规划-制度"的综合治理体系在流通机制、调控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共同赋能作用下,实现乡村经济形态转变、三生空间重构和社会空间重组.④"差别化要素管控-综合性规划体系-协同性制度设计"的赋能路径,有利于加快要素耦合协调、优化乡村国土空间格局和形成统合性制度合力,从而助推乡村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空间转型.

    乡村空间治理乡村转型乡村空间乡村振兴乡村善治

    "文荫武备"理念下陇中黄土高原传统村落的活化及治理研究——以榆中县黄家庄村为例

    薛乾明黄跃昊邓清文宁雷...
    1591-1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黄土高原地区传统村落面临着失活衰退、治理低效等问题,如何促使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形成长效的治理机制是当前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焦点.以陇中黄土高原榆中县黄家庄村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建立"文荫武备"规划理念下陇中黄土高原传统村落活态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DL加权求和、变异系数以及IPA分析法判别村落的发展状况,以活态性、长效性为前提,提高陇中黄土高原传统村落活化与治理能力.研究表明:①黄家庄村ADL值为67.03,活态化水平一般,处于"失活"状态.根据分析结果与调研实证,村落可优先从人居优化、文化挖掘、基础建设、主体活力、治理力度等方面促进村落活化,提高治理水平.②结合黄家庄村总体活态得分、指标层、IPA、变异系数综合分析得出,黄家庄村目前在文化特色、基础建设方面活态化发展水平较高,而在人居环境、村落主体和治理水平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反映出传统村落的活态化发展是多维度、多层面综合作用的结果.③"文荫"上从人文格局、文化特色、人居环境3个层面提出适宜村落在地活化的路径对策;"武备"上从基础建设、灾害防治、村民主体、产业发展4个层面提出适宜村落长效治理的路径对策,继而建立传统村落文荫武备的长效机制,促进村落可持续发展.

    文荫武备传统村落陇中黄土高原评价指标体系活态化治理

    海洋渔业碳汇估算方法与应用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焦琦斐李鹏吴昕浩盖美...
    1611-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评估海洋渔业的碳汇能力,是在碳中和目标下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绿色、高效发展的基础.本文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法对环渤海地区的浮筏、网箱、滩涂、池塘四类近海养殖区进行分类提取,结合提取结果创新一种海洋养殖渔业的碳汇核算模型,并测算环渤海地区近海养殖渔业的固碳潜力和不同类型养殖区对环渤海渔业碳汇的贡献.结果表明:①环渤海地区近海养殖渔业的年碳汇潜力约134万~168万t.其中,滩涂养殖区的总体碳汇潜力最大,约占环渤海地区的42%,浮筏养殖区、池塘养殖区、网箱养殖区则分别占比29%、28%、1%;从养殖区的单位面积固碳能力来看,浮筏养殖区能力最强,约是其他三类养殖区的1.4~1.7倍.②环渤海地区的近海渔业养殖主要集中于胶东、辽南、黄河口周边地区,其中胶东一带的碳汇潜力最大,约占整个环渤海地区的28%,可作为环渤海地区碳汇渔业的重点发展地区.本研究也可为中国海洋养殖渔业的碳汇核算提供技术支撑,为碳汇渔业的发展提供新参考.

    海洋渔业碳汇海水养殖遥感解译碳汇潜力环渤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