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传播
东南传播

丛建安

月刊

1672-9579

dacong3936@163.com

0591-83328793;83324386

350001

福州市古田路7号东升楼702

东南传播/Journal Southeast Communi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刊载发表传播专业类学术研究和新闻传播、传播技术、科技类业务研究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产动画电影的创意流变:历程、特征及价值(2015-2023)

    李健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全龄化创作转向引领国漫崛起后爆款动画频现,其原因在于动画电影产业对于创意的不同程度延伸.捕捉近八年的现象级动画电影背后的创意流变,可窥见三个发展阶段:在空间场景呈现上将传统文化和国风美学相互交织,在人物角色塑造上将经典角色与青年亚文化形态嫁接改写,在现实社会再现上将特色地域景观和突出时代症候相互融合.归纳每阶段的创意特征,总结创意流变的经验及其价值,对未来动画电影的创作与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产动画动画电影创意流变

    作者论视角下俄狄浦斯情结在女性电影中的运用——以《春潮》为例

    杨雪刘亚男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荔钠导演在纪录片《家庭录像带》中,表现出了原生家庭对其强烈的打击,在无法避免的"作者论"下,导演开始拍摄关于家庭关系、母女关系的影片,便诞生了女性三部曲《春梦》《春潮》《妈妈!》.《春潮》与作者原生家庭的关系对映是最突出的,展现出的既是映射又是思考.由于俄狄浦斯情结,女儿对父亲有很深的感情,母亲却一再咒骂父亲,造成母女间矛盾深化,但是"母女镜像"又让二人在作为母亲这件事情上同样失职,形成一种相互对抗又依赖的关系.

    杨荔钠作者论女性俄狄浦斯母女关系

    回望·转向·镜鉴:"影游融合"视域下中国悬疑电影的叙事创新实践——基于《满江红》的叙事分析

    荀晓萌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的悬疑片经历了由刑侦题材电影到商业类型片的发展历程.当前,叙事创新模式中涌现出的类型融合的方法打破了悬疑影片发展的又一瓶颈.悬疑电影《满江红》在影游联动理念的加持下,嵌入"游戏化"思维,通过对"剧本杀"游戏机制的融合为中国悬疑电影叙事创新开辟了新门径.同时,《满江红》对时间、空间、情感等多个维度同频共振的打造所形成的"沉浸感",把握住了当下青年受众群体对该类题材电影的现实体验需求与情感消费惯习,从延伸受众群体的深度和广度层面为同类题材电影的创新发展和升维传播延展出了新的实践脉络.

    《满江红》悬疑电影类型融合游戏化思维剧本杀

    社交化、媒介化、情感化:杭州亚运会音乐"出圈"的传播逻辑及文化启示

    朱婕宁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杭州亚运会举办期间,现场音乐设计在社交媒体中"出圈",从线下的审美活动延伸为线上的热点话题与媒介景观.以这一文化现象为表征,投射出数字时代音乐传播社交化、媒介化和情感化的逻辑转向.文章认为,以影音信息流为呈现模式的社交媒体,生成了移动展演空间,使现场感得以数字"复现".在新演绎空间中,现场音乐获得了更大的传播效力,审美感知模式转向具身沉浸.此间,社交媒体时代音乐的话语面临重塑,从审美活动泛化为参与传播的媒介工具.同时,亚运会音乐"破壁出圈"的媒介实践,亦在民族情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传播方面有所启示.

    音乐媒介化社交媒体杭州亚运会艺术传播

    以"用户至上"为设计思维的主流媒体直播节目的开发制作——以福建省媒体为例

    吴葳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思维不仅仅是产品生产理念,它已经发展为一个任何领域都可以借鉴的创新模式.传统主流媒体直播节目的开发制作运用设计思维,以"交互式""体验式"的策略来创新内容和议程,实现主流思想的传播、掌握流量效益的密码;以定制化宣推顺应时代发展,实现节目的"品牌增值"并切实转化为产业增值.传统主流媒体立足于内容品质与多元化形式设计,提升受众的感官维度,唱响主流舆论的强音.

    设计思维传统媒体用户至上主流价值观定制宣推

    短视频中城市全职妈妈的自我再现研究

    杨有楠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全职妈妈借由短视频实现的自我再现已日益成为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对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全职妈妈类短视频做镜像扫描可以发现,繁重的家务劳动与私人关系是其媒介再现的核心内容.借此,全职妈妈实现了新媒介环境中的自我形象建构,并试图以个人之声的传达纠偏大众和传统媒介再现的某些误读,以虚拟空间中"情感部落"的建构抵御孤独感并经由他者望向自我,获得对自我劳动价值的认可,以直播带货等方式创造显性经济效益并实现社会参与,继而尝试从家庭与社会两个空间获得承认.然而,在流量、算法等新媒体机制的影响乃至控制下,全职妈妈的自我再现愈来愈呈现出一些问题与悖论.

    城市全职妈妈短视频自我再现流量社会

    嵌入城市生活的媒介:昆明地铁的空间生产与地方建构

    杨浩洋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万物皆媒的背景下,在高速流动与高度媒介化的现代社会中,地铁作为交通工具与空间媒介,勾连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为我们打开认识和了解"地方"的界面.空间中的"地方"是如何建构的、具有怎样的形态、对生活实践有着怎样的意义?研究发现,在昆明地铁空间中,介质交融勾连人的实践与物质的场景,汇聚可流动的地方;地方空间、多元服务与影像实践复现和谐共在的城市意象,形塑可交往的地方;数字技术与媒介嵌入城市生活,重构可沟通的地方.由此,通过对地铁的考察,为理解城市空间建构地方性的问题提供一定启示.

    昆明地铁城市空间空间理论地方性

    抵抗与反规训:景观社会视域下骑行Vlog的突围路径研究

    张启涵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现代社会,五光十色的商业景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观念.在物质诱惑繁杂与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语境下,大众渐渐迷失对本真生活的追求.骑行Vlog以其自然、随性的风格成为个人切换视角、对抗景观的一种媒介产物.笔者通过与10位骑行Vlog爱好者(博主与观众)的深度访谈,试图展现骑行Vlog的抵抗策略以及骑行Vlog作为反景观社会的媒介特征与价值所在.研究发现,骑行Vlog显示出景观漂移、观念异轨和组织构境三种抵抗景观的方式;在骑行Vlog体现反规训特征时,骑行者与观众两大主体完成了双向的建构过程.

    景观社会骑行Vlog抵抗反规训

    智能化演变背景下短视频平台的谣言治理路径

    陈家榕杜津宇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正日益重构着大众舆论空间的底层生产和传播逻辑.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日益广泛的应用,网络谣言无论是在传播路径或是内容生成方面都呈现出智能化的趋势.短视频平台兼具市场经营主体和监督主体的双重法律形象,若未尽注意义务应当负担相应的间接侵权责任.在此背景下,为应对智能化网络谣言的挑战,短视频平台应当由被动通知-删除转变为主动审查过滤模式,在履行注意义务的基础上承担一定的合理提示和标识义务.由于平台谣言治理的准执法权具有私法属性,因此仍需与作为公权力介入的行政干预和刑法惩戒互相配合,构建协同辟谣体系.这是防范网络空间治理风险的必要举措,也是警惕通过嵌入大数据进行非主流意识形态输出的应有之义.

    网络谣言规制注意义务生成式人工智能短视频平台

    新闻生产中算法与人工二者的控制与生存

    许执
    7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算法的推荐机制已逐渐成为连接受众与受众所需信息的重要形式.数字技术在新媒介传播中的迅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大众信息的传递,算法新闻的全面渗透已成了一个现象级话题,造成了虚假新闻、算法偏见、信息茧房、个人的隐私权和安全等问题对整个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峻的考验.本文主要从算法、人工等方面探讨了基于算法透明度的基本原则,并探讨了在面对算法难题时,使用者的反应对策,以推动媒体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媒体的治理能力.

    新媒体算法人工受众控制与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