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传播
东南传播

丛建安

月刊

1672-9579

dacong3936@163.com

0591-83328793;83324386

350001

福州市古田路7号东升楼702

东南传播/Journal Southeast Communi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刊载发表传播专业类学术研究和新闻传播、传播技术、科技类业务研究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历史的回眸:新中国儿童电影建构国家形象的话语特征研究

    杨雨菡
    7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儿童电影在建构国家形象的话语特征方面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表现为20世纪50-70年代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政治话语色彩明显的教育倾向,体现为"战斗小英雄模式"和新社会"小主人形象",叙事话语承载着丰富的政治思想与文化价值观念.第二个阶段是新时期至20世纪末的最后20年,人物形象表现为对遭遇各种现实生活波折和坎坷的"普通人"回归.不同的是,80年代的偏重社会公德、思想品质、教育问题等宏大叙事主题,到了90年代转向为家庭亲情与日常生活情感的个体叙述的回归.第三个阶段为迈入21世纪的两个十年,表现为对民族文化与核心价值话语的偏重,少数民族题材少儿电影和特定文化领域在少儿电影叙事空间中占有重要比重.

    儿童电影国家形象话语特征政治民族

    镜像叙事、身份置换与主体构建——《芭比》及其女性主义教育实践

    毛婉祺
    7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格蕾塔·葛韦格导演的新片《芭比》一跃成为2023年暑期档大热门,该影片通过对于芭比这一社会符号的全新阐释,对芭比所指向的女性诉求与女性力量作出了影像化、大众化、生活化的表达.从其商业属性及社会反响来看,《芭比》更是一场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影视教育实践,它以镜像叙事和身份置换为手段进行女性主体身份的构建,尝试完成女性教育的基本环节即对主体意识的唤醒,同时又以一种戏谑方式避免了童话架空的叙事危机或是精英主义的傲慢艰涩,旨在解构父权文化统治下的女性经验与女性特征,最终落脚于自我斗争与个体关照,作出了以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理念为主导的女性主义当代探索.

    《芭比》女性主义影视教育

    央视网"一带一路"十周年报道国家形象建构的话语研究

    谢瑀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相应地,在十周年背景下对于我国主流媒体建构话语体系新嬗变的挖掘及其对国家形象建构所做的贡献大有考究.通过内容分析法,从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的三大话语分析向度出发,结合框架理论探讨我国主流媒体报道"一带一路十周年"重大议题时,发现其采用多种复合性话语策略,更将话语及其体系的建构作为一种实践过程,通过微观文本、中观实践与宏观战略相结合的方式,对国家形象目标的建构、内核的阐释、新时代形象的重塑过程进行了书写.

    一带一路央视网话语分析国家形象

    资本、权力和知识:西方平台媒体的新闻生产逻辑

    邝孟宇魏猛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平台媒体的崛起导致新闻生产逻辑发生巨大变化.从资本、权力和的关系分析数字时代下的西方平台媒体可以发现,西方平台媒体依托强大的技术支持成为新的媒体权力中心,形成"新闻机构—平台媒体—用户"甚至是"平台媒体—用户"的全新模式,并对"新闻人"形成了直接占有和隐性占有的双重剥削.从知识、文化层面来看,西方对"征服者"身份想象的知识和文化源流的多样性推动追逐利益的文化体系和政党制度的产生.受此影响,平台媒体依靠技术优势,通过改变知识生产的逻辑达到为资本和政治服务的目的.

    数字时代知识生产平台媒体权力资本

    符号互动论视域下侨批文化的再建构

    林志业倪婷
    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侨批作为信、汇合一的邮传载体与文化符号,是"下南洋"华侨群体的集体记忆文献.通过符号化的表达方式,侨批文化逐渐成为集体共享的记忆空间,维系和强化华侨家国情感和认同.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基于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的符号互动论,对侨批文化的符号化表征意义进行解读与再构,以挖掘其在新时代的内涵与价值;探索侨批文化符号在人际传播中的呈现并更好地凝聚民族认同与助推侨乡的文旅建设.

    侨批文化符号互动论文化符号

    作为媒介的"朔门古港遗址":城市遗迹的媒介学思考

    刘畅
    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朔门古港遗址"是2022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它证实了温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千年商港"的城市文化标识.德布雷的媒介学理论强调文化的物质性和媒介物的象征功能.媒介属性与地理属性相结合的古港遗址,起着联通古今的作用,对它的开发和保护不只是物理空间活动,应发挥技术设备与组织机构在信息传递和时间连接上的合力,兼顾人、技术和文化,达到历史文明和城市文化传承的目的.

    宋韵瓯风朔门古港遗址媒介学

    集体记忆理论视域下明星翻红缘起解析——以"再就业男团"翻红为例

    安妮杨丽雅
    9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星翻红现象作为大众娱乐高度发展的产物,不仅展现出媒体塑造明星形象的作用,而且显示出娱乐界正掀起一场回忆狂潮.以集体记忆理论发挥作用的各个阶段为切入点,"再就业男团"作为新晋翻红明星之代表,其依托群体回忆创造出的团综节目《快乐再出发》实现了形象回归、人物翻红和再度的形象传播.业界应着眼于娱乐界所掀起的回忆潮,从集体记忆理论视域出发探索明星翻红现象的缘起,并对翻红之后的持续形象传播进行下一步的思考,以期为明星现象的传播提供借鉴意义.

    集体记忆《快乐再出发》明星翻红"再就业男团"

    从看风景到找风景:数字地图媒介重构"游客凝视"的符码机制及影响审视——基于旅行地图App"S"的个案考察

    周平天
    9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化时代的"凝视技术"加速演进.研究取径"社会取向的媒介理论",采取"日常演练法"探讨一类数字旅行地图App,是如何作为一种新的凝视技术以丰富经典"游客凝视"概念,帮助游客构建媒介化旅行实践.作为位置媒介的数字旅行地图特有的景观符码、线路符码和地图界面,为媒介化旅行提供了物质基础.游客的凝视实践呈现出分散与交互的"多点凝视",旅行实践从"看风景"过渡到"找风景",深化了媒介化时代的旅游实践内涵.也应关注到这类"按图索景"的旅行形式或打造一个"景点无风景"的混合空间,应构造以参与式协作为导向的制图模式.

    游客凝视媒介化旅游数字地图空间

    粉丝经济视野下网络视听作品的卷入力量及反思

    王晓琳
    10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技术的进步使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粉丝角色和创作思维显现出区别于电视时代的特点,由此建构出具备卷入力量的网络视听作品,其粉丝经济的运行具备情感动员、内容驱动和权力操纵三条路径.虽然网络视听产业的经济动因无可指摘,但受其影响的作品存在商业广告和作品内容融合度不足、创新力不足及流量越位等问题亟待解决.

    网络视听作品粉丝经济粉丝消费

    城乡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素养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第11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的数据

    武士凯
    107-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网络空间最为活跃的群体,未成年人面临诸多网络安全风险.本文基于第11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的数据,从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安全知识和网络风险应对三个维度分析了城乡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素养水平及其差异.研究发现,城乡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素养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儿童模式"、网络素养课程以及家庭环境等为显著影响因素.为改善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状况、实现数字公平,应重点关注农村未成年人,推广"儿童模式",开展网络素养教育,营造亲子陪伴、亲子互喻的家庭环境.

    城乡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素养儿童模式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