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徐子方

双月刊

1671-511X

skxbzf@163.com

025-83791190 83795426

210096

南京四牌楼2号东南大学校内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关注传统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注重应用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学术史以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研究,以推进学术研究与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心"之性质、类型与特点——中国哲学的读解与赋义

    李承贵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哲学对于"心"之性质、"心"之类型、"心"之特点等都进行过广泛且深入的讨论.关于"心"之性质,中国哲学中主要表现为三种指认,即善之心、恶之心、兼善恶之心;关于"心"之类型,中国哲学中主要表现为四种界定,即认知心、情绪心、思维心和意志心;关于"心"之特点,中国哲学主要论及了无形无臭、无影无踪、变幻莫测、虚明可鉴等四种表现.这些判断展示了中国哲学对于"心"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哲学关于"心"的讨论,透显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心"之善的判断,是为了弘扬良善,"心"之恶的判断,是为了清除邪恶,从而表现出伦理关怀;其对"心"类型的界定,则表现出对"心"的本质与特性的求解及其水平,从而折射出科学探索精神;其对"心"特点的解释,不仅为"心"去恶趋善指明了方向,而且显示了"心"的人民性价值取向,因为"心"的圆融无碍意味着升华、富裕百姓生命而与民心贯通.

    "心"的性质"心"的类型"心"的特点中国哲学

    王船山诗歌美学中的儒佛道三向度

    尚荣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船山诗歌美学以其"唯气论"哲学思想为基础,其中包含了儒佛道三向度.儒家向度方面,船山继承了儒家传统的"兴观群怨"说,并将其发展为"诗道性情"论,这是船山诗歌美学体系中的审美基础.佛家向度方面,船山将"佛家现量"说引入诗学理论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诗学现量"说,这是船山诗歌美学体系中的审美直觉.道家向度方面,船山吸收了老子的"大音希声"说,并将其进一步概括为"无字处皆其意",这是船山诗歌美学体系中的审美境界.船山诗歌美学是我国古典诗歌美学的高峰,其中的儒佛道三向度对于当代文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王船山诗歌美学儒佛道唯气论诗道性情诗学现量

    著作权使用声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24页

    从"绝地天通"到"感而遂通":感通观念的起源及嬗变

    董春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感通"作为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人们多从《系辞传》中的"感而遂通"一词展开阐述.而这一观念之源头最早可追溯至上古之际,颛顼为扭转"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之弊而"绝地天通",至此有了人神之别,由此方有"感通"之需求,这一时期感通的对象及实现依据均依赖于神秘的鬼神.至三代之际,随着人类理性的启蒙,人与神的感通方式和内涵都发生了转变,虽然这一时期"感通"所采用的是祭祀及巫卜等种种手段,但是人之德性的重要作用开始凸显.而到春秋战国之际,"感通"在《易传》中方作为一个哲学观念正式出现,随着后世学者的诠释而被赋予宇宙论、本体论的内涵.

    感通绝地天通礼乐占卜感而遂通周易

    依赖语境的伦理普遍主义

    范志军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以麦克道威尔和丹西为代表的伦理特殊主义者批评以康德伦理学为典范的普遍主义道德,认为这种道德将伦理原则公式化,脱离具体语境来运用普遍原则,这导致伦理判断对具体语境是不敏感的.当代康德主义者回应了伦理特殊主义者对普遍主义道德的批评,他们通过降低普遍原则的抽象性和引入道德敏感性规则,试图建立依赖具体语境并对具体语境敏感的普遍主义道德.但是他们的这种回应是有问题的.不过,如果我们区分开道德法则和德性法则,实践的规定性判断和反思性判断,把康德的普遍原则看作德性法则,道德判断看作实践的反思性判断,那么就能够思考一种康德式语境依赖和敏感的普遍主义伦理.

    伦理特殊主义麦克道威尔丹西实践的反思性判断普遍主义道德

    人工智能偏见与冲突治理的内在主义进路及其知识表示

    徐进王珏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寡头垄断与层级分化的格局.开发者的地域、文化、教育背景差异,以及训练数据的社会、文化、政治属性差异,正在加剧知识垄断和伦理垄断,放大文化偏见和价值观冲突.人工智能偏见和冲突的治理需要以大科学的研究理念,生成伦理与技术的同步链接,以确保技术与伦理的协同发展.伦理治理的内在主义进路具有哲学和技术两方面的学理基础:将伦理准则作为人工智能的逻辑起点而非评价标准,创造具有道德能动性的人工智能,是防范、化解偏见和冲突的有效策略;预训练-微调的技术范式和微调数据集是内在主义进路的技术基础.以本体表示法作为结构化伦理知识表达和语义推理的基础,设计再微调的技术路线和伦理数据集对大模型进行伦理智能优化,为建构人工智能的道德能动性提供了方法论和路线图.以中国伦理为例的本体知识表示,论证了人工智能偏见与冲突治理的内在主义进路何以可能.

    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内在主义知识表示偏见冲突

    农民道德观念的生成与转型——基于唯物史观对《农民的终结》的探讨

    刘昂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变迁过程中,农村人口持续减少,农民道德观念发生转型.这一现象在西方国家也曾出现,并被孟德拉斯称为"农民的终结".通过剖析《农民的终结》不难发现,传统法国农民以小块土地为基础,形成了勤勉耐劳但趋于保守、容易散漫的道德观念.伴随社会发展,传统农民趋于终结,现代农业劳动者开始显现.对于他们而言,劳动的道德价值不断弱化,经济理性逐渐增强、规则意识得以提升.《农民的终结》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对农民道德观念的生成及其转型进行系统阐释,但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唯物史观存在一定误解.当前形塑中国农民道德观念,应当坚持唯物史观基本立场,借鉴《农民的终结》相关理论资源及其方法.

    农民道德观念唯物史观《农民的终结》

    企业ESG表现对经营效率的影响研究

    方先明刘源鑫
    5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不仅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ESG为其提供了新的引擎.利用 2012-2023 年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企业ESG表现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ESG表现对企业的经营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采取更换被解释变量、更换核心解释变量及更换固定效应等处理后,回归结果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ESG通过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和对管理层进行薪酬激励两个渠道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国有企业,ESG表现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更显著;最后,进一步发现ESG各分指标中治理评级对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作用最明显.研究结论为企业通过ESG投资促进经营效率的提升提供了经验证据.

    ESG表现经营效率融资约束薪酬激励

    高管新闻报道的媒体情绪能影响企业ESG表现吗?——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杨波赵攀雨彭昊雯
    7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以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为核心要义的ESG理念得到了国内外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在高层梯队理论和利益者相关理论基础上利用 2009-2022 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高管新闻报道的媒体情绪对企业ESG表现可能的影响和机制.此外,通过中介效应检验了管理者的超额津贴、融资约束与高管新闻报道的媒体情绪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新闻对企业高管的媒体报道越正向企业ESG表现越好,这一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发现,新闻媒体对高管的正向报道会通过降低企业代理成本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来提高企业ESG表现;进一步研究发现,受到更多正向高管新闻报道和ESG表现更好的企业的股票回报率更高,机构投资者更乐意持有高媒体情绪指数的公司股票.

    企业ESG表现高管媒体情绪指数股票回报率融资约束高管自利行为

    控制权视阈下政府与社会资本复合规制研究

    王维维王义保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效的规制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根本保障.研究PPP 控制权配置和治理规制类型化对PPP公共利益目标和公私利益平衡的影响,构建PPP复合规制体系.在拓展控制权内涵、实现经济领域控制权与行政领域控制权统一的基础上,解构控制权,进而探究控制权配置和复合规制之间的内在契合性.依据PPP 多元主体—利益平衡—控制权配置—规制工具策略—复合规制的脉络,从整体上建构PPP 复合规制的逻辑体系.以控制权为视阈探究PPP复合规制,既能全面深入理解PPP 的本质内容,又能从整体上建构PPP复合规制的逻辑体系.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利益平衡控制权复合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