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南大学

毛善锋

双月刊

1001-0505

journal@seu.edu.cn

025-83794323,83794094

210096

南京四牌楼2号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为理工科综合性学术刊物,公开发行,主要刊登本校及校外在土木建筑、机械动力、无线电电子、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电力电气、热能工程、交通运输、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数理化等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墙偏心受压性能试验研究

    赵玉坤李振宝王利辉马华...
    16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墙在偏心受压荷载下的结构性能,设计制作了5个试件,以偏心距离和墙板厚度作为研究参数,进行偏心受压试验.利用ABAQUS软件对试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并采用截面分析法计算试件在轴力与弯矩共同作用下的截面承载力.试验结果表明,试件最终出现钢板局部屈曲与混凝土受压破坏.根据试验荷载-位移曲线,计算得到试件延性系数为1.28~1.92.墙厚相同时,随着加载偏心距离的增加,承载力逐渐下降.偏心距离相同时,增加墙体厚度可以有效提高试件承载能力.偏心受压试件的截面应变分布满足平截面假定.承载力试验值与有限元模型计算值和理论计算值的最大误差分别为4%和9%.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墙偏心受压有限元分析理论计算局部屈曲

    基于改进卷积注意力机制的触觉图像识别

    熊鹏文陈志远廖俊杰宋爱国...
    175-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改善传统轻量化网络对触觉图像全局特征提取能力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轻量化网络提高触觉图像感知分类的新算法,通过将卷积块注意力模块(CBAM)引入坐标注意力机制(CA)来增强特征信息表达能力.利用CA采取空间全局信息并嵌入通道注意中,使卷积网络能够在较全面的区域捕获注意力权重.结果表明:所提算法优于现有轻量化网络算法;该算法对GelSight数据集、多模态传感器数据集2种触觉图像进行分类识别测试,在分类表现中分辨正确率分别达到了88.2%和94.4%;相比于传统的CBAM注意力模型、自注意力模型(SENet)和仅有LeNet的神经网络,该算法对触觉图像的识别能力在GelSight数据集上分别提高了8.7%、8.7%和3.0%,在多模态传感器数据集上分别提高了13.3%、13.4%和4.8%.

    触觉图像轻量化注意力机制坐标注意力

    基于双参考帧的多源着色结果融合的视频着色方法

    孟桦唐金辉代龙泉
    183-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黑白视频着色时,为了更好地利用参考帧信息,提出一种基于双参考帧的多源着色结果融合的着色方法.首先,采用硬注意力融合子模块融合双参考帧提供的颜色信息,以防止双帧语义匹配模块着色时不合理参考信息导致的颜色模糊问题.然后,使用多源着色结果融合模块融合通过双帧光流传播模块、双帧语义匹配模块以及遮挡信息得到的着色结果,进而产生更优质的着色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Davis30测试集上的峰值信噪比(PSNR)、结构相似性(SSIM)和颜色分布一致性指数(CDC)分别为37.36 dB、0.980 5、0.003 748,说明该方法能够通过多种融合方式充分利用双参考帧的信息为灰度帧着色,并生成美观且具有较好时间一致性的着色结果.

    融合双参考帧视频着色遮挡

    考虑车辆绕行的低碳校车路径优化模型

    赵星储文豪任刚申珂...
    192-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合理规划校车路径以降低碳排放,建立以考虑行驶距离和载重的碳排放最小化为优化目标,及以车辆绕行和容量为约束的低碳校车路径优化模型(GCSBRPTW).针对绕行问题,引入绕行因子并转化为单侧时间窗约束;设计了一种基于Lin-Kernighan heuristic(LKH)算法和莱维飞行算子的改进蚁群算法(LKH-Levy-ACO)对模型进行求解,其中LKH算法和莱维算子分别用于提高算法寻优效率和全局搜索能力.最后利用泰兴市工业园区班车线路规划实例求解,展开绕行因子取值对比、GCSBRPTW与传统校车路径模型对比、LKH-Levy-ACO与传统蚁群算法等4种算法对比实验.结果显示,绕行因子取值越小,最优解越差,GCSBRPTW比传统校车路径模型降低了约0.70%的碳排放,且LKH-Levy-ACO算法比传统蚁群算法降低了6.19%的碳排放,证明了模型的实用性和算法的有效性.

    交通工程校车路径问题碳排放改进蚁群算法LKH算法莱维飞行

    单组分湿固化型聚氨酯混合料的体积膨胀特性

    徐剑王杰王鹏
    200-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单组分湿固化型聚氨酯混合料的体积膨胀特性,提出了基于游标卡尺的体积膨胀特性表征方法,分析了体积膨胀后的宏微观形貌,研究了不同因素作用下体积膨胀的变化规律,以及体积膨胀对空隙率的影响,并提出了抑制体积膨胀的方法.结果表明:聚氨酯混合料会因空隙率较小,致使固化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难以完全逸出,在混合料内部会产生数量较多的宏微观气孔结构,1个马歇尔试样可产生高达1.5 mm的膨胀变形;提高压实温度、采用二次压实或添加氢氧化钙,均会显著降低混合料的体积膨胀,且对路用性能也有一定提升;增大胶石比,混合料的体积膨胀单调递增,空隙率则先减小后增大.为控制体积膨胀,建议压实温度为45~65 ℃,且胶石比不宜过大,添加氢氧化钙时,其质量分数不宜超过1%.

    聚氨酯混合料体积膨胀压实温度二次压实胶石比氢氧化钙

    考虑CAV自主停车行为的混合交通均衡配流模型

    韩飞王子捷王建孙超...
    208-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评估网联自动驾驶汽车(CAV)的自主停车行为对交通系统效率的影响,建立了CAV通勤流、人工驾驶汽车(HDV)通勤流、CAV自主停车流3类交通流混行下的交通均衡配流模型.通过引入CAV停车需求内生变量,考虑CAV对路段通行能力的提升效应,从而定量描述CAV停车需求分布以及3类交通流在路段上混行的拥挤效应.分别采用用户均衡、随机用户均衡原则描述CAV、HDV出行者的路径选择行为,采用Logit离散选择模型描述自主停车CAV的停车场选择行为,由此建立多用户混合交通均衡条件以及等价的变分不等式(VI)模型.由于模型中CAV自主停车需求为未知的内生变量,提出一种改进的相继加权平均法求解该模型.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混合交通均衡配流模型及求解算法的有效性.

    智能交通交通分配自主停车行为网联自动驾驶汽车混合交通流

    共享电动自行车路段超速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张晓龙边扬赵晓华黄建玲...
    214-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电动自行车超速行为影响作用机制,基于共享电动自行车GPS轨迹数据,对超速行为进行精准辨识和风险等级划分.考虑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等风险要素,在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路段超速风险识别模型基础上,通过部分依赖图解析各因素对路段超速风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较于随机森林,CatBoost对于路段超速风险的识别效果更好;随着土地利用密度、路侧停车密度的降低,公交线路密度、道路等级、人行道宽度、非机动道宽度的增加,超速风险增加;同时,单向路、非物理隔离的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平峰时段存在较大的路段超速风险.该研究为电动自行车风险骑行行为辨识及影响因素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并为非机动车交通安全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电动自行车路段超速风险轨迹数据机器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三角形排列波浪锥柱绕流流动特性数值分析

    邹琳吴伟男王家辉郑云龙...
    224-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分析了亚临界雷诺数为3 900时三角形排列波浪锥柱的横流向间距比和顺流向间距比对其升阻力特性、尾流干涉效应及三维流动结构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游2个波浪锥柱的升阻力特性受下游波浪锥柱影响较小,下游波浪锥柱处于上游双波浪锥柱尾流中,其升阻力特性受横流向间距比和顺流向间距比影响更为显著.3个波浪锥柱间的流动状态可分为邻近干扰、漩涡撞击和涡相互作用状态.在漩涡撞击状态下,上游波浪锥柱尾涡得以发展充分,周期性撞击在下游波浪锥柱表面,从而产生较大的脉动升力.横流向间距比、顺流向间距比分别为3和6时,下游波浪锥柱脉动升力系数较单直圆柱提升了20.93 倍.

    波浪锥柱三角形排列大涡模拟流动结构振动增强

    复杂石墨阵列快速时变热耦合控制方法

    王彬文郑瑶秦强
    232-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在高超声速飞行器结构热试验中准确模拟真实服役热环境,用快速时变热耦合控制方法对复杂石墨阵列进行控制.采用热耦合控制方法将瞬态热损失与瞬态黑体辐射量代入控制方程,实时获取试验件的真实热响应状态;研究了结构热试验热载荷典型历程及石墨阵列控制响应特性,设计了基于结构热试验的专家PID控制策略,给出了复杂石墨阵列全历程分段控制参数;研究了石墨阵列的电特性,设计了时变限伏控制策略,提高了石墨阵列的可靠性;设计了一种多温区耦合补偿控制方法,减小了温区间的耦合干扰.结果表明:试验得到的温度曲线与理论计算曲线在快速升温段的最大误差为4.8%,平稳段的最大误差为1.4%,下降段的最大误差为2.3%;有效减小了控制系统的超调量,提高了系统响应速度;使用快速时变热耦合控制方法在某试验中对复杂石墨阵列进行控制,控制误差小于1.2%.

    高超声速飞行器结构热试验复杂石墨阵列专家PID耦合补偿控制

    基于端部绕组模块的定子励磁无刷电机冷却方法

    花为张志恒朱新凯王玉彬...
    240-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升定子励磁无刷电机的冷却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端部绕组模块的定子励磁无刷电机冷却方法.在电机端部绕组和定子铁芯叠片端部的间隙中插入端部绕组冷却(EWC)模块,以减小定子绕组热点区域和冷却介质之间的间隙,从而提高端部绕组的冷却能力.对非重叠式集中绕组长度计算模型进行改进,评估采用EWC模块前后电机定子电枢绕组长度的变化,分析EWC模块的电导率对电机定子损耗的影响.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型,对比EWC模块在不同铜耗和励磁源损耗密度下的冷却性能.结果表明,采用EWC模块可以使端部绕组的稳态温升降低约50%,热态时的绕组电阻降低7.51%,从而改善了定子的冷却条件.

    定子励磁无刷电机端部绕组冷却设计热态电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