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文化
东南文化

徐湖平

双月刊

1001-179X

025-84806201

210016

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

东南文化/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科学专业刊物。以江苏省为主,兼及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台湾等东南地区的文物,收有考古学、民俗学、博物馆学、区域史、艺术史等方面的具有学术性的论文或馆藏文物、考古发掘、民俗调查等方面的资料性简报、报告、省内有关学科的学术活动的消息报道等。该刊注重从文物、考古学、民俗学和博物馆学角度出发,研究探讨中国东南地区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以此构成它的鲜明特色。江苏省社科类十佳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秦汉时期瓷器考古相关问题初探

    张潇贺云翱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秦汉时期有无瓷器是一个颇存争议的问题.随着近年来一系列新的田野考古和瓷器科技考古的发现,证明秦至东汉早期的瓷器与秦以前的原始瓷器并无本质区别,把这类瓷器称为“高温釉陶”“釉陶”甚至“陶器”与事实不符.秦汉时期原始瓷有着自身的演变规律,它们代表着东汉中晚期所出现的成熟瓷器的重要发展阶段.秦汉时期瓷器的生产地有江东、岭南、湘赣三个中心.

    瓷器原始瓷高温釉陶

    汉代双层木椁墓研究

    索德浩
    107-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代双层木椁墓可分三型,每一型最早都出现于岭南地区,之后有各自流行地域和演变序列:A型流行于西汉时期的成都地区;B型流行于两汉的岭南地区,以广州地区发现最为密集;C型发现于西汉中晚期的湖北地区.木椁墓的双层结构来源于岭南越人的架棺墓,是越人架棺习俗与汉式椁墓融合的结果.双层木椁墓的形制还影响到了后来岭南地区的砖室墓.双层木椁墓进入蜀地,其路线很可能是经由夜郎道—僰道再进入成都地区,为岭南与蜀地的文化交流增添了新的证据.

    汉代双层木椁墓架棺墓越人文化交流

    试析南朝陵寝制度的两大取向

    付龙腾
    118-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朝陵寝制度建设大致有师古与任己两大取向,这于不同方面均有表现.陵墓石刻方面,有明暗两条线索表明其对汉晋文明进行了延袭,同时也以之为基础进行改造.墓葬形制与随葬品方面,从前朝制度获取灵感,并依丧葬观念的改变做出调整.壁画装饰方面,在特殊政治文化背景下于南朝初形成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拼镶壁画,却因时代的发展而于南朝末衰落并最终被陵寝制度体系所扬弃.

    南朝陵寝石刻墓葬形制随葬品“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拼镶壁画

    图冢师考

    李斌
    126-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江嵊县(今嵊州)浦口镇大塘岭嵊M95、M101出土的墓砖铭文为我们了解图冢师这一职业群体提供了实物资料.通过对嵊M101墓砖铭文的释读,以及汉魏六朝时期“师”字铭文的考察,可初步确认鲁潜墓志中的“师”为“图冢师”之省称.图冢师在丧葬活动中的主要职责在于登山相地,选择墓地所处,因而鲁潜墓志中的详细述地格式或为图冢师相地度量后,以刻铭书记的方式记录的遗留.六朝时期,儒学式微,在东汉中晚期以来“葬地兴旺说”的影响下,风水学说得以盛行,图冢师渐而兴起,并深刻影响了当时的丧葬活动和丧葬习俗.

    图冢师鲁潜墓志相墓风水六朝

    博物馆改革发展焦点问题及对策建议

    李耀申李晨
    13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十多年来,在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扶持、“让文物活起来”的热潮激励下,我国博物馆业已并仍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一方面机构数量快速增长,体系日趋完备,社会作用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发展的不全面、不平衡,体制的僵化与活力的缺乏,政策措施的不健全与整体效能的低下等问题,不仅困扰着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也制约了博物馆行业总体运行水平和社会贡献率的提高.新时代的博物馆亟需以转换机制、激发活力为着力点,在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进一步提升社会价值和作用.

    博物馆改革发展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体制机制博物馆理事会非国有博物馆

    基于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改革发展若干思考

    何晓雷
    139-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馆承担着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使命.我国博物馆自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参观人数急剧增加,公众对博物馆更加关注、需求不断提升,成为促进自身不断变革和质量提升的重要动因.但目前博物馆发展中体制机制还存在障碍,藏品利用不够充分,展览质量不高,教育供给不足.未来我国博物馆应推进博物馆理论研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推进部门协作;加大投入保障力度,提升发展质量;扩大资源开放与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评价;引入社会力量,拓展多元化发展途径,促进博物馆健康有序发展.

    博物馆改革发展博物馆体系文旅融合免费开放社会力量参与

    公共产品视角下文物博物馆产品属性划分及供给模式

    郭春媛
    145-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文物博物馆事业依据单位属性将不同的文物部门划分为国有与非国有两种类型,并据此界定经费投入方式.虽然两者都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但国有文物博物馆单位全部由政府作为经费供给主体全额投入,非国有单位以自筹资金为主,政府鲜有投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物博物馆事业经营主体的多样性趋势,这种以单位属性划分经费供给模式的标准应逐步转向社会供给的文化产品类型区别经费供给模式,突破体制限制.公共产品视角下,文物博物馆事业供给模式的探索,应着眼于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理论依据,为非国有文物博物馆单位获得财政投入寻求可能,从而缓解供需矛盾,减轻财政负担,提高供给质量,亦为提升文化遗产行业的社会力量参与度、促进文物“活起来”发挥积极作用.

    文物博物馆事业博物馆公共产品产品属性供给模式

    网格化理念在博物馆消防安全管理中的实践

    孙虎
    152-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馆收藏大量珍贵文物,参观人流密集,馆舍建筑也比较独特,消防安全始终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博物馆可借助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平台和技术,积极借鉴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工作理念、模式和方法,从工作环境、消防设施、操作人员等方面主动排除隐患;明晰领导班子责任、部门负责人责任、部门安全员责任等岗位责任;建立职工培训制度、日常巡查制度、应急演练制度和奖励惩罚制度,形成闭环管理,从而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工作长效机制,守住博物馆安全的底线和红线.

    博物馆消防安全城市网格化管理网格化理念

    新技术影像与博物馆集体记忆的多重建构

    于莉莉
    157-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互动影像、全息投影、AR影像、VR影像等新技术影像成为博物馆中集体记忆新的内容载体和传播媒介.新技术影像以其交互、增强、沉浸的视觉特征,对集体记忆表现出的历史时空以及集体记忆的传播方式带来了诸多改变.在这一过程中,记忆的客体通过多维的视觉重构与原真性再现被进一步“活化”,记忆的主体由对物的记忆转变为对生活方式的记忆.博物馆的新技术实践使集体记忆在“延续”的表象之下也有着隐蔽的“断裂”,并且还存在被逐步异化的危机.集体记忆变得复杂而多元,为多重建构提供诸多可能.

    博物馆新技术影像记忆活化记忆建构集体记忆博物馆体验

    博物馆解说牌的信息可视化设计

    范陆薇胡波李富强隋吉祥...
    163-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可视化作为信息传播活动的主流输出途径,是近年来博物馆解说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博物馆解说牌信息可视化是以科学性为前提的美学表达.然而,我国博物馆解说牌存在可视化信息的个元选取求泛而不求精、忽略可视化加工技术与加工对象的相互匹配、缺乏对展览信息的逐级解码、互动性和参与感不强等现象.根据博物馆解说牌信息可视化加工的“简单、相似、连续、一致、关系”的原则,博物馆解说牌信息可视化设计可按照信息采集—信息架构—视觉转化—符号传达的建构流程,以使博物馆解说牌的设计更加个性化、人性化.

    博物馆解说牌信息可视化视觉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