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文化
东南文化

徐湖平

双月刊

1001-179X

025-84806201

210016

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

东南文化/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科学专业刊物。以江苏省为主,兼及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台湾等东南地区的文物,收有考古学、民俗学、博物馆学、区域史、艺术史等方面的具有学术性的论文或馆藏文物、考古发掘、民俗调查等方面的资料性简报、报告、省内有关学科的学术活动的消息报道等。该刊注重从文物、考古学、民俗学和博物馆学角度出发,研究探讨中国东南地区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以此构成它的鲜明特色。江苏省社科类十佳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安徽铜陵师姑墩遗址周代遗存性质及相关问题初探

    王爱民张爱冰
    106-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铜陵师姑墩遗址周代文化遗存主要由安徽江淮、宁镇、浙北等地区文化因素构成,是由群舒族群创造,又吸收了吴、越文化因素形成的具有皖南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两周时代的师姑墩是一个多功能聚落,既是群舒在皖南地区的青铜冶铸中心,后又成为印纹陶、原始瓷输入江淮群舒腹地的集散地.师姑墩地处群舒与吴、越经济文化交流的前线,是两周时期皖南不同族群间文化交融的缩影.

    师姑墩遗址周代群舒转运中心吴舒关系

    东周齐国的棺椁和墓室装饰研究

    徐倩倩
    115-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春秋早中期齐国墓葬中发现的棺椁饰有铜铃、鱼、要、骨钉等,春秋晚期开始出现滑石环、珠,骨珠等.最迟在春秋晚期,齐国特色的棺椁装饰方式已经形成,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且有很大发展,大量使用铃、鱼、贝、珠、璜、环、管、蚌饰等组成的串饰.春秋时期齐国的墓室主要使用草席、布、圆形蚌饰等对二层台和墓壁进行装饰.战国时期主要是对墓壁修整之后,再对二层台、椁室顶部以及靠近二层台的墓壁进行装饰,以先铺席再附帷帐的方式为最多.

    东周时期齐国棺椁装饰墓室装饰

    战国时期齐国随葬水晶玛瑙串饰研究

    张冲么彬
    126-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晶玛瑙串饰是战国时期齐国墓葬中极具特色的随葬品,主要流行于战国早期至战国中期,尤以战国早期最多,临淄齐故城附近墓地是水晶玛瑙串饰分布最核心的区域.水晶玛瑙串饰可分三类,主要作为腕饰、项饰、腰佩使用,其使用者包括女性墓主、高等级贵族的宠妾、爱婢以及幸臣或亲信.水晶玛瑙串饰的大量出土既反映了战国时期齐国对于水晶玛瑙矿藏资源的控制和利用,也反映了因齐国玉料匮乏导致出现水晶玛瑙串饰、石组佩饰成为玉器替代品的现象.

    战国时期齐国水晶玛瑙串饰临淄

    关于博物馆体验学习若干问题的探讨

    王旖旎
    134-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在博物馆实践领域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为展览展示方式和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增加了展览所传递的信息.博物馆开展体验学习既是基于博物馆与传统学校教育学习方式不同的必然选择,又能够挖掘物背后隐藏的现象,彰显物的意义与价值,提升展览传播效益.设计让观众进入某一情境中的“沉浸式体验”或让观众动手的“操作式体验”,以及引导观众将获得的认知与真实情境进行关联,均可以作为构建博物馆体验学习的重要策略.

    博物馆体验学习博物馆教育沉浸式展览观众现象认知

    场馆境脉中亲子教育的话语分析——扎根X博物馆的质性考察

    王乐孙瑞芳任鹏辉
    14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扎根X博物馆,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亲子教育进行话语分析,旨在揭示场馆境脉中亲子话语的发生过程与教育意义.研究发现博物馆亲子表达方式分为缄默型、独白型和商谈型,表达内容包括知觉型、阐释型、审美和情感型以及管理型,而且不同方式和内容所表现出的效果也具有较大差异.另外,通过深描话语教育结构,研究揭示了话语在教育理解上的价值困惑、教育行动上的表达失范和教育环境中的支持乏力.在此基础上,基于亲子和场馆立场提出两点建议:第一,树立现代化家庭教育观,深化场馆教育理解,增加话语表达的教育意涵及其价值的丰富性;第二,明确教育身份和职能,创设家庭友好型教育空间,引导亲子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深度交流.

    博物馆教育观众研究场馆家庭亲子教育话语分析

    外国游客对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感知研究——基于“猫途鹰”网站英语评论的文本分析

    张珊珊张翊晨
    15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游客网络平台文本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游客对旅游地形象的感知,为提升旅游地的传播效果提供重要参考.为了解外国参观者对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感知情况,基于NVivo的质性文本分析法,对该馆在全球旅游社交网站“猫途鹰”(TripAdivsor)的英语评论文本进行主题分析.发现英语评论者对此馆整体评价很高,基本能接受“中国人在二战中救助了犹太难民”这一主题叙事,产生情感共鸣,认同纪念馆传达的“和平友善、包容开放”理念,并衍生出对西方难民问题、宗教问题、多民族共存共荣等现实话题的思考.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外国游客感知“猫途鹰”网站评论文本文本分析

    阐释人类学视野下的博物馆展览研究

    刘沙
    161-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学和博物馆都关注和探讨作为“他者”的异文化,都在对文化符号的诠释中完成意义建构.人类学对文化符号的意义阐释理论,尤其是克利福德·格尔茨提出的阐释人类学为当代博物馆展览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提供了多方面启示.“深描”理论启发策展方关注展品背后的社会文化信息和故事,提供超越展品本身的信息与意义建构;“地方性知识”概念引导策展方跳出自我建构的合理化陷阱,重新审视我们对“他者”和“自身”的立场与心态;“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理论让策展方在展示异文化时兼顾主体与客体的双重视角,入乎其中再出乎其外;其后的反思人类学则启示博物馆鼓励公众更深入全面地介入策展行为中.

    博物馆展览人类学阐释人类学

    《东南文化》征稿启事

    166页

    位移、互换与想象:博物馆叙事性展览中的“他者”视角

    任晓莹
    167-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馆作为提供历史阐释与生成公共记忆的场所,其历史类展览具有特殊的意义.“他者”(the other)是人类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叙事性展览中恰当运用“他者”视角,能够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藏品解读,激活展览所呈现的历史叙事.“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里的霸国”“漂海闻见——15世纪朝鲜儒士崔溥眼中的江南”借由“他者”视角展开叙事,藏品不再单纯作为永远存在于当下的、被观赏的物品,而是成为可以通过观众的感受捕捉、存储和回忆的故事,完成了从“物”到“事”的转化.通过身份或心理的互换,将静态的物品转变为生动的历史叙事,让观众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这说明,将对国家、民族、宗教、性别等身份认同的感知作为历史类展览的切入点,可以激发观众在参观中产生移情效应.博物馆展览应当将藏品看作唤起观众情愫和感知力的媒介,而非默默无言的艺术品.

    博物馆展览策划临时展览叙事性展览历史类展览他者视角

    阐释学视角下秦汉史的中西解读对比研究——以大都会与国博“秦汉文明”展为例

    陈曦蔡明
    173-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五年来,国内外阐释秦汉史的文物展览备受瞩目,中西展览对秦汉史进行不同的解读,进而呈现出不同的“中国故事”.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17年皆举办了“秦汉文明”展,但中西方在策划理念、展陈设计效果、展览叙事、展品选择及意涵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大都会展”基于艺术史视角,用古代艺术品讲述一段历史进程;“国博展”基于文明史视角,用文物解读文明的特质.中西阐释差异主要体现在阐释视角的不同,也即讲故事的方式不同,且均在一定合理范围之内,并非思维方式的截然相反或对立.文化研究不应过度强调文化间的差异性,将中西文化对立,而忽略文化内的差异.

    阐释学秦汉史进出境展览展览叙事文物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