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学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学术
东南学术

双月刊

1008-1569

dnxsh1@126.com(政法社教);dnxsh2@126.com(文史哲);dnxsh3@126.com(经济与管理)

0591-83739507

350001

福州市柳河路18号

东南学术/Journal 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追求庄重、严谨的办刊风格,认真、扎实的创新精神,敏锐、深刻的探索意识,鲜明、正确的学术立场;立足福建,面向全国,勇于探索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反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保持学术品位的同时具有现实敏锐性,以实现学术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双重价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张占斌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从大历史的视野对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滞后而遭受屈辱教训的深刻反思,也是对近代以来世界大国现代化崛起之路经验启示的系统总结.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科技创新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准确把握好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把握好若干重大关系,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新型生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

    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李国泉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深化改革集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动力.而正确理解其历史唯物主义基础,既关乎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前提性论证,也关乎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自信与实践自觉.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规律理论来看,我国改革的深层根据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而全面深化改革同样具有与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变化相适应的历史必然性.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来看,生产力标准是衡量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社会结构的总体性逻辑在本质上规定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和综合效应.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来看,改革重点由解放生产力延展至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对历史决定论和人民至上价值逻辑的时代彰显,揭示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

    全面深化改革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规律社会有机体人民至上

    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人才强国战略及其政策创新

    任保平豆渊博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现代化是衡量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要充分体现人的现代化.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人的现代化的内涵表现在人的思维方式、人的行为方式、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的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推进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重点在于以人才强国建设为目标,推动人才链优化;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养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人才;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发展高地;以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着力点,形成新型协同育人新模式.深入实施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政策创新,应着眼于制定高端人才发展战略,提高科技、教育和产业发展的适配度;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增强人力资本集聚;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

    新科技革命高质量发展人的现代化人才强国战略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主体性构建的必然逻辑与实践路向

    刘浩林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可忽视文化现代化的重大命题,而文化现代化无法回避文化主体性的体认与构建.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文化主体性的内涵解析要立足"文化与人"和"文化自身"的双重维度.当下文化主体性建设的必然逻辑必须考察主体性发展的历史情境、实践吁求及其未来图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中构建文化主体性,必须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历史大机遇,在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前提下把握文化主体性建设的正确方向,在坚持"第二个结合"中探寻文化主体性建设的理论智慧,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取向中激发文化主体性建设的内在动力,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大势下创新文化主体性建设的实践方式.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主体性文化现代化文化自信

    从数字人文到AI人文:人文研究范式的变革

    曾军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持续进步,人文研究的数字人文范式正在向"AI人文"转型.传统的数字人文通过技术手段,成功将人文文献转化为数字化和数据化的形式,实现了对文献的高效处理与利用.AI人文不仅是数字人文的升级版,更有望实现AI4R(AI for research),推进人文信息分析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具有知识生产的潜能.生成式AI实现了人类经验的向量化,通过模式识别、信息重组、预测推断和语言生成技术等,具有了辅助参与知识体系建构、提供趋势预测和决策参考的重要功能.不过,目前AI人文的基本方式还是人机交互辅助生成,仍是"需要人的AI",人依然处于中心性、支配性和主导性地位.同时,"拥有AI的人文"也亟待应对算法黑箱、算法偏见、AI幻觉,以及可能的AI自我意识的觉醒等问题.

    人工智能时代数字人文AI人文人文研究范式

    社区空间治理理论的跨学科视角——构建"物理—社会—数字"三元空间融合框架

    葛天任
    5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四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国家治理的空间基础出现革命性变化,数字技术推动"物理—社会—数字"三元空间深度融合.基于传统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概念而形成的社区空间治理理论已经难以回应数字时代的复杂社区空间治理难题.数字时代的社区空间治理需要构建三元空间融合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跨学科理论体系,从价值基础、行动网络与系统工程三个层面整合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与规划学等学科理论,进而解决更为复杂的社区空间治理难题.基于"物理—社会"空间的二维叠加,中国社区空间治理实践经历了从增长导向到民生导向的政策转变.数字时代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时代命题与机遇,面对数字空间三元融合新挑战,需进一步凝聚价值共识、塑造行动网络、整合跨学科力量以解决复杂社区空间治理难题.

    社区治理空间治理数字空间跨学科三元空间

    制度创新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的政治经济学解析

    黄茂兴胡美华
    6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呼唤制度创新.在理论上,加强制度创新有助于调整优化生产关系、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以及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实践中,为适应技术变革、有效应对资源错配问题,以及应对全球化挑战,需要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创新体系,着重在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市场准入、健全人才制度以及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等方面发力,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澎湃动能,切实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战略,最大限度地释放制度创新潜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制度创新新质生产力生产力生产关系

    国家与创新:数字产业创新的政治经济逻辑

    宋文佳孟天广
    7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是数字产业创新过程中产生的全新经济形态.回答数字产业如何实现创新这一重要问题,应立足于数字产业自身的新特征和产业创新的新机制.从政治经济视角系统剖析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的创新过程变迁,可有效解释新兴数字产业创新背后的新型国家-市场关系,以及国家在创新过程中的角色转换.鉴于数字产业创新面临着技术路径与产业目标的双重不确定性,经典的国家-市场关系类型旨在解决技术不确定性带来的激励问题,而"国家形塑市场"这一全新的国家-市场关系模式,可包容数字产业创新过程中的目标不确定性.

    数字产业创新政治经济国家-市场关系

    低空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要素分析与实现路径

    周钰哲
    8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综合经济形态,正凭借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加速向超万亿级市场规模迈进,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空经济具有产业成长性高、产业链条长、产业融合性强、应用辐射面广等特征,对塑造经济新增长极、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技术产品迭代升级、加速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仍存在政策法规环境、基建服务保障、核心技术产品、产业生态、应用场景、专业人才等发展要素供给不足、配置欠优等问题.部分省市发展低空经济已积累了一些先进经验,可归纳为五种类型,即空域改革政策驱动型、空地基础设施保障型、优势产业环节推动型、特色场景应用牵引型和产业创投基金赋能型.未来我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深化低空管理改革;加快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飞行服务保障能力;构建协同创新模式,加强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协同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业生态环境;多元打造低空应用场景,开展应用试点示范;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拓展人才培养渠道.

    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经济

    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

    姜晶晶郭敏阚沂伟
    98-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为基础,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能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有益借鉴.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收入水平和改善外部环境的内在机制可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数字普惠金融对健康的促进效应在低教育水平、高年龄组、东中部地区更为显著.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不断发展,其健康效应也在不断增强,这充分体现了经济领域政策对维护人民健康的具体实践.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应利用好数字金融和数字技术优势,将健康意识融入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

    数字金融普惠金融居民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