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亚东南亚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亚东南亚研究
南亚东南亚研究

任佳

季刊

1674-6392

dnynybjb@yahoo.com.cn

0871-4165357

650034

云南省昆明市环城西路577号

南亚东南亚研究/Journal South Asian and Southeast Asian StudiesCHSSCD
查看更多>>国际问题学术刊物。反映我国学术界对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历史、民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东南亚各国的各种基本情况,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学术性为主,兼顾知识性、趣味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作为公共关系的竞选:印人党获取政权合法性的话语建构

    陈利君卢森
    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竞选是一个政党争取人民认可,而人民赋予其权力并接受其统治的过程,政党通过竞选实现政权合法化.话语幻象分析揭示了政党将主观转变为客观,将幻象转化为真实的社会过程.印度作为南亚头号强国,大选历来备受关注.2024年的印度大选被认为是没有多少悬念的选举,这与莫迪及印人党的强势崛起有很大关系.出现这种情势的转折点是2019年莫迪与印人党采取了非常成功的"话语幻象术",使其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第二次获得执政权.在2019年大选期间,印度人民党和印度国民大会党都拥有"支持"或"反对"两种立场鲜明的声音.不同立场的话语对印度各邦、各民族、政党、群体和个人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研究2019年印度竞选是一种探究印人党对于2024年乃至未来政权合法化一般叙事规则的有益尝试.以政治公共关系中的政治竞选理论和话语幻象理论为基础,运用话语幻象的三维分析框架——历史、语言和符号行为以及社会影响解构话语的内核,分析竞选话语如何被操纵并影响选民决策,从而解释印人党在选举过程中为什么能比国大党建构起更高的政权合法性.印人党比国大党更擅于利用一些修辞手法将非常主观和对立的概念合理化,给大众造成强烈的幻象,影响选民对事实的判断,使得多数选民相信印人党的宣传版本.话语幻象完成了政权合法性的建构,但同时也加剧了印度国内民众的身份二元对立和社会仇恨.

    政治公共关系政治竞选印度人民党话语幻象政权合法性

    印度莫迪政府的经济观念及话语构建

    邱永辉王渝
    3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4年莫迪执政以来,印度人民党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振兴经济的改革措施,特别是提振制造业、吸引和奖励高科技企业的经济政策.学界认为,莫迪政府的经济改革进程是在某种经济观念指导下进行的,并将这种经济观念的实践概括为"古吉拉特模式""莫迪经济学1.0"和"莫迪经济学2.0"等.从话语建构的维度分析莫迪及政府经济高官的文本材料后发现,莫迪政府的经济观念主要为:第一,印度将在21世纪实现经济复兴,重返古代吠陀黄金时代.经济复兴梦的主体和动力是城市新中产阶级.第二,要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应改变封闭经济、关税壁垒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第三,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上,政府一方面要延续1991年的市场化和自由化的改革路径,另一方面要通过"第二代改革"提高国家能力.第四,在处理财富再分配和财富创造问题上,印度在短期内应以财富创造优先,当印度人均GDP超过20000美元后,再着重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为落实上述经济观念,莫迪政府采用了印度教化叙事、民族国家叙事、反国大党叙事以及专业叙事等策略.2020年印度农业法改革,就是莫迪政府实践经济政策叙事策略的典型个案.

    莫迪政府经济观念经济政策印度话语叙事策略

    越南与菲律宾南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政策的比较

    祁怀高
    5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越南和菲律宾是中国在南海推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倡议的主要对象国.越南提出了"合作共同发展"的开发模式,中越正在开展北部湾湾口外海域共同开发磋商,但迄今尚未就该海域的共同开发取得实质性突破.中菲两国于2018年签署《关于油气开发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建立了一种既有政府又有企业参与的"双层结构"磋商机制.对越菲两国南海共同开发政策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中国与越菲开展有针对性的共同开发谈判.越菲共同开发政策的比较可从核心决策圈、民意、经济收益和美国介入四个方面展开.从"核心决策圈"来看,越南是越共中央集体决策,政策延续性较强,菲律宾的决策与总统本人及其私人决策圈有很大关系,政策延续性差.从"民意"来看,越菲两国不少民众都对与中国开展共同开发的意图存有一些疑虑,对中越、中菲南海共同开发构成消极影响.从"经济收益"来看,越菲都对南海油气资源有着较高依存度,都有与中国开展共同开发的经济利益需求.从"美国介入"来看,美国介入程度加深,给中越、中菲共同开发进程带来负面影响.相关的政策思考必须从开展公关说服、做好民意工作、推动利益融合、采取反介入措施等方面入手.

    越南与菲律宾南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核心决策圈

    区域国别视域下泰国、越南湄公河流域地区秩序的竞构

    王震
    7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国别研究是了解相关地区和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支撑,因为除大国博弈之外,区域内国家自身发展战略的能动性也会影响区域秩序的演变.在湄公河流域地区,泰国、越南两国的竞争深刻影响了地区秩序的变革.泰国、越南两国在这一地区的竞争是一个长期过程,两国对地区秩序构建的理念经历了"曼陀罗体系与亚朝贡体系""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的竞争,双方均表现出主导湄公河流域地区秩序的意愿并付出了实际行动.泰国、越南两国在湄公河流域地区秩序维度的竞争既是政治理念差异的结果,也是在区域权力结构下地缘政治的表现.尽管存在域外大国不同程度的干预,泰国、越南的竞争直接影响了老挝和柬埔寨的国内政治进程,塑造了湄公河流域的地区秩序.而泰国、越南竞构下的湄公河流域地区秩序也成为冷战后不同行为体开展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基于此,当前,区域国别研究需要突破大国作用的窠臼,重视区域内国家间的历史互动与实践,而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开展的次区域双边、多边合作也应重视这种区域内长期存在的互动关系.

    区域国别湄公河流域次区域权力竞争地区秩序

    莫迪政府第二任期以来印度的中国研究述评

    孙现朴杨彬欣
    9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年印度人民党再次赢得全国大选胜利,莫迪连任印度总理.莫迪政府进入第二任期后,印度更加重视中印关系研究,其国内的中国问题研究机构地位抬升,中国问题研究涉及的领域进一步拓宽,涵盖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因为边界纠纷、贸易失衡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印关系发展,目前印度的中国问题研究十分关注边境安全、中印巴关系、印度对华巨额贸易逆差、中国外交战略取向等议题.同时,为更深层次了解中国对外政策背后的内在逻辑,有汉语学习背景的新生代印度学者围绕中国外交战略取向、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架构、中国政治文化等产出了一系列高质量成果.近年来在印度政府和主流报刊媒体重点关注中国事务的背景下,印度中国问题研究的特点更加鲜明,呈现出研究议题务实、重要研究机构高度聚焦中国议题项目、印裔美国人塑造印度中国问题研究方向上作用显著等特点.从当前印度中国问题研究发展趋势来看,研究机构在区位分布上正由德里、孟买等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辐射,研究队伍也不断扩大、老中青三代学者结构更趋平衡,研究方法上从跨学科、新兴学科角度研究中国问题成为主流.

    中印关系莫迪政府边界纠纷经贸失衡中国外交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粮食银行与粮食安全合作

    徐振伟
    10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亚次大陆一直以来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区域之一,粮食安全问题尤为严峻.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协调下,各成员国进行了粮食安全方面的合作,这种合作以粮食银行为核心,辅之以种子银行、技术合作、信息交流等方式.粮食银行旨在充当南盟成员国在粮食危机等紧急情况下的区域粮食安全储备,为各个成员国的粮食安全工作提供区域支持,促进国家间伙伴关系和区域一体化,通过集体行动解决成员国乃至区域的粮食短缺问题.可以说,粮食银行就是通过制度合作的途径,借助集体行动,来确保该区域的粮食和营养安全.粮食储备合作已成为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尽管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成熟的政府主导型粮食储备体系、耕地质量合作项目推行力度不足、合作涉及的粮食种类较少等.这些问题暴露了南盟成员国现阶段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的不足.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成员国之间在多个维度都存在差异和挑战.未来只有通过不断深化合作,解决存在的问题,南亚区域的粮食安全才可能得到有效保障.

    粮食安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粮食储备合作粮食储备体系粮食银行

    英印政府的边境部落区政策

    孔亮
    118-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印政府对边境部落区先后采取了闭边政策、前进政策和新前进政策.闭边政策实施期间,英印政府主要通过安抚和签订协议与部落相处,同时构筑起了针对部落的防御体系,但并未向部落渗透,故无法统治边境部落区.俄国将势力范围拓展至阿富汗北部边境后,英印政府对边境部落区采取了前进政策.政策实施初期,英印政府在边境部落区建立起了政治代理人制度和马利克制度,在保持军事存在的同时利用当地人组建民兵和征召兵部队以维持治安.寇松就任印度总督后,对前进政策进行了调整,一方面采取了"撤退与集中"策略以减少军事力量的投入,另一方面创设西北边境省以统管边疆防务和部落事务.前进政策帮助英印政府将边境部落区纳入治下,但该政策本质上重安全、轻发展,无法长期维持当地稳定.第三次英阿战争后,英印政府对边境部落区采取了新前进政策,主要措施包括对该地区进行军事占领和直接管理,建立正式民兵制度,完善津贴制度,修筑道路以及将《边境犯罪条例》的适用范围拓展至该地区等.新前进政策具有一定建设性,但过于依赖军事干涉,损害了部落的独立性,导致部落起义时有发生.

    英印政府边境普什图人部落区边境政策

    印度教降魔神话与印度教神圣性构建的结构性分析

    何赟
    135-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降魔神话广泛见于印度教神话中,是"吠陀""史诗""往世书"等各类神话体系中重要的母题.降魔神话作为典型的神圣叙事,具备高度的宗教内涵,对印度教的神圣性构建起着重要作用.结构主义神话学是当代研究神话的主要学说之一,旨在通过分析神话文本的普遍结构规则以探讨其宗教和文化内涵.在参考结构主义理论,提出"功能性事件"概念的基础上,我们以神明与恶魔及其行为为要素,建构了"恶魔降生"—"得到赐福(诅咒)"—"实施亵渎"—"神圣降临"—"秩序重建"等五个功能性事件组成的印度教降魔神话的一般叙事结构.通过对该叙事结构的分析,发现降魔神话是印度教"一神信仰、多神崇拜"信仰框架的叙事表达,消解了神与魔的对立、正法与非法的冲突、秩序的维持与毁灭等多组矛盾,形成了完备的结构和哲学闭环,从而完成了对印度教的神圣性建构,并为印度教徒提供了信仰、仪式等方面的指导和训诫.在此理论框架基础上,以印度教萨克蒂教派核心经典《提毗荣光》中的三则降魔神话为研究文本,提炼出降魔神话之中的矛盾对立与消解的结构性特征,进而分析《提毗荣光》对萨克蒂教派神圣性构建的意义.

    印度教降魔神话结构主义提毗荣光

    Abstracts

    152-158页

    来稿须知及征订启事

    《南亚东南亚研究》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