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球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球环境学报
地球环境学报

双月刊

地球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Earth EnvironmentCSCDCSTP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淮海南部第四纪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廖霞王平蒋仁殷勇...
    173-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淮海南部位于长江、黄河、淮河等重要水系长期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其沉积地层记录了中国东部第四纪构造活动、海平面变化和人类活动等诸多环境演变的信息.研究显示黄淮海南部第四纪广泛发育海侵—海退旋回层序,然而海侵次数和时间仍存在争议,相关层序地层研究开展较少.基于黄淮海南部地区公开发表的34 口典型钻孔,结合3个露头剖面,对地层进行了分区.将黄淮海南部第四系岩石地层划分为连云港平原区、里下河平原区、长江三角洲北翼和南黄海陆架区四个地层区.基于钻孔的岩相和生物相特征,识别出暴露相、风暴潮相和浅海相冷水团沉积三个标志性沉积特征,并将地层划分为五个典型的沉积相组合,即河道—河漫滩相组合、潮间—潮下—浅海相组合、滨岸沼泽—障壁海岸—滨海相组合、潮坪—潮上相组合和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相组合.在此基础上,重建了黄淮海南部第四纪的环境演变历史,结果表明首次海侵时间为早更新世(不早于1.9 Ma),中更新世后才出现明显的海、陆交替特征.最后,还对年代地层的新方法(如宇生核素)和层序地层的建立进行了展望.

    黄淮海南部第四纪地层沉积环境海平面变化

    考古遗址所见成都平原史前洪水与治水

    黄明
    193-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系统梳理成都平原地区史前考古遗址中所见古洪水证据的基础上,对古洪水发生的规律及背景因素进行分析.现有证据表明:成都平原史前古洪水多发生在宝墩文化晚期及十二桥文化时期,且多集中在4.0 ka BP及3.0 ka BP两个时间节点前后,与长江、黄河流域古洪水记录具有同步性.一方面可能与成都平原地区的地理水文要素有关;另一方面,4.0 ka BP和3.0 ka BP前后古洪水记录增多可能与4.2 ka BP及2.8 ka BP全球性气候灾变事件有关.通过探讨古蜀先民治水思想及治水技术的发展,认为古蜀先民在与洪水作斗争的过程中治水技术和治水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古蜀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先民不断治水并总结经验的过程,其治水技术的进步和治水思想的提高最终成就了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成都平原史前遗址古洪水治水

    清代四川水灾时空特征及受灾比风险测度

    尹肇麒李卫朋陈忠升熊梅...
    207-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历史记录对清代四川省水灾逐年分等定级,以此研究清代四川水灾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基于信息扩散理论计算出受灾风险概率.结果表明:(1)清代(1644-1911年)共发生水灾1409县次,1861-1890年为水患高发期,1825年后水灾强度显著上升.10 a尺度下水灾强度存在三次高峰,30 a尺度下清末期水灾强度持续增强.前期水灾周期为中长期振荡,1825年后水灾强度显著提高且以中短(8-15 a)周期性振荡为主.(2)水灾密集区主要位于山地-平原交界处的成都府、眉州、雅州府东部区域,受灾指数基尼系数为0.4615,水患平均中心位移较小.(3)全川受灾风险概率在受灾比为0.05-0.15时迅速下降,同等受灾比(0.2以下时)下,川东道受灾风险概率最高;而受灾比高于0.2时,川北道受灾风险最高.(4)东亚季风增强、人口暴露度增加、政治经济动荡造成的社会韧性下降和生态破坏可能是清末四川省水灾强度提高和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

    清代水灾时空特征受灾风险四川省

    川西高原积雪稳定性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张子晗聂禄敏陆恒
    224-234,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川西高原积雪出现剧烈变化,对地区水循环过程、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基于MODIS积雪遥感数据以及环境因子数据,通过构建稳定度指标及最大熵模型探讨川西高原不同稳定性积雪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并对不同稳定性积雪的适宜分布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川西高原大多数地区的积雪属于高度不稳定性积雪,其他稳定性积雪在川西高原分布面积较小;(2)川西高原积雪在海拔越高的地方稳定性越好;(3)不同稳定性积雪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海拔和降水是影响稳定性积雪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积雪遥感川西高原最大熵

    汉江下游罗汉寺和岳家湾旧石器旷野遗址的年代学研究

    严文轩陆成秋郭小奇秦真渝...
    235-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秦岭地区发现了大量旧石器遗址,并开展了年代学研究.但是,秦岭南麓汉江下游地区的旧石器遗址研究相对较少.2018年夏天对汉江下游地区的野外考察中,在钟祥盆地和江汉平原发现了罗汉寺和岳家湾两处旧石器旷野遗址.两处遗址的剖面出土了较多原地埋藏的石制品,包括石片、石核,以及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手稿、手斧等少量工具.利用石英单片再生剂量法(SAR-OSL)和热转移光释光(TT-OSL)技术,测得罗汉寺两个遗址点对应的文化层年代分别为53-30 ka和187 ka,岳家湾遗址旧石器文化层的年代为172-138 ka.这些年代有效填补了汉江下游地区部分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年代空白.

    汉江旧石器罗汉寺岳家湾单片再生剂量法热转移光释光

    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揭示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人群摄食策略

    王伟黎海明段阜涛
    249-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下游地区是稻作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然而,水稻对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人群饮食的贡献程度仍不清晰.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能够量化揭示长江下游地区史前人群的摄食策略.系统收集长江下游地区已发表的人骨、动物骨和植物稳定碳氮同位素数据,基于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对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群的摄食策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距今7.0-5.3 ka长江下游地区人群可能摄食多种动植物资源,该时期水稻对人类饮食的贡献与其他植物资源基本相当.距今5.3-4.3 ka,水稻已超过其他动植物资源,成为美人地遗址人群的主要食物资源.研究揭示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明化进程与稻作农业发展具有同步性,狩猎采集经济则为该区域文明化进程起到基础支撑作用.

    长江下游地区水稻摄食策略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文明化进程

    中国史前"龙"形遗迹时空分异研究:以南京薛城遗址为例

    杨林徐峰刘千娇刘金涛...
    267-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龙"为研究对象,通过南京薛城遗址2021年出土的"龙"形遗迹,论述基于多源空间数据进行"龙"形遗迹三维修复和建模的过程,为考古遗迹数字化保护提供一种定量方法.此外,对比分析中国四处典型"龙"形考古遗迹的材质、形态以及所在的地理环境等,探讨史前"龙"形遗迹面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演变规律,认为:辽宁阜新"龙"与早期农业阶段先民选择猪作为财富的象征有关;中原地区全新世适宜期的暖湿气候条件致使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和江苏南京薛城遗址的"龙"形象与鳄类似,材质均来自淡水资源;伴随着中原地区夏王朝影响规模的扩大,河南二里头遗址的"龙"形遗迹取材于陕西地区的绿松石,已经脱离了地理环境的束缚.

    "龙"形遗迹地理环境分析遗迹修复与建模薛城遗址

    良渚聚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张欣玥侯光良许长军金孙梅...
    277-289,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良渚聚落是长江下游早期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场所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目前已广泛运用考古手段探索良渚聚落的人地关系,但大尺度分析聚落整体分布特征还相对薄弱.基于良渚聚落的相关资料,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聚落数据进行核密度、标准差椭圆、泰森多边形分析,揭示良渚聚落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良渚聚落一到四期总体呈现"南密北疏"的分布格局;由核密度可知其由双核心模式变为单核心模式;由标准差椭圆可知良渚聚落重心逐步向北迁移,同时椭圆形状在第四期发生重大变化;由泰森多边形可知聚落规模呈现一、二期最高等级领地数量相同,南北齐头并进发展,三、四期北部最高等级领地比南部多,出现群星环绕的局面.(2)良渚聚落遗址点的减少或增加与气候密切相关,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如洪涝等进一步影响聚落的发展,而自然灾害的进一步加剧,有可能导致聚落群间的战争等一系列社会经济变化,最终导致良渚聚落逐渐衰落直至灭亡.

    良渚聚落大尺度GIS空间分析演变特征驱动因素

    江汉平原湖相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记录揭示的12.8 cal.ka BP以来气候环境演变

    罗文菁吴立朱诚马春梅...
    290-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江汉平原JZ-2010湖相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AMS 14C年代数据为框架,通过对湖相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进行综合分析与对比研究,重建了江汉平原冰消期末至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过程,并探讨了区域气候变化的可能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8-9.1 cal.kaBP,研究区气候总体上温凉偏干,但有逐渐向暖湿变化的趋势;9.1-6.3 cal.ka BP,气候温暖湿润,水热配置均匀;6.3-4.4 cal.kaBP,气候前期较为暖湿,后期有逐渐向干旱转变的趋势;4.4-1.3 cal.kaBP,气候经历4.2 ka冷干事件后逐渐向温暖湿润转变.硅铝率、CIA和Rb/Sr指标的变化趋势与太阳辐射量、北大西洋赤铁矿染色颗粒及底栖有孔虫壳体δ13C记录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揭示出江汉平原12.8 cal.k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受控于北大西洋深水流的变化,同时,中晚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趋势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变化趋势较为吻合,太阳辐射主要通过季风环流间接影响区域气候变化.

    江汉平原湖相沉积元素地球化学环境演变

    杭嘉湖平原ZK3钻孔沉积物粒度端元分析及其气候-海平面响应

    江志霖毛龙江王婷邹春辉...
    306-316,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杭嘉湖平原位于海陆交互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极易受到海平面升降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对全球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应用非参数化粒度端元分析模型提取杭嘉湖平原ZK3岩芯沉积物的端元组分,分析其物质来源;并结合植物藻类和磁化率指标全面揭示各端元组分对区域全新世气候-海平面变化响应.结果表明:(1)EM1(16.4µm)主要为洪泛沉积物,EM2(35.3 μm)主要为湖相沉积物,EM3(58.9μm)则为海相沉积物;(2)杭嘉湖平原8000 a BP以来的气候-海平面变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约8000-6200 a BP,受东亚夏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海平面上升并趋于稳定,区域内同时受到海洋和陆源输入影响,发育海陆过渡相沉积;约6200-4800 a BP,气候趋于干凉化,陆地面积扩大,沉积环境转变为河流为主的洪泛沉积;至4800-3100 a BP,气候回暖,海平面略有回升,发育为湖相沉积;3100-140 aBP,气候趋冷干化,海平面下降,广泛发育为泛滥平原沉积环境.

    粒度端元分析物源气候-海平面杭嘉湖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