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球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球环境学报
地球环境学报

双月刊

地球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Earth EnvironmentCSCDCSTP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浙江海岸带泥质滩涂物源示踪研究:来自矿物包裹体中磁性矿物的证据

    姜宝荣贾佳周如慧王白羽...
    317-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资源是浙江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丰富的滩涂资源一直被视为当地最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准确示踪其物质来源,是科学管理滩涂的重要基础.由于在海水中的长期浸泡,矿物被部分溶解,进而影响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和矿物学性质,增加示踪结果的不确定性.通过矿物包裹体的磁学特征研究浙江沿海滩涂的物质来源,由于不受海水溶蚀影响,其结果更可靠.对浙江滩涂沉积物中矿物包裹体的环境磁学研究发现:(1)样品的主要载磁矿物依然是磁铁矿;(2)磁铁矿的含量明显降低,饱和等温剩磁(SIRM)值为9.1×10-5-28.6×10-5 A·m2·kg-1,仅是原样的2%—8%;(3)样品的赤铁矿与磁铁矿比重较原样明显降低.酸处理后样品的磁化率值(x)仅为1.0×10-8-2.3×10-8 m3·kg-1,极易受到测量误差的影响,因此无法准确反映样品中磁铁矿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而在强磁场下获得的磁学参数更适合于矿物包裹体的环境磁学研究.基于非磁滞剩磁磁化率(xARM)、SIRM及饱和等温剩磁退磁参数的散点图和模糊聚类方法可以区分长江和浙江当地河流的物质,是可信赖的物源示踪手段.根据矿物包裹体的磁学特征,提出浙江滩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当地河流的悬浮颗粒物.

    矿物包裹体环境磁学滩涂沉积河流沉积

    湘东北地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

    杨晨曦李云霞李嘉燕田怡苹...
    326-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认识湘东北地区的水文循环过程,对规范该区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减缓该区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0月—2023年2月,每月对该区金井镇的大气降水和不同深度(约4.7 m和61 m)井水开展样品采集和测试.该区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值(δ18O、δD)呈现夏半年偏负、冬半年偏正,且氘盈余、水汽通量和HYSPLI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该区夏季降水的气团主要来自暖湿的海洋洋面,冬季主要来自稳定的南支西风和局地水汽输送.浅井水和深井水的δ18O和δD与该区大气降水δ18O和δD的均值接近,变幅较小且呈现夏季偏正冬季偏负的特征,说明地下水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但可能滞后于大气降水的变化.然而,不同深度地下水对大气降水的响应机制和滞后时间,还需进一步研究.

    湘东北地区大气降水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

    长江上游重庆段近20 a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曾春芬陈钰婕杨奇方德贤...
    342-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降水分布日趋复杂,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为满足防灾减灾与水资源管理的数据支撑需求,基于长江上游重庆段近20 a降水数据,利用线性回归、M-K非参数检验等方法,探究降水的时间变化趋势与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近20 a重庆市年降水量在875.6-1348.2 mm.时间上,春、秋两季呈明显增多的趋势,其中3月最显著.降水在14 a时间尺度的周期过程线中波动最强,是第一主周期.空间分布上,呈西低东高的特点,在渝西和长江河谷地区降水相对偏少,主要受重庆地形的影响;渝西和渝东北地区秋季降水显著增多.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旱涝灾害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可为植被修复与生态廊道保障提供参考.

    长江上游降水时空变化地形复杂区重庆市

    十七世纪中叶以来长三角地区耕地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佟子豪姚亦锋郭宇
    357-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十七世纪中叶清朝康熙年间推行土地政策以来,长三角地区耕地变化速度显著加快,对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收集了长三角地区十七世纪以来的耕地数据,选择海拔、坡度、土壤与河流距离和人口密度等影响因子,利用SPSS软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结合不同时期耕地分布影响因子权重,重建1661-2020年长三角地区耕地演变数据,基于此探索历史耕地的空间分异规律和时间演变过程,系统分析不同时期耕地变化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耕地数量呈现"M"型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多南少",其空间格局呈"西进北扩,纵深扩散"的演变态势.清朝时期,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耕地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农业政策和技术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成为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与生态退耕项目的推进导致长三角地区耕地持续减少.历史时期长三角耕地格局持续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征.在地理变迁与耕地格局演变的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在宏观层面上影响耕地格局的形成与演变,始终是耕地格局演绎变迁的基底,也是区域人文景观的基础.人文地理环境则在微观层面深入且细致地改变耕地格局,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实践.长三角地区耕地的变化体现了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博弈,反映出"人地关系"理念的转变.区域发展规划应突显长三角的生态环境优势,打造区域一体化的生态景观廊道,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

    历史耕地人地关系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

    面向生态价值空间平衡的"生态券"理论解析与交易机制研究:以江阴为例

    魏璐瑶靳诚吴勇曹天邦...
    371-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日益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形抓手.为探究生态产品价值可持续提升的有效路径,通过构建以"生态券"为载体的生态指标交易机制,探讨多元主体参与下生态价值与发展空间之间的平衡关系.结果表明:(1)"生态券"是生态空间占补平衡市场化交易的媒介,可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得到,具有可交易、可考核的基本特性;(2)"生态券"交易是多元空间价值平衡的实践探索,不同利益主体通过市场化交易方式,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3)"生态券"运行机制包括产生、核发、交易、使用、管理等环节,涉及行政主管方、销售方和购买方等市场主体以及中介经济机构等.建议从供给和需求角度明确分工协作制度,基于政策法规、技术规范和监督管理体系构建"生态券"运行保障机制.研究结果将为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推动生态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占补平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券"交易机制

    《地球环境学报》征稿简则

    封3页

    社论

    贾鑫赵志军汪永进《地球环境学报》编辑部...
    前插1-前插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