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

王亨君

双月刊

1000-2383

xbb@cug.edu.cn,cjournal@cug.edu.cn

027-67885075

430074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地球科学/Journal Editorial Committee of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地球科学学术理论刊物,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以反映我国地球科学领域最新的高水平的基础地质、应用地质、资源与环境地质及地学工程技术科研成果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国内外地学学术交流,繁荣我国地质教育、地质科技与地质找矿事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目的。读者对象为从事地质教育和科研工作的研究者以及大学生和研究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赛汉组上段赋铀沉积物源特征及其对砂岩型铀成矿的启示

    刘华健徐增连汤超金若时...
    3589-36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西南缘陆海、准达赖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砂岩型铀矿床,赋矿层位主要为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开展物源分析对丰富该地区砂岩型铀成矿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及找矿指示作用.对赋矿砂体进行了岩石学、重矿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工作.结果表明,赋矿砂岩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长石岩屑砂岩,指示物源主要来自再旋回碰撞造山带区,次为岛弧岩浆区,具混合特征.重矿物特征反映出赛汉组上段沉积时期存在北东—南西向和南东—北西向两条主河道在准达赖地区交汇的古地理格局.碎屑锆石年龄组成可划分出4个年龄区间,即120~140 Ma、200~240 Ma、260~360 Ma、390~510 Ma.陆海地区早古生代及中生代锆石年龄比重较高,而准达赖地区晚古生代锆石年龄比重明显增加.经与周缘岩体年龄谱对比,结合重矿物分析结果认为,陆海地区赛汉组上段物源可能来自于研究区北侧巴音宝力格隆起和南侧苏尼特隆起北部,而准达赖地区物源则主要来自苏尼特隆起南部,整体上呈南北双向供源模式.在限定物源的基础上,对蚀源区供铀能力分析认为,苏尼特隆起自早白垩世以来的隆升和高含铀岩体的剥蚀对研究区砂岩型铀成矿影响更为显著,指示了马尼特坳陷西南缘具有良好的砂岩型铀成矿前景.

    碎屑锆石重矿物岩石学赛汉组上段物源分析砂岩型铀矿地层学

    藏南然巴晚中新世矽卡岩型钨矿化特征及地质意义

    任春萌郑远川李鑫高雷...
    3610-3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然巴岩体位于北喜马拉雅带东段,主要岩石类型为二云母花岗岩,与之接触的斜长角闪岩普遍发生矽卡岩化,并伴随有白钨矿化.为限定成岩成矿年龄和成矿流体性质,采用锆石U-Pb定年、云母Ar-Ar定年、矿物地球化学等分析方法开展研究.含钨石英脉中白云母Ar-Ar年龄(6.3 Ma)与二云母花岗岩锆石U-Pb年龄(7.3 Ma)相当,表明花岗岩的侵位及相关的钨成矿作用均发生于晚中新世,为迄今区域内已知最年轻的稀有金属成矿事件.矽卡岩内石榴子石与辉石矿物对的含铁率比值(3.12~3.74)与白钨矿极低的Mo含量(12.0×10-6~56.8×10-6)显示成矿流体为还原性,与岩浆锆石氧逸度计结果(△ FMQ=-5.78~-2.08)一致.白钨矿稀土元素特征明显继承自花岗岩,指示岩浆出溶的成矿流体与富钙围岩发生反应诱发了白钨矿的沉淀.研究揭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与围岩的接触变质带为稀有金属有利的成矿部位,需给予更多关注.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接触变质带钨成矿作用然巴矿床学

    上海横沙岛第四纪孢粉组合、古气候演化序列及区域对比

    柯学唐婷婷张宗言谢建磊...
    3629-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植被与气候演化历史,通过对上海横沙岛LZK1钻孔第四纪沉积地层和孢粉的分析,揭示出该地区第四纪孢粉组合代表的植被面貌自下而上表现为:针叶阔叶混交林—灌丛草甸 → 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灌丛草甸→针叶林—灌丛草甸→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阔叶针叶混交林→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灌丛草甸→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灌丛草甸→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受地貌、海侵、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冷暖交替事件及新构造运动等影响,研究区第四纪以来气候、环境变化频繁.钻孔岩心的沉积环境特征和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气候变化可响应昆仑冰期、大间冰期、古乡冰期、末次间冰期等气候阶段.末次冰消期气候表现为温凉略干,晚更新世末期研究区对Oldest Dryas、IACP事件和Younger Dryas等冷事件反应敏感.进入全新世后,研究区气候整体回暖,湿度增大,海平面持续上升,其间经历了~8.2 ka和~4.2 ka的冷事件,发生了短暂的降温和干旱事件.至全新世晚期受小冰期事件影响,研究区气温和湿度有所降低,海水东退.

    第四纪孢粉古气候古环境长江三角洲地层学

    摩洛哥泥盆系调查与研究现状

    王志宏曾雄伟危凯吴发富...
    3647-3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摩洛哥泥盆系因其丰富的化石资源,在地质学尤其是古生物学领域享有盛誉,产出三叶虫、头足类、珊瑚、腕足类、牙形石、鱼类和植物等,化石的保存通常非常完好.这些化石为厘清地层序列,分析生物群落、古环境及关键地质事件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此外,摩洛哥具有独特的古地理位置,查明泥盆纪的岩石和生物类型及其时空分布,有助于更好地重建冈瓦纳古陆和劳俄古陆间海洋系统的演化过程.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的调研和系统梳理,回顾了摩洛哥地质调查的历史,分析了泥盆纪研究的3个主要阶段,近年来以多学科综合、跨地区合作为主要发展趋势,在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气候研究中取得了大量新发现新认识,充分利用好这座化石宝库,将有助于更好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应对当今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和环境问题.

    摩洛哥泥盆纪地层对比古生物地质演化地层学

    华南寒武纪早期海水氧化还原状态对动物演化的影响

    金承胜崔豪程猛张子虎...
    3674-3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寒武纪早期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经常被用来解释早期动物的辐射和灭绝,但该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清晰.对华南盆地相渣拉沟剖面开展了总有机碳含量、铁组分、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将渣拉沟剖面的海水氧化还原状态与华南和西伯利亚其他剖面已发表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寒武纪第二期至第三期出现了氧化水体的扩张,而寒武纪第四期海洋变得更加缺氧.寒武纪早期海洋氧化还原状态与化石记录之间的对比研究表明,寒武纪第三期海洋氧化程度的增加可能是早期动物辐射的关键因素,而寒武纪第四期海洋缺氧程度的加剧可能是早期动物多样性降低和古杯动物灭绝的直接原因.

    铁组分微量元素缺氧动物灭绝扬子陆块地球化学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甲烷代谢菌的垂直分布与生态网络

    王月环王九妹葛继稳王璐雯...
    3685-3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群落随土壤深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及甲烷代谢菌对环境的响应机制,于2019年4个季度采集大九湖泥炭地0 cm、10 cm、30 cm和50 cm的土壤样品.通过功能基因高通量测序获得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组成并构建分子生态网络.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最大优势属分别为Methanoregula和Methylocapsa;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群落生态网络结构及其共现模式随深度发生变化,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随深度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网络中关键物种分别有3个和4个,分别为Methanoregula、Methanocella、Methano bacterium和Methylocapsa、Candidatus Methyloumidiphilus、Methylocystis、Candidatus Methylospira.表明环境因子土壤总碳、总氮、铵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等环境因子通过影响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群落进而改变CH4排放.

    泥炭地产甲烷菌甲烷氧化菌生态网络甲烷通量地球化学

    黔西晚二叠世煤系自然伽马高异常岩层周期性及地质意义

    杨天洋沈玉林金军黄文...
    3697-3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黔西上二叠统发育的自然伽马(GR)高异常岩层的成分变化和韵律性分布的原因尚不清楚.分析了自然伽马高异常层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自然伽马高异常层的周期性.Al2O3/TiO2、REE配分模式、REE-La/Yb、La/Sc-Co/Th、Zr/TiO2.Al2O3/TiO2及Nb/Ta-Zr/Hf图解表明GR高异常岩层的物质来源包括峨眉山玄武岩、峨眉山大火成岩省衰退期火山灰及华南火山灰.自然伽马高异常层形成于相对炎热、海平面相对较低时期,并具有长偏心率和短偏心率周期.炎热的气候变化引起了海平面快速上升和冰体积的快速下降,区域上应力状态快速变化触发火山活动形成具有周期性的GR高异常层.精准识别自然伽马高异常层可用来对比划分区域地层格架,且可以分析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晚期的岩浆演化及关键金属富集.

    黔西晚二叠世物质来源火山活动周期地球化学

    氮周期供给时潜流带沉积物硝化、反硝化动力学

    丁吾举陆菲雨赵博李民敬...
    3712-3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流潜流带最显著的特征是河水和地下水周期性交替导致的水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且周期间的间隔长短不一;潜流带是脱氮热区,其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对这种周期性变化的响应规律决定着潜流带脱氮效率.据此,时间间隔不同多次供给不同氮素、DO等,研究多周期内硝化、反硝化动力学规律.第1周期的硝化、反硝化速率较慢,有明显迟滞期;后续的第2和第3周期,无论底物投加间隔时间长短,硝化和反硝化未观察到明显迟滞期,反应速率均加快,且功能菌数量增加,但是功能菌数量和间隔时间成反比.硝态氮起始浓度会明显影响亚硝态氮动力学过程.硝化和反硝化菌数量增加及长时间维持高反应活性,是潜流带高效脱氮机制之一.

    氮周期供给潜流带沉积物硝化反硝化动力学地球化学

    应用随机模拟方法确定复杂裂隙含水层中泉点的捕集区域

    徐梓矿徐世光张世涛
    3723-3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出于精度考量,研究场地尺度水文地质特征时,采用随机模拟技术建立多个满足场地有限地质信息的情景模型,可以较为有效地表征含(隔)水层结构,并描述目标泉点的捕集区域.但通常受条件限制,场地中的实际钻孔数量可能难以满足随机建模的数据密度要求.基于地面地质分析和一定量的实际钻孔资料,同时借助详实的瞬变电磁物探数据,在物探测点处构建虚拟钻孔,进而建立若干关于地层结构的随机模型(情景模型);采用PEST参数自动识别程序筛选符合水位观测值的情景模型,并复核这些模型的地层结构,以保证情景模型的合理性.基于74个钻孔数据点(包含虚拟钻孔)的转移概率马尔科夫链(T-PORGS)共生成503个情景模型,以场地范围内9个地下水位观测点的数据为基准,通过PEST最终筛选出67个可以描述场地水文地质特征的模型,最后由筛选出的模型统计得到目标泉点的概率捕集区域.该建模流程可以在钻孔数据缺乏时,完成场地尺度的随机建模,并获得有效的场地水文地质信息.

    转移概率马尔科夫链T-PROGSPEST自动参数识别裂隙水泉点概率捕集区水文地质学

    《地球科学》2024年11月 第49卷 第11期 要目预告

    37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