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

王亨君

双月刊

1000-2383

xbb@cug.edu.cn,cjournal@cug.edu.cn

027-67885075

430074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地球科学/Journal Editorial Committee of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地球科学学术理论刊物,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以反映我国地球科学领域最新的高水平的基础地质、应用地质、资源与环境地质及地学工程技术科研成果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国内外地学学术交流,繁荣我国地质教育、地质科技与地质找矿事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目的。读者对象为从事地质教育和科研工作的研究者以及大学生和研究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吉林老虎山火山区中新世碱玄岩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叶希青徐智涛孙立影李忠伟...
    1352-1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虎山单成因火山位于吉林省大口钦地区.为了探讨火山区中新世碱玄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其与区域断裂构造演化的耦合性,对其开展了全岩地球化学和Pb同位素研究.碱玄岩中Na2O/K2O=1.30~1.38,A/CNK值(0.97~1.09)偏低,Mg#值(58.05~61.11)偏高,富集Th、U、Nb等高场强元素(HFSEs),相对弱富集Rb、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LREE/HREE=10.66~11.32,206Pb/204Pb、207Pb/204Pb和 208Pb/204Pb值范围分别为 17.661~17.675、15.451~15.457 和 37.652~37.692.成岩岩浆主要来源于软流圈地幔,混有少量俯冲洋壳物质,显示出OIB或板内交代富集型地幔源的属性,岩浆形成深度范围约在93~105 km,伊通-舒兰断裂的存在为火山深部岩浆的上升与裂隙式喷发提供了通道和空间,玄武质岩浆的形成及其对应的火山活动发生于伸展构造环境中.

    元素地球化学铅同位素碱玄岩老虎山火山吉林省地球化学岩石学

    茂名盆地油柑窝组油页岩古环境恢复与有机质聚集机制

    曹涛涛刘虎肖娟宜潘安阳...
    1367-1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查明油页岩的形成背景和高品质油页岩形成机制是开展油页岩原位改造的基础工作.利用有机碳、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生物标志物等地球化学方法,对茂名盆地油柑窝组油页岩的沉积环境进行恢复并探讨了有机质聚集机制.结果表明,茂名盆地油柑窝组全段油页岩均富有机质,底部为薄层碳质页岩、砂岩和褐煤层段.Mo含量、Ba/Al、Babio和生物标志物特征表明油柑窝组具有很高的初级生产力,油柑窝组存在间断性的"藻类勃发"现象;V/(V+Ni)、Ceanom、Th/U、草莓体黄铁矿颗粒大小和Pr/n C17-Ph/n C18交汇图表明了沉积水体处于缺氧还原环境;Sr/Cu、Rb/Sr和气候指数C指示油柑窝组为温暖湿润的古气候条件;Sr/Ba、Ba/Ga、Ca/(Fe+Ca)、Al2O3/MgO以及伽马蜡烷等特征反映了古湖泊水体为淡水;Zr/Al、Rb/K和MnO含量指示为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通过各指标与TOC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认为温暖湿润气候和淡水环境为藻类的繁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具备很高的初级生产力,直接影响了油页岩的品质和发育特征,具有丰富有机质来源的表层生产力是油页岩形成的首要条件,缺氧还原的半深湖-深湖环境有利于沉积有机质堆积和保存,是有机质聚集的促进因素.综合各因素,提出了茂名盆地油柑窝组优质油页岩有机质的聚集模式.

    油页岩古环境地球化学有机质聚集油柑窝组茂名盆地石油地质学

    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中部"对向拆离型复合洼陷"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彭光荣郑金云蔡嵩陈兆明...
    1385-1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始新世多发育单向拆离断层,而珠二坳陷中部处于珠江口盆地珠二与珠一、珠三坳陷衔接带的南倾单一拆离断裂与北倾多级拆离断裂系交汇区,形成特有的"对向拆离型复合洼陷",然而其结构特征及成因机制有待深入研究.基于最新高精度全覆盖三维地震数据和始新世全序列钻井数据,恢复始新世关键地质时期(T80/T83)洼陷构造地貌为窄深分隔型至宽浅汇聚型转换格局,沉积中心从两侧近源陡坡带向中央带拆离迁移,对向断裂交汇区隆升断块沿东西向长轴展布;构造演化序列揭示出对向拆离断裂系启动于始新世关键构造变革期(T83~43 Ma),响应远程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变化,区内地壳在伸展应力的作用下拆离减薄,拆离断面之上广泛发生断块翘倾与差异隆升现象,从而接受剥蚀成为动态源区,同时伴生强烈岩浆活动,重塑了对向分布的箕状断陷结构,形成对向拆离区内长轴动态供给模型.厘定对向拆离型复合洼陷长轴动态源区与沉积中心时空配置,可为深水区始新世裂陷期优质烃-储组合预测提供有力支撑.

    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中部始新世对向拆离型复合洼陷结构特征成因探讨石油地质学

    西湖凹陷平湖斜坡有利相带内储层非均质性成因新认识

    谢晓军熊连桥韩雅坤李鑫...
    1400-1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流-潮汐双向水流沉积环境中,水体方向、动力、化学属性变化频繁,储层矿物基础、成岩过程复杂多变、物性非均质性强,一直是制约其勘探开发的难点.以中国东海西湖凹陷平湖组为例,针对河流-潮汐背景中潮道和水下分流河道两种高能沉积微相,通过岩心观察、孔渗测试、光镜等方法,从物质基础、物性规律、主控因素3个方面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潮道中上部物性好,孔隙度平均 18%、渗透率平均 120 mD(1 mD≈10-3 μm2),而潮道底部致密,孔隙度平均 4%、渗透率平均0.05 mD;呈现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是碳酸盐胶结导致底部致密;(2)水下分流河道上部物性好,孔隙度平均5%、渗透率平均70 mD,而水下分流河道底部致密,孔隙度平均1%、渗透率平均0.01 mD;呈现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是高岭石充填导致底部致密.上述研究明确了西湖凹陷平湖组2种优势微相的非均质性成因,对深化河流-潮汐背景下储层非均质性规律及成因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技术方法、研究成果可应用于东海盆地低渗砂岩储层油气勘探,对于中国近海、国外区块的深层碎屑岩储层油气勘探亦具有重要推广借鉴意义.

    近海深层非均质性碳酸盐岩高岭石石油地质学

    基于构造恢复理论的含复杂断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花卫华曾新灵郭丹阳宿紫莹...
    1411-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三维地质建模中,许多工作集中于断层本身的模拟,而忽略了断层时序性对地层构造的影响,然而考虑断层构造时序性及其导致的变形是十分必要和关键的.针对此问题,基于断裂恢复与演化影响域理论,提出了断裂矢量场建模方法用于含复杂断裂网络的三维地质建模,先使用断裂矢量场位移算子以断裂构造演化逆序恢复影响域范围内的地层和断层数据,再以演化正序逐步计算受断层影响后的地层和断层数据,获得含复杂断层网络的三维地质模型.通过建模实验和对比实验,验证了方法对数据具有更高的利用率以及在处理断裂接触时的能力,并且在建模过程会自动计算断裂导致的一切位移,提高了建模合理性和效率.方法充分考虑了断层构造时序性的影响,更适用于解决具有复杂接触关系的断裂网络模型构建问题.

    三维建模复杂断层网络断裂构造恢复及演化构造地质学

    琼东南盆地水合物富集区储层特征及勘探启示

    樊奇朱振宇庞维新李清平...
    1421-1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然气水合物是海洋新能源的重要开拓领域,南海琼东南盆地是水合物富集区和热点研究区.为进一步摸清琼东南水合物富集区储层特征,选取国产自主技术装备收获的水合物岩心开展分析并获得第一手资料.通过粒度、岩矿分析(含扫描电镜)、随钻测井、红外热成像、氯离子饱和度法等综合分析,测得储层主要是由石英(含量23%)、斜绿泥石(含量17%)、绢云母(含量15%)、钠长石(含量14%)等组成的硅铝质粘土沉积,储层粒度中值15.1~34.1 μm,饱和度分布3%~54%,揭示了水合物储层"细粒性、未成岩、易溃散、高电阻、高声速、强非均质性"等六大特征;结合气源、储层分析和勘探认识,建立了"异地热成因气充注、本地微生物成因气补充、气烟囱顶部运移聚集、海底扇内横向成藏"的成藏模式,重点对 123 mbsf和 153 mbsf(mbsf全称为meter below seafloor,表示海底以下深度,以"m"为单位)两件原位保压岩心进行X射线和CT扫描,识别出泥质粉砂孔隙型储层(海底扇横向为主)和南海新发现的水合物储层类型泥质粉砂微裂缝型储层(气烟囱垂向为主)两类主要储层;提出了"以古气候-地质事件为节点关注珠江口-琼东南第四系大型砂体的赋存条件和资源潜力、加强传热传质在水合物成藏机理和资源评价中的研究"勘探启示.研究可为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和试采提供重要科学参考.

    储层特征细粒未成岩勘探启示天然气水合物琼东南盆地海洋地质学

    海洋沉积物碳循环过程数值模型的研究进展

    徐思南吴自军张喜林孙伟香...
    1431-1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沉积物不仅是各种不同来源有机碳的重要埋藏场所,也是一个十分活跃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器,在全球海洋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相对传统的地球化学测试和定性描述方法,数值模型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定量获取海洋沉积物中各个碳循环过程的反应速率及其通量,因此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海洋沉积物有机质降解是驱动碳循环最为关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其释放进入周围孔隙水的溶解无机碳一部分可扩散至沉积物上覆水体,另一部分可与钙、镁等离子沉淀形成自生碳酸盐矿物.首先综述目前主要的3类沉积物有机质降解模型(离散性有机质降解模型、连续性有机质降解模型和Power模型)的建模过程及其在全球海洋沉积物有机质降解过程中的应用;接着从有机质降解相关的初级与次级反应出发,介绍沉积物中与有机质降解相关的地球化学过程反应速率模型的刻画方法,并从碳酸盐平衡体系和同位素质量平衡模式角度,探讨了沉积物有机质降解过程对自生碳酸盐形成及其碳同位素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当前阶段数学模型在描述有机质降解过程和自生碳酸盐形成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亟需加强的研究要点,希企为深入理解海洋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反馈,建立可靠的海洋碳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预测系统提供有益的科学支撑.

    海洋沉积物碳循环有机质降解自生碳酸盐形成数值模型海洋地质学

    长江中游荆江段地下水排泄的量化及其空间差异性分析

    周子皓杜尧孙晓梁范红晨...
    1448-1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下水与河流的相互作用对于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十分关键,但是目前对于地下水向湿润地区大型河流排泄过程的定量化研究较为薄弱.针对这一问题,以长江中游荆江段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样和水文气象数据收集,利用 222Rn质量平衡模型定量估算长江中游荆江段的地下水排泄,并用EC质量平衡模型及水量平衡模型验证 222Rn质量平衡的结果.结果显示:长江中游荆江段的平均地下水排泄速率为 133 mm/d,排泄总量为 1.06×108 m3/d,对水量平衡的贡献约为 10.99%.其中枝城-沙市段地下水排泄速率最大,监利-螺山段地下水排泄速率最低.含水层富水性和地下水位可能是控制地下水排泄速率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对于流域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今后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地下水排泄水量平衡荆江长江中游水文地质学

    流速及介质粒径对As(Ⅲ)迁移影响的实验研究

    杜海玲单慧媚黄健曾春芽...
    1459-1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潜流带中地下水流速和介质颗粒对As(Ⅲ)迁移的影响,选用天然河砂为介质,配制地下水含As(Ⅲ)模拟液,开展室内批实验和动态柱实验并进行表征分析,探讨流速和介质粒径对As(Ⅲ)迁移的影响及机制.结果发现:(1)粒径越小的河砂与As(Ⅲ)相互作用平衡时间越长,As(Ⅲ)的单位吸附量(Qe)随着河砂粒径的增大而减小(0.15~0.18 mm的粒径河砂除外),单层最大吸附量(Qm)随着粒径的增大呈减小趋势;(2)As(Ⅲ)在河砂上的迁移行为表现出明显的粒径和流速效应;一方面,河砂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增加了水-砂相互作用时间和限制了地下水冲洗速度,不利于As(Ⅲ)在河砂中的迁移;另一方面,流速越大导致空隙通道内的水力剪切力增强,紊流强度的提高减小了滞留边界层厚度,利于As(Ⅲ)在河砂中的迁移.

    流速粒径As(Ⅲ)迁移水文地质学

    华北平原典型深部碳酸盐岩热储增产改造技术

    王贵玲岳高凡蔺文静马峰...
    1470-1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北地区地热资源丰富,新发现的蓟县系高于庄组热储层开发利用潜力更大.然而,高于庄组存在裂缝非均质性强、储层产能低等问题.选取华北平原典型高于庄组地热井,进行了酸化压裂和加砂压裂两种改造技术的实验研究和现场增储改造,分析了改造不同阶段的压力监测曲线,进行了改造效果的评估,并初步提出了储层评价-改造设计-效果评价综合技术方法.结果显示,雄安新区高于庄组热储酸化压裂改造后涌水量由4.72 m3/h增加到44.10 m3/h,单位涌水量由0.024 m3/h·m增加到0.745 m3/h·m;沧县隆起高于庄组热储加砂压裂使得单位涌水量由3.009 m3/h·m翻倍式增加至6.158 m3/h·m,单位涌水量增加1倍多,增产改造效果显著.

    碳酸盐岩热储增产改造技术酸化压裂加砂压裂华北平原水文地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