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

王亨君

双月刊

1000-2383

xbb@cug.edu.cn,cjournal@cug.edu.cn

027-67885075

430074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地球科学/Journal Editorial Committee of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地球科学学术理论刊物,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以反映我国地球科学领域最新的高水平的基础地质、应用地质、资源与环境地质及地学工程技术科研成果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国内外地学学术交流,繁荣我国地质教育、地质科技与地质找矿事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目的。读者对象为从事地质教育和科研工作的研究者以及大学生和研究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燕山地区中?新元古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孙中良陈媛李志明申宝剑...
    1844-1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燕山地区中‒新元古界的油气富集情况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运用总有机碳(TOC)测试、热解、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质谱(GC-MS)等方法,对其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特别是生物标志化合物、有机质来源和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对比油苗/沥青与烃源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特征,识别燕山地区中‒新元古界地层中的主力烃源岩.研究得出,下马岭组、洪水庄组烃源岩有机碳含量高,生烃潜力大,热演化程度适中,为好‒极好的烃源岩,铁岭组烃源岩为差‒中等烃源岩,高于庄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过高,已不能判断烃源岩类型.根据研究区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类,其中洪水庄组、铁岭组及下马岭组为第Ⅰ类烃源岩,以无环类异戊二烯姥鲛烷(Pr)和植烷(Ph)的相对含量极低,具有一定丰度的C20 规则三环萜烷(C20TT)和C19TT以及特殊的 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系列化合物,富含四环萜烷(C24TeT)、降新藿烷(Ts和C29Ts)和重排藿烷(C30Dia),缺失甾烷化合物为特征,揭示了第Ⅰ类烃源岩具有较高的热演化程度,缺氧的沉积环境以及特殊的成烃生物.高于庄组为第Ⅱ类烃源岩,以高丰度的C23~C25TT以及规则藿烷,普遍存在C27~C29 规则甾烷,低丰度的C24 四环萜、降新藿烷和重排藿烷,未检测到补身烷和 13α(正烷基)‒三环萜系列化合物为特征,呈现出典型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环境下的原油特征以及指示了较为多样的生物来源.油源对比表明,第Ⅰ类油苗/沥青主要来源于洪水庄组烃源岩,而第Ⅱ类沥青砂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组成特征和高于庄组烃源岩十分相似.

    燕山地区中‒新元古界烃源岩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油‒源对比地球化学油气地质

    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识别与饱和度预测

    邓勇
    1865-1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琼东南盆地是我国新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靶区,主要发育孔隙型水合物和烟囱型水合物,两者在地震上表现出不同的反射特征,仅利用地震似海底反射(BSR)识别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局限性.为成功实现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识别与饱和度预测,利用三维地震数据和钻井资料,开展了AVO正演和宽频地震反演分析,明确了天然气水合物弹性参数特征,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孔隙型和烟囱型两种不同类型的水合物,分别建立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饱和度评价方法,利用有效介质理论实现水合物饱和度定量评价.基于高品质地震资料开展的宽频地震反演和饱和度预测研究,实现了琼东南盆地孔隙型水合物和烟囱型水合物识别,并圈定了天然气水合物富集区,优选出了 3个最大饱和度在 50%以上水合物矿藏,预测结果得到实际钻探的验证.本次研究成果对琼东南盆地水合物钻探站位选取以及降低水合物钻探风险具有指导意义,其研究方法对于其他类似盆地水合物勘探具有借鉴价值.

    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反射特征宽频地震饱和度富集区油气地质

    基于SWAT模型的珠江流域地下水资源评价

    赵良杰王莹周妍曹建文...
    1876-1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梳理珠江流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现状及历史的基础上,讨论了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基本原理和基础数据库,将珠江流域划分为 129个地下水子流域,充分考虑岩溶、基岩裂隙及孔隙含水介质参数敏感性的基础上,基于 9个水文站2008-2016年逐月实测径流量进行参数率定和模型校准,并根据 1957-2017年降雨量计算不同年份降雨保证率,分析评价珠江流域多年地下水资源量,最后开展降雨入渗系数和地下水补给模数参数反演.通过本次评价,珠江流域 2010-2016年平均补给量为 1 488.02亿m3,特枯年(2011)、平水年(2010)及丰水年(2016)地下水总补给量分别为 719.49亿m3、1 446.82亿m3、1 781.87亿m3,其中丰水年的降雨量约为特枯年的 1.7倍,地下水补给量为 2.48倍,岩溶、基岩裂隙及孔隙含水介质的年均补给总量分别为 529.91 亿 m3、445.13 亿 m3、512.98 亿 m3,通过参数反演获得年均地下水补给模数为 10.83 L/s·km2,降雨入渗系数为 0.246,以期为流域内地下水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服务.

    分布式水文模型地下水资源珠江流域水资源评价参数反演水文地质

    人类活动对木里冻土区水文环境影响的多元同位素示踪

    邢剑伟李小倩周爱国庞守吉...
    1891-19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查明人类活动对木里冻土区水文环境造成的影响,选取高寒冻土区人类活动最为显著的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以区内大通河支流水系河水为研究对象,基于水化学组成空间特征,利用氢、氧、碳、氮、硫、锶等多元同位素开展示踪研究.研究表明:(1)冻结层上水是河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煤矿开采、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等人类活动破坏原有冻土结构,增加了冻结层上水对河水的贡献比例;(2)河水中主要溶解性营养物质(SO42-、NO3-和DOC)浓度的增加源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硫氧同位素揭示了大规模的煤矿露天开采促进还原硫氧化,是导致冻结层上水和河水中SO42-升高的主要原因;氮氧同位素表明河水中高浓度的NO3-来源于散养式放牧的牲畜粪便;DOC主要来源于高寒草甸植物降解产生的土壤有机质,人类活动影响下增加了DOC和DIC的输出,增强了源区河水中的微生物活动;(3)除H2CO3 风化碳酸盐岩外,受人类活动煤矿开采影响下硫酸参与的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岩石风化作用增强,进而影响着区域岩石风化的碳汇作用.研究成果为认识人类活动影响下高寒冻土区水文环境的演化提供研究思路,为高寒冻土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木里冻土区煤矿开采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同位素环境效应水文地质

    寒旱区内陆河流域碳通量年际变化控制机制

    王同红王旭峰张松林谭俊磊...
    1907-1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寒旱区内陆河流域碳通量的年际变化及其控制机制,使用涡度相关技术和气象观测系统同步对黑河流域典型生态系统(草地、农田、湿地、荒漠、森林)的碳通量和气象环境要素进行了长期定位观测.分析观测数据显示:黑河流域内农田(玉米)生长季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与总初级生产力(GPP)最大(729.81 g C/m2/a与 1 184.60 g C/m2/a),戈壁荒漠最小(94.18 g C/m2/a与 134.97 g C/m2/a);湿地生长季生态系统呼吸(Reco)最大(460.22 g C/m2/a),戈壁荒漠最小(41.18 g C/m2/a).黑河上游高寒生态系统温度对NEP、GPP和Reco年际变化的解释度明显高于黑河中下游干旱生态系统,而上游高寒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对NEP、GPP和Reco年际变化的解释度低于中下游干旱生态系统.在上游的高寒生态系统中,各站点间温度与NEP、GPP和Reco为正相关,而在中下游则为负相关.浅层土壤水分在黑河流域内高寒区和干旱区均与生态系统的NEP、GPP和Reco为正相关,上游高寒区浅层土壤水分与NEP、GPP和Reco的相关性要高于深层土壤水分,而中下游干旱区则是深层土壤水分与NEP、GPP和Reco的相关性更高.

    黑河流域总初级生产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生态系统环境地质

    固氮鱼腥藻介导As(Ⅲ)氧化及其对铵氮输入的响应

    钟兆淇谢作明毛青赵欣鑫...
    1920-1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铵氮在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铵氮输入对藻类介导的As(Ⅲ)生物氧化机理尚不清楚.以固氮蓝藻鱼腥藻(Anabaena sp.)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在不同浓度As(Ⅲ)条件下,鱼腥藻对As(Ⅲ)的毒性响应和氧化作用,并研究了外源铵氮输入对鱼腥藻的生长以及氧化As(Ⅲ)的影响.结果表明,鱼腥藻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为15.59 mg/L,当As(Ⅲ)的浓度为0.1 mg/L、1 mg/L和10 mg/L时,分别在1 d、2 d和7 d内被完全氧化为As(Ⅴ),并且随着As(Ⅲ)浓度增加,鱼腥藻的固氮作用增强.NH4+浓度在234 mg/L以内时,对鱼腥藻(Anabaena sp.)的生长有促进作用,随着NH4+浓度从0 mg/L增加至 1 mg/L、45 mg/L和 234 mg/L,1 mg/L As(Ⅲ)分别在 48 h、36 h、24 h和 12 h被完全氧化.随着NH4+浓度增加,鱼腥藻对砷的吸附量增加,As(Ⅲ)的氧化加速.研究结果有助于阐释天然水体中铵氮在砷生物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鱼腥藻亚砷酸盐铵氮毒性氧化吸附地球化学

    《地球科学》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