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

王亨君

双月刊

1000-2383

xbb@cug.edu.cn,cjournal@cug.edu.cn

027-67885075

430074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地球科学/Journal Editorial Committee of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地球科学学术理论刊物,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以反映我国地球科学领域最新的高水平的基础地质、应用地质、资源与环境地质及地学工程技术科研成果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国内外地学学术交流,繁荣我国地质教育、地质科技与地质找矿事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目的。读者对象为从事地质教育和科研工作的研究者以及大学生和研究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库车坳陷侏罗系致密砂岩气藏"三品质"测井评价

    信毅王贵文刘秉昌王冰...
    2085-2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阐明库车坳陷侏罗系致密砂岩气藏特征并建立配套的测井评价方法,利用岩心观察、岩石物理实验、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等资料,对阿合组致密砂岩气藏"七性关系"(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脆性、烃源岩特性和地应力各向异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测井解释模型及TOC、脆性指数、三轴地应力剖面的测井评价模型.在致密气藏"七性关系"测井表征基础上,提出了储层品质、烃源岩品质和工程品质(三品质)分类标准与对应测井评价体系.结果表明阿合组岩性主要包括砂砾岩、中粗砂岩和泥岩,储集空间主要为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微裂缝以及微孔隙,典型含气层段表现为低伽马(<60 API)、高电阻(>10 Ω·m)、高声波时差(>70 μs/ft)的特征.根据测井计算TOC刻画烃源岩品质,根据物性测试、压汞测试和裂缝发育程度,划分出4种储层品质类型,工程品质则主要通过脆性指数和地应力大小来识别与划分.最终将烃源岩品质、储层品质和工程品质测井评价结果应用到单井产能的评价与预测,与实际试油情况吻合较好,DB101等7口井8个层段中均得到验证.

    致密砂岩气测井评价甜点优选阿合组库车坳陷石油地质

    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本底特征及研究体系初步构想

    申艳军陈兴彭建兵穆青翼...
    2103-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重大战略任务.秦岭作为中国地理分界带、气候分区带和生态屏障带,也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其生态屏障功能对维系整个中国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在我国生态地质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秦岭面临着地质环境多变、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人地系统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秦岭中央生态屏障功能严重受限.生态地质环境作为生态系统载体,是开展秦岭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本文尝试梳理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要素组成及本底特征,掌握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要素互馈与协同演进关系,明确秦岭生态损害-土水灾害-地质灾害递进演化过程,进而构建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研究体系;同时,初步梳理了该领域亟待攻克五大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表明:(1)秦岭生态地质环境本底特征要素包括山体、岩体、土体、水体与林体,"五体"整体表现为:山脉西高东低、北陡南缓;构造复杂,岩性多样;土壤西贫瘠,东肥沃;北属黄河水系,南属长江水系,水系西疏东密;植被覆盖率高,植被类型差异东西较南北更为显著.(2)秦岭人地互馈强烈、工程建设活动频繁,导致局地生态损害严重,水土灾害及地质灾害频发.(3)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由地质环境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灾害环境子系统所组成,三大子系统间相互耦合、相互作用,互馈关系显著.(4)秦岭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灾害环境三大子系统内要素组成多元、要素互馈显著,围绕各子系统要素间的互馈、协同、递进关系研究,剖析人类活动及外界环境对系统干扰劣化影响,构成了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研究体系主体内容.(5)秦岭生态地质环境应把握生态绿色发展理念,聚焦生态地质安全和灾害环境系统问题,围绕秦岭林体-土体-岩体-山体-水体协同演化与动态调控机制,通过跨学科、多角度、全方位融合突破相关科学问题.研究以期为秦岭生态地质环境圈层互馈效应、协同演化机制及生态调控技术发展研究提供借鉴.

    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本底特征体系构想关键科学问题工程地质

    深海环境噪声监测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陆哲哲朱心科杜新光李家彪...
    2120-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往关于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讨论主要聚焦于污染物的排放、过度二氧化碳的排放及过度开发等,然而人为噪声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压力源之一.人为噪声的频率范围与海洋动物发出和感知的声音频率范围存在高度重合,因此人为噪声的增加会影响海洋动物的行为、生理甚至生存.鉴于海洋声景的快速变化,迫切需要发展深海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评估人为噪声对深海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针对性地减轻人类对海洋声景的影响,服务于构建健康的海洋.本文立足国内外研究形势,回顾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洋声景及深海噪声监测技术的发展情况,介绍多个致力于海洋噪声监测和研究的国际大计划,并呼吁相关机构及部门增强对海洋声景的关注,鼓励先进技术的研发,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框架.

    海洋声景海洋生态系统人为噪声噪声监测技术深海噪声污染

    干热岩地热能开发技术挑战与发展战略

    许天福文冬光袁益龙
    2131-2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推动我国干热岩地热开发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干热岩开发示范区域,支撑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双碳"目标实现,总结归纳了推进干热岩商业化开发的底层技术、关键技术以及前沿和颠覆性技术.根据国内外干热岩勘查、开发利用现状,结合青海共和干热岩试采科技攻坚战实践,将干热岩地热资源评价与选址、干热岩高效低成本钻井技术、干热岩地热利用技术定为底层技术;干热岩体精细勘查与刻画、高效复杂裂隙网络储层建造技术、有效微地震控制技术、裂缝网络连通与储层表征技术定为关键核心技术;井下液体爆炸造缝技术、井下原位高效换热发电技术、CO2等不同工质换热发电技术列为前沿和颠覆性技术.

    干热岩增强型地热系统工程示范研究进展技术挑战环境地质学

    越流含水层系统中渗透系数随深度衰减的抽水试验解析模型

    樊娟侯恩科靳德武刘英锋...
    2148-2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抽水试验模型假定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是恒定的,然而,由于地质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含水层渗透系数存在随深度衰减的现象.建立考虑越流、井储效应和随深度衰减的渗透系数的抽水试验数学模型,并推导了半解析解,其中,假设渗透系数随深度呈指数衰减.系统分析随深度衰减的渗透系数对抽水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水层渗透系数随深度衰减系数(A)越大,井筒内地下水的降深越大;当含水层渗透系数随深度衰减时,滤水管的位置对抽水试验结果的影响比较显著,滤水管在含水层顶部时的井筒内降深比滤水管在含水层底部时的井筒水位降深要小;传统的抽水试验模型采用井筒水位降深数据反演的常数渗透系数与随深度衰减的渗透系数平均值近似.

    抽水试验数值模拟渗透系数越流水文地质

    黄河形成于何时?

    林旭刘静刘海金尚敏...
    2158-2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流是塑造地表地貌的重要地质营力之一.认识大河的发育历史有助于提高人类对大河利用的效率和生态保护,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百余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其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对黄河何时形成及其具体的演化过程等问题至今都没有清晰的答案.鉴于此,本文在前期已经取得的研究结果基础上,广泛搜集和整理国内外研究者已发表的资料,重建黄河在新生代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段古近纪发育沿着高原边界纵向流动的原黄河;中新世祁连山东段发育相互平行的河流汇入沉积中心陇西盆地,在晋陕峡谷北部和南部出现流向不同的大型河流,渤海湾盆地和南黄海盆地此时还未出现黄河物质,黄河在中新世进入分段演化阶段;上新世黄河已经连通西宁盆地、兰州盆地、银川盆地和河套盆地,而贵德盆地和共和盆地依然存在内流水系,此时黄河上游还未深入青藏高原东北段更深的腹地.晋陕峡谷南北异向的黄河格局依然存在.三门峡盆地仍然被大型古湖占据,黄河物质未出现在渤海湾盆地和南黄海盆地.上新世是黄河完成最后连通的重要转折阶段;早更新世黄河完成上游、中游和下游的连通,类似现今串联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东流入海的黄河此时形成.在晚更新世,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黄河各段进入新一期演化过程,局部河道再次被古湖占据,在降水丰沛期完成各河道的再次连通.构造和气候的共同作用对黄河的发育具有重要影响.河流水系腹地高大地形的维持是水系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尤其是中新世和上新世祁连山东段的隆升,塑造了黄河在青藏高原的河流基本形态.鄂尔多斯高原周围的贺兰山、阴山和秦岭的隆升,造就了银川、河套和渭河这些深大地堑,在气候干旱期成为限制黄河全线贯通的重要因素.第四纪是东亚气候变化频繁的时期,黄河的最终贯通与气候变化过程密切相关.反过来讲,对黄河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的研究,可以有效揭示我国北方新生代的构造演化、气候变化过程.

    黄河构造活动气候变化物源示踪阶地古近纪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第四纪地质环境地质

    四川甘孜州措普湖沉积物微量元素记录的近200年环境变化

    刘梦佳何梦颖胡竹君黄涛...
    2186-2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东缘分布的小型湖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其沉积记录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具有区域性意义,特别在恢复短时间尺度气候及区域沉积环境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鲜有研究涉及.对四川省甘孜州措普湖湖心45 cm的沉积岩心样品进行了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重建了当地过去近200年中的气候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近200年来,沉积岩心中稀土元素具有基本相同的垂向变化趋势,均在1841-1920年的小冰期时保持低值,在1890年左右受地震间接影响达到最低值,之后随气候回暖而增加;微量元素主成分分析表明大部分微量元素的变化受区域流域侵蚀风化因子控制,能够反映风化作用的强弱;Rb、Ba、Sr等3种元素受湿度因子主控,指示了区域湿润度的变化.结合多种微量元素环境代用指标及沉积物粒度组成的变化特征,可将措普湖在1841-2017年间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冷干(1841-1904年)、温湿(1904-1923年)、温干(1923-1944年)、暖湿(1944-1967年)、暖干(1967-2017年).

    青藏高原措普湖微量元素沉积环境变化沉积学

    炼油污染场地地下水DOM三维荧光指纹特征及指示意义

    李小倩刘鋆何宁洁宋晓东...
    2199-2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应用荧光峰识别、三维荧光光谱(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EEMs)区域积分法、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究污黄土高原某炼油厂污染场地地下水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及其对有机污染的指示作用.结果显示,污染场地地下水DOM的EEMs表现出显著的石油类污染物的指纹特征.EEMs中表征苯和石油烃的区域Ⅰ和区域Ⅱ的荧光区域积分标准体积占总区域积分标准体积的55%~88%,与地下水样品有机污染组分的测试结果吻合.基于三维荧光指纹特征相似性的聚类分析揭示了污染场地地下水有机污染类型与空间异质性分布特征.污染地下水EEMs区域积分标准体积与有机组分、光谱参数、水化学组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DOM的三维荧光指纹谱能够有效指示场地地下水的有机污染程度、组成特征和水化学的响应,为地下水污染监测和预警的有效提供示踪工具.

    溶解性有机物荧光光谱指纹荧光光谱区域积分地下水有机污染炼油场地水文地质

    基于XRF岩心扫描证据的福建木兰溪河口全新世沉积环境演化重建

    宋震李亚龙赵云高建华...
    2213-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精确刻画和揭示强潮控山溪性河流河口全新世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和控制因素,本研究选取福建中部潮控型山溪性河流——木兰溪河口的钻孔(MLX-S)为研究对象,在运用放射性 14C和光释光建立沉积年代框架基础上,开展了沉积物粒度、XRF岩心扫描及ICP-OES元素分析.研究发现,全新世木兰溪河口相继发育河流相、滨岸沼泽相、浅海相到潮控河口相,沉积环境演变主要受控于研究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福建中部沿岸的相对海平面高度在9.0 ka左右,约为-20 m;此后海侵不断扩大,至5.8 ka左右海平面达到最大高度,随后缓慢下降至今.岩心高分辨率XRF扫描的元素相对强度数据校正后可指示沉积物的物源及古环境变化.钻孔的K/Ti比值表明,约8.8 ka以来,木兰溪河口沉积物主要为流域剥蚀产物和口外长江源细粒物质的混合;岩心Fe/Ti比值在约3.6 ka、4.3 ka、5.4 ka和6.0 ka 4个东亚冬季风较强时期均达到峰值且与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记录一致,指示浙闽沿岸流强度的影响.揭示了我国东南沿海潮控型山溪性河口的河海相互作用特征,以及全新世季风-海平面变化驱动下的长江源细粒沉积物在陆架海复杂的源汇沉积过程,也拓展了XRF岩心扫描方法在海陆相互作用强烈的大陆边缘地区应用潜力.

    木兰溪全新世XRF岩心扫描沉积环境海平面变化东亚冬季风海洋地质

    高钙酿酒沼渣制备生物炭吸附剂及其土壤改良性能

    贾晓凤梁家伟刘艳奇买文宁...
    2227-2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酿酒沼渣的资源化问题,采用热解法制备沼渣生物炭,通过批量吸附试验和盆栽试验考察其吸附性能和土壤改良性能.结果表明:700℃下限氧热解1.5 h所制备的高钙沼渣生物炭,初始pH为10时,吸附量最大,投加10 g·L-1的沼渣生物炭对实际废水COD、NH4+-N和T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45.29%、56.10%和86.33%,吸附符合拟一阶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属于物理吸附.吸附后生物炭表面C、N、P、O元素含量显著增加,出现新的N-H、P=O基团.当投加5%的吸附后生物炭时,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的含量均显著提高,小白菜生长得到促进.本研究探索了"一处理两用"的策略,为酿酒沼渣处置和资源回收提供了一种本土方法.

    酿酒沼渣生物炭吸附剂废水处理土壤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