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

王亨君

双月刊

1000-2383

xbb@cug.edu.cn,cjournal@cug.edu.cn

027-67885075

430074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地球科学/Journal Editorial Committee of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地球科学学术理论刊物,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以反映我国地球科学领域最新的高水平的基础地质、应用地质、资源与环境地质及地学工程技术科研成果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国内外地学学术交流,繁荣我国地质教育、地质科技与地质找矿事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目的。读者对象为从事地质教育和科研工作的研究者以及大学生和研究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先验约束和InSAR数据估计土耳其双震的同震破裂分布

    梅景涛万永革
    2961-2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发生了两次震级大于7.0级的破坏性大地震.迄今为止,用不同观测资料得到的土耳其破裂模型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美国地质调查局给出的有限断层模型是目前所能得到的最为准确的一个综合性模型,所以我们选择采用美国地质调查局给出的有限断层模型作为本研究的先验模型,并结合哨兵一号获取的InSAR观测数据反演出土耳其双震的同震破裂分布,得到的结果如下:(1)反演得出的总地震矩为1.626 8×1021 N∙m,相当于一次Mw8.1级的大地震;(2)在东安纳托利亚主断层上的破裂多集中在地下0~15 km的范围内,东安纳托利亚北部分支断层Çardak-Sürgü断裂带上的破裂多集中在地下5~20 km范围内.在东安纳托利亚主断层中,破裂呈现为两个明显的高值区,一处位于Narlıdağ断裂带与东安纳托利亚主断层的交汇处,另一处位于Narlıdağ断裂带与东安纳托利亚主断层的交汇处往西南方向大约65 km的位置,其中破裂的最大走滑分量可达到9.0 m,最大的倾滑分量约为3.0 m;在Çardak-Sürgü断裂带中,总体形态表现为两个高值区,一个位于7.5级土耳其地震的震中附近,一个则是位于Çardak-Sürgü断层西北角东南-西北走向与东北-西南走向断层的交汇处,其中走滑分量的最大值约为8.1 m,倾滑分量的最值约为6.1 m.土耳其双震产生的破裂以走滑分量为主,倾滑分量为辅,且两个发震断层东安纳托利亚主断层和Çardak-Sürgü断裂带总体都呈现为左旋走滑性质,但在局部范围内也呈现出明显的逆冲性质与正断性质.

    同震破裂模型InSAR测量数据先验信息土耳其双震地震学

    2022年芦山Ms6.1地震应力触发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肖阳单斌刘成利周万里...
    2979-2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县地区发生了Ms6.1地震,造成4死14伤以及周围地区多县经济损失.考虑到地区丰富的断层背景、历史地震以及地震空区,对该地区重要历史地震序列的回溯研究以及未来危险性评估对防震御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弹性位错理论以及地区岩石圈分层模型,计算了Mw7.9汶川地震以及Ms7.0芦山地震对本次地震在不同深度上的同震及震后粘弹松弛效应影响,讨论历史地震对本次地震发生的影响.同时,对未来十年该地区及周边活跃断层的应力积累进行计算,圈定未来地震危险性较高的区域.结果表明:(1)Mw7.9汶川地震导致2022年Ms6.1芦山地震震中的同震应力增量为0.014 MPa,可能有效的促进了芦山地震的发生,而Ms7.0芦山地震的发生导致其应力释放0.174 MPa,起到抑制作用.考虑到震后粘弹松弛的影响,本次地震震中发震前应力积累为0.086 MPa,已恢复到较高应力水平,具备发震背景;(2)大邑地震空区中段、抚边河断裂带未来库仑应力增量进一步提升,地震危险性较强.

    芦山地震汶川地震地震应力触发地震危险性库仑应力地震学

    《地球科学》2024年9月 第49卷 第9期 要目预告

    2991页

    鄂西黄陵背斜周缘埃迪卡拉纪灯影组地层序列及其区域地层对比意义

    安志辉叶琴童金南田力...
    2992-30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南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纪灯影组保存了大量埃迪卡拉纪宏体生物化石,是研究寒武纪大爆发之前生命演化的热点地层单元之一.峡东灯影组一般划分为3段,然而灯影组在黄陵背斜周缘不同位置的厚度、岩性等方面具有差异性,使得峡东地区灯影组的地层对比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围绕鄂西黄陵背斜周缘灯影组进行对比研究,以岩石地层序列为基础,厘定不同区域灯影组的地层序列.将黄陵背斜周缘灯影组地层总结归纳出7种类型并建立各岩石地层单元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灯影组的区域性变化,进而为埃迪卡拉纪晚期环境和生物演化研究提供地层对比方面的重要支撑.

    埃迪卡拉纪灯影组庙河段地层对比峡东地区地层学

    亚洲高山区冰川运动特征及影响因素

    张震胡克宏陆艺杰张莎莎...
    3010-3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冰川运动速度通过控制冰量输送变化影响冰川进退,认识冰川运动及影响机制有助于理解冰川变化差异性机理.利用ITS_LIVE冰川运动速度数据分析了亚洲高山区冰川运动时空特征,并基于地理探测器和相关分析探讨了亚洲高山区冰川运动及其变化的影响因素.青藏高原东南部和兴都库什山冰川运动特征值较大,西昆仑山、青藏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部、东天山等区域冰川运动特征值较小.2000-2016年,亚洲高山区大多数冰川呈现减速的状态,念青唐古拉、横断山等地区冰川减速幅度最大,而西昆仑等地区冰川呈现增速状态.冰川运动主要受规模因素控制,兼受地形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冰川运动变化主要受冰川物质平衡或者厚度变化的影响.

    冰川运动冰川物质平衡亚洲高山区遥感监测地理探测器

    基于模糊层次理论的城市群路网匹配模型构建及其应用

    李朝奎李婷周新邵唐炉亮...
    3020-3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国家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城市道路网数据现势性的需求急剧增加.针对当前以位置和长度为主要参数的道路网匹配算法的不稳定性,以及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模糊层次理论的路网匹配模型,该模型通过融合多个评价指标进行构建,并对其指标权重进行优化,采用该模型对路网的一致性进行评价.以长株潭城市群道路网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匹配模型能够有效改善道路网匹配精度,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道路匹配的准确率和召回率分别达到了92.9%和86.2%,比现有的典型匹配方法的86.7%和83.8%均有了显著提高.研究成果为道路网匹配与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更为有效之方法.

    城市群道路网匹配模型模糊层次分析法长株潭地理学

    不同深度岩性差异对库车坳陷构造分段特征的影响

    徐振平杨庚兄罗浩渝尹宏伟...
    3029-3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进一步明确库车坳陷东西段构造差异发育的成因机制,采用构造物理模拟的方法探讨了东西段膏岩层粘度差异和基底性质差异对其构造分段特征的控制作用.构造模拟结果显示硅胶流变强度和基底强度的差异对实验演化过程的运动学特征有较大影响,构造样式也在不同的区域表现出差异性.实验结果与库车坳陷的构造特征对比分析认为:膏岩层粘度以及古生代基底强度差异是其东西构造分段的重要控制因素.膏岩层粘度对盐上构造样式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影响了盐上构造的传播范围和构造样式.盐下构造样式主要依赖于基底强度,强度较弱的基底对盐下构造变形的传播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二者的共同影响下,库车坳陷的盐上和盐下构造样式均表现出东西分段特征.

    构造物理模拟岩性差异粒子成像测速(PIV)分段特征库车坳陷石油地质

    晚更新世以来海南岛西部河流阶地演化及其成因机制

    陈康林姜涛胡亦潘周从艳...
    3043-3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更新世以来,海南岛构造活动活跃且差异性构造升降特征明显.受这些构造活动影响,海南岛上各条主要河流发育了一系列河流阶地,深刻理解这些阶地的形成演化过程无疑将有助于更好地揭示海南岛不同部位的构造差异活动特征.运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海南岛西部6条河流的河流阶地沉积物进行定年,结合野外地质调查与地貌学研究,系统建立了4级河流阶地年代框架:27.3~29.6 ka、2.82~3.92 ka、0.60~0.93 ka、~0.40~0.50 ka,进而结合海南岛构造活动和区域气候演化等探讨了河流阶地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T4阶地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气候变化,它改变了径流搬运能力和沉积物通量,进而导致了河流产生堆积和侵蚀作用;T3、T2、T1阶地的形成受控于多条断裂活动,间歇性的差异性构造升降运动是这些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驱动力,而且河流下切速率差异性表明0.60~3.92 ka海南岛中西部构造隆升速率高于西南部.

    海南岛河流阶地光释光测年构造活动气候变化海洋地质

    数据和知识融合的Bayesian-MCMC三维地质建模

    王丽芳刘肖莉徐坤杜林泽...
    3056-3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充分利用已有地质知识来降低三维地质模型的不确定性,采用了一种基于贝叶斯-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Bayesian-MCMC,Bayesian-Markov chain Monte Carlo)方法的三维地质模型概率性推断框架,在协同克里金(Cokriging)插值的三维地质隐式建模过程中,显式地考虑先验参数(即建模数据集)的不确定性,并将已有地质知识(如地层厚度、地层产状、断层产状等)或地球物理勘探数据以似然函数的方式嵌入到推断框架中,来充分保证三维地质模型符合已有的地质知识.首先,基于Bayesian概率理论,建立不同建模数据集的先验分布以及已有地质知识似然函数约束;其次,使用MCMC随机采样的方法对先验参数的后验概率空间进行采样,获得大量既满足建模数据先验分布、又符合已有地质知识似然约束的建模数据样本;再次,由重新计算的建模数据样本集采用Cokriging插值算法获得一系列模型实现,获得符合已有地质知识的三维地质模型;最后,相比确定性三维地质建模方法,Bayesian-MCMC概率性建模框架可得到一系列模型实现,同时采用信息熵对模型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以桂西南地区凌念-那茶地区为例,采用本文构建的Bayesian-MCMC概率性推断框架,考虑地层、断层采样点及产状数据的不确定性,由已知的地层厚度、地层倾角和断层倾角等地质知识对三维地质模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既能重建地质体的三维空间形态,又可降低三维地质模型的不确定性,为地质学家通过已有地质知识来降低三维地质模型的不确定性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隐式建模贝叶斯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不确定性协同克里金插值

    《地球科学》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