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雕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雕塑
雕塑

范伟民

双月刊

1007-2144

diaosu@vip.163.com

010-67749920 87779476 87706338

100022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西店盛世龙源区国粹苑D座

雕塑/Journal Sculpture
查看更多>>本刊是研究和讨论雕塑及公共艺术理论,介绍国内外雕塑作品的专业刊物。是国内外学术性刊物,于学术性、艺术性、前瞻性、新闻性于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软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更新策略初探

    王中丁亚慧张晓诗
    50-53页

    "此在"中的"存在"——论城市文脉空间中公共艺术的时间美学

    汤雅莉杨凯超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城市在经历大规模的扩展与建设之后,进入了新的城市历史与文脉、美学与艺术的发掘与寻找之中.城市文脉空间作为历时与共时的融合,是城市文脉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物象表达,而作为城市文脉空间中人文精神符号的公共艺术,更承载着文脉空间所赋予的时间与美学特性.文章立足"此在"这一哲学概念,从时间视域审视城市文脉空间中公共艺术的时间美学特征,并以西安地铁1号线上林路站公共艺术为例阐述城市文脉背景下站域性公共艺术时间美学的绽出,其目的在于为公共艺术的"存在"境域提供一个恰当的切入点.

    此在城市文脉空间公共艺术时间美学存在

    敦煌壁画中建筑图像的公共艺术性转化——以61窟《五台山图》为例

    徐雯婷
    5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画《五台山图》通过对佛教胜迹五台山全貌的描绘,展现了唐五代时期的建筑风格与社会民俗.在时代更迭中,图像将本已消解的历史转化为民族精神中的观念符号,这些符号经过多种形式的再设计、再创作,逐渐生成了具有公共属性的文化传承.本文通过探究《五台山图》壁画中传统元素的公共艺术性转化,从图像风格与当代性应用的角度来阐释传统图像在时空流变中所呈现的多元化艺术语言.

    壁画公共艺术传统文化

    共生理念影响下的城市环境设施设计

    宋文靓
    6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设施对于城市环境的美化,氛围的烘托以及城市发展水平的体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共生理论分析环境设施在功能、造型、色彩、材质等物理层面的共生关系,又从精神文化层面结合场所精神探讨了环境设施与入、环境、文化的共生关系,希望用共生理念的视角为环境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多元的分析与探索.

    环境设施共生理念

    雕塑与环境景观要素协同设计

    关伟锋蔺宝钢
    6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雕塑与环境景观要素的结合往往对于环境氛围的烘托、雕塑主题的表达起到强化作用,带来的艺术效果也更为突出.本文分析了雕塑创作与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试图以雕塑与景观环境要素之间的协同设计探讨雕塑创作,通过景观设施雕塑化、景观要素参与雕塑、景观空间介入雕塑等方式达成雕塑设计创新,实证案例解析其设计要点,同时对"场景式雕塑"的雕塑创作方法及思路进行阐述,并对其发展前景给予展望.

    雕塑风景园林景观要素场景式雕塑

    公共艺术的疗愈功能

    倪志强江苏珍
    6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公共艺术的疗愈功能出发,基于疗愈环境理念为指导,以视觉、听觉、触觉三维一体角度指导医院景观空间设计,打破单纯对视觉审美的加工,深入研究校园与医院相结合的环境,可有效调节患者的负面情绪,达到生理、心理、精神方面的疗愈.

    景观设计公共艺术疗愈环境校园医院

    装饰雕塑教学与数字材质表现实践研究

    黄旭曦
    6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与数字产业的革新也深刻影响了艺术创作实践,数字艺术在新发展语境下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在高校教学中,也需要相应改变教学形式.本文针对数字媒体时代的变革特征,从教学出发,重新探究装饰雕塑教学在新时代下的实践路径,探讨新的多元化教学思路.

    装饰雕塑教学数字艺术材质表现创作实践

    课程思政视域下美术经典研读的教学实践探索

    张仲夏
    6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雕塑创作与表现》课程,围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主题,摭拾美术经典作品中袁晓岑《驴背诗思》雕塑为研读范本,在吸收作品主题思想、结构形式与艺术风格的同时,注重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引导和培养青年学生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和"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德育素养,进而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

    兴与境诣直觉中华美学文化自信课程建设

    闽中传统民居改造设计研究——以莆田荔城古民居为例

    陈凯锋张丁丁
    7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的古民居作为改造设计的研究对象,莆田又称"莆仙",莆仙传统民居位于闽南地区和闽东之间,研究案例通过实地考察及周边调研等手法收集资料,分析闽中地区莆仙古民居的设计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闽中古民居传承保护与改造设计方案,设计遵循地域化、功能化、艺术化设计原则,传承闽中地区古民居特色,从民居建筑外观、室内空间布局、元素提取、照明设施、家具摆放等方面对设计进行详细解析,打造具有莆仙味道的现代中式建筑,使现代生活方式与古民居的传统建筑相融合,试图营造出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民居空间环境.

    莆仙古民居传承保护改造设计

    汉代体育陶俑的审美特征初探

    陈丽娟龙忠
    7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代体育陶俑种类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汉代体育陶俑的制作源于当时人们独特的墓葬文化习俗,反映了当时的体育风貌,呈现出塑绘一体的审美特征,也体现出一定的休闲娱乐性、写意性和形神兼备的艺术审美特征.

    汉代陶俑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