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第四纪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第四纪研究
第四纪研究

丁仲礼

双月刊

1001-7410

dsj@mail.igcas.ac.cn

010-82998119

100029

北京9825信箱

第四纪研究/Journal Quaternary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及时反映了我国第四纪研究的最新进展,刊登了代表我国最高研究水平的优秀成果,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为了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更好地反映我国第四纪研究欣欣向荣的局面,将原来16开本改为大16开本,较大幅度增加自由投稿所占的篇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版权声明

    《第四纪研究》编辑部
    533页

    南宋德寿宫出土中华拟蟹守螺(Cerithidae sinensis)研究报告

    傅裕武仙竹施梦以周浩...
    534-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德寿宫遗址考古发掘时,在GJCT2111探方内,从南宋早、中期文化层堆积物中(距今700多年前),清理出丰富的中华拟蟹守螺(Cerithidae sinensis)标本.中华拟蟹守螺最小个体数(MNI)达8728件.绝大多数标本整体形态保存较好,仅在壳顶、壳口或螺旋部有微弱破损.该类标本属于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中的较小类型,有6~9个螺层.壳高大于25 mm的约占总数21%,壳高介于20~25 mm区间的约占总数55%,壳高小于20 mm的约占总数24%.中华拟蟹守螺主要生活于有淡水汇入的近海红树林潮间带水域,杭州市附近并非该种动物原产地.杭州市临海海岸线中华拟蟹守螺的分布,距离杭州市约100 km之外,并且是在现代人工引种红树林以后才出现的.而德寿宫遗址里的中华拟蟹守螺标本,是出土于距今700多年前的南宋文化层中.其出土位置为皇宫餐厨遗迹,出土地层具有餐厨垃圾特点.结合南宋时期皇宫内食用贝类海鲜产品的历史资料,该批标本应该是在沿海地区捕捞后,输送给南宋皇宫中的海鲜产品.该批中华拟蟹守螺标本,是中国古代皇室食用拟蟹守螺属(Cerithidae)海产品的第一次发现.对研究中国南宋皇宫饮食习俗有一定意义,同时,也反映出南宋皇室对海鲜产品的偏爱和生活奢靡现象.

    宋代德寿宫遗址中华拟蟹守螺动物考古

    基于硅酸盐中磁性矿物包裹体的长江和黄河沉积物区分

    汤佳冰张卫国
    540-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磁学指标已被用来区分中国近海沉积物中长江和黄河物质来源,但是该方法会受到潜在的成岩作用影响.硅酸盐中的磁性矿物包裹体不受成岩作用影响,具有可靠区分物源的潜力.本研究将盐酸(10mol/L)处理后样品的磁性特征视作硅酸盐中磁性矿物包裹体的贡献,以提供区分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的新指标.结果表明,盐酸处理后样品中与磁性矿物含量有关的参数(x、SIRM、xARM、HIRM)不到处理前样品参数值的10%;硅酸盐中的磁性矿物包裹体以低矫顽力的亚铁磁性矿物为主,相比原样中的亚铁磁性颗粒更细;盐酸处理后长江沉积物相比黄河,具有更高的SIRM、XARM、HIRM值,表明前者包裹体中亚铁磁性矿物和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含量更高.分粒级的磁学参数显示,两个河流沉积物磁性矿物包裹体SIRM与HIRM值随着粒级的增大而增大.由于长江支流众多,岩石类型复杂,包裹体磁性参数变化较大,而黄河物质主要来自于黄土高原的黄土,黄土由源区至高原的风力搬运过程中的分选和混合,使得包裹体磁性矿物含量较低,但磁性参数相对均一.本研究表明,利用硅酸盐中磁性矿物包裹体SIRM和S-100散点图、磁性参数主成分分析和热磁曲线,可有效区分长江和黄河沉积物.

    包裹体环境磁学物源粒级分离长江黄河

    化学蚀变指数(CIA)反映湿润亚热带风化壳型土壤风化强度的适用性探讨

    陈田圆吕镔李嘉伟唐金梦...
    551-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化壳型土壤剖面是记录"地球关键带"长期信息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对大范围的风化壳-土壤原位风化过程研究较少,化学风化指标能否指示其风化强度存在争议.本研究以广东省湿润亚热带气候主导区的6个花岗岩风化壳型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壤的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和粒度数据来描述剖面的化学风化和物理变化,探讨CIA反映湿润亚热带风化壳型土壤风化强度的适用性.结果显示:在温带地区迁移作用微弱的惰性元素Fe、Al、Ti在亚热带风化剖面上层含量相对中下层较低;随着地区降水量的增加,CIA从剖面顶部到底部数值呈增加趋势,这与风化壳剖面自上而下风化强度减弱的理想风化趋势相悖;并且发现CIA指标与气候参数,尤其是降水之间存在良好的反相关关系(R2=0.77,P<0.01,y=-0.0065x+104.01).通过对该异常现象的探讨,得到以下认识:在湿润亚热带地区,风化壳表层土壤具有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尤其是高降水量引起的物理侵蚀使得化学活动性弱的Fe、Al、Ti氧化物、以及粘粒被地表径流带走或者下渗到更深层土壤中,使得表层土壤的CIA值偏低,不能真实反映其化学风化强度.因此,在应用CIA指标反映湿润亚热带高降水地区风化壳土壤剖面的风化强度时应当谨慎.

    常量地化元素化学蚀变指数化学风化强度风化壳型土壤湿润亚热带

    中亚热带典型植物群落下表土植硅体组合及其保存特征

    刘恒宇刘利丹刘洪妍
    563-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生植被与植被代用指标的对应关系是准确复原历史时期植被面貌的基础,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中亚热带地区隶属于森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灌丛和草本群落的39个样点的植物群落及其对应表土植硅体的组合特征和保存特性,共鉴定出32种植硅体类型.结果表明,森林、灌丛、草本群落及其相应表土间的植硅体组合特征均具有明显差异.其中,森林群落以短细胞植硅体、扁平状和硅化气孔为主,灌丛群落中短细胞植硅体、扁平状和棒型较多,而草本群落则以短细胞植硅体、棒型和尖型为主.同时,不同植物群落下表土植硅体组合表现出与其地上植物群落相似的特征,且依据表土植硅体组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定量区分不同植物群落.此外,基于保存指数(R值),发现不同植物群落下表土植硅体的保存明显不同,其中,森林群落保存最好、灌丛群落其次、草本群落最差;且森林群落中常绿阔叶林中植硅体的保存好于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相近.表土中不同类型植硅体的保存也具有明显差别,扇型、块状和尖型在土壤中保存较好,短细胞植硅体、棒型和扁平状保存适中,硅化气孔、表皮植硅体和毛发状保存较差.因此,本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表土中植硅体的埋藏机制,也可为中亚热带地区基于植硅体的古植被重建精度的提高提供重要依据.

    植硅体中亚热带植物群落保存特征

    过去千年东亚与全球百年尺度温度同步性变化的模拟研究

    刘雅雯严蜜刘健宁亮...
    579-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提供的过去千年(850~2005年)集合模拟试验(CESM-LME)资料,在与重建资料、现代观测/再分析资料进行对比验证的基础上,分析了过去千年不同世纪东亚与全球地表温度变化的同步性,并结合单因子敏感性试验结果,分析了造成东亚与全球地表温度各个世纪同步性及变化幅度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过去千年里,在20世纪以前,东亚地区与全球均经历了中世纪暖期与小冰期,温度变化在百年尺度上整体一致,10世纪、11世纪、13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东亚与全球温度变化同步性较高,差异较小;但在12世纪、14~17世纪中,其变化振幅存在显著差异,东亚地区温度变化幅度总体上小于全球,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等自然外强迫及内部变率对差异的形成可能起到了主导作用;而20世纪以来,两者变化显示出较大的不同步性,东亚地区温度增长没有全球温度增长剧烈,甚至出现了降温,人为外强迫在这一时期起主导作用.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对温度的影响在两极有明显的放大效应,是东亚与全球温度变化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时,人为气溶胶排放使得东亚地区温度降低也是东亚与全球温度变化不同步的原因之一.

    温度变化过去千年模拟研究全球东亚地区同步性

    全新世东亚夏季风降水穿时性的模拟研究

    程曦施健程军曹剑...
    593-6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新世期间东亚夏季风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变过程,针对其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还存在争议.本研究利用TraCE-21 ka气候瞬变模拟的全强迫试验和敏感性试验数据,分析了全新世东亚不同区域降水极大值出现的时间,即东亚季风降水的"穿时性"问题,并就降水量的演变趋势和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强迫试验中,全新世期间东亚夏季风总降水和净降水极大值最早在北方出现,然后逐渐南移,直到近代出现在南方及沿海地区,这与全新世期间东亚夏季风强度逐渐减弱相符;利用水汽收支方程对全新世东亚夏季风总降水变化进行分解,北方地区降水变化主要受动力因子的控制,热力因子的贡献占比较小,随着地区的南移,热力因子也起到了一定的贡献,不过动力因子仍是主导因素;敏感性试验进一步揭示,全强迫试验中东亚季风降水的这种"穿时性"主要受到地球轨道变化导致的海陆热力差异变化调控.

    全新世东亚夏季风降水穿时性

    《第四纪研究》2025年1~6期主题建议及征稿启事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