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扬子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富有机质页岩是重要的页岩气勘探层位,然而,有机质的富集机制尚存在争议,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因素尚不明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常规油气勘探的进程.因此,本研究通过对鄂西地区ED2井大隆组(1204~1255 m)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和旋回地层学研究,明确硅质页岩的沉积环境和成因机制,提出潜在的天文轨道力控制的有机质富集模式.ED2井大隆组(1204~1255 m)全长51 m的井段进行了 35个样品的微量元素和总有机碳含量(TOC)的测试.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鄂西盆地在沉积期为受限制的盆地环境,富有机质页岩沉积于缺氧-硫化条件下.通过与秘鲁上升流区域沉积物的对比,以及生产力指示元素与TOC的相关性分析,揭示了大隆组有机质富集主要受上升流驱动的初级生产力控制;此外,以自然伽马测井曲线(GR)作为古气候替代指标,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显示鄂西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页岩记录了天文周期信号,相关系数法结果表明大隆组页岩的最优沉积速率为1.6cm/ka左右.大隆组自下而上共识别出8个405 ka周期(E1~E8),估算持续时限约3.14 Ma,结合时间"锚点"建立了 ED2井大隆组的"浮动"天文年代标尺,并通过沉积噪音模型恢复了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大隆组沉积的起止时间分别为251.9 Ma和255.04 Ma.在旋回地层学研究建立的时间框架基础上,结合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与前人划分的三级层序进行对比.本次研究初步判断鄂西地区晚二叠世在偏心率极大值的时间区间,大隆组页岩TOC值升高,表明长时间尺度上的强季节性变化导致初级生产力的增加,进而促进页岩中有机质的富集.通过比较建立的两种有机质富集假设模型,进一步确认了大隆组轨道旋回与有机质富集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