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都市快轨交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都市快轨交通
都市快轨交通

施仲衡

双月刊

1672-6073

dskgjt@vip.sina.com

010-51683785

100044

北京市西直门外北京交通大学7公寓733室

都市快轨交通/Journal Urban Rapid Rail Transit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都市快轨交通》宣传国家关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各项方针、政策,介绍地铁与轻轨国内外建设、运营过程的经验,实时报道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及重要技术信息,促进同行间的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以推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本刊面对行业主管人员、业界广大科技人员、各大城市交通院校师生以及对地铁与轻轨关心的其他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轨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统云播控技术应用研究

    杨岗舒军董松聂守帅...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轨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统(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PIS)是以通信和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基于多种显示终端为乘客提供全方位、多场景的信息服务系统.针对目前轨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统面临的硬件投资过剩、部署调试效率低、播控传输链路长、可靠性差的弊端,提出"系统入云、播控入屏"的新一代乘客信息系统的云播控技术架构,详细阐述云播控架构通过变革传统音视频传输方式带来的技术优势,并分析多显示终端画面难以同步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云播控技术可以减少50%的故障节点,有效提高部署调试效率,实现集约化建设的目标,并能够针对乘客从进站到出站的出行全链路进行多种个性化场景的应用支撑.

    轨道交通云播控播控入屏乘客信息系统信息播放新一代乘客信息系统

    ATC车辆基地咽喉区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研究

    黄宗志肖雅玲柏赟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车辆基地发车能力逐渐成为提高早高峰正线运营水平的瓶颈,部分城市开始探索建设自动化列车控制(automatic train control,ATC)车辆基地,针对ATC车辆基地收发车能力计算复杂,现有收发车能力计算方法难以应用的弊端,研究了 ATC车辆基地咽喉区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首先,在ATC灭灯模式下,通过比较得到不同列车发车顺序下的最小列车总发车时间;其次,计算得到ATC车辆基地的最大咽喉区通过能力;最后以广州萝岗车辆基地为案例,进行ATC灭灯模式下咽喉区通过能力计算模型有效性的验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ATC灭灯模式、ATC点灯模式、列调结合模式和列车进路模式下咽喉区通过能力分别为28、17、13、11列/h;ATC灭灯模式较其他3种模式有更大的发车能力,能更好地满足早高峰正线的运营需求.研究结果可以为评估车辆基地设计方案提供参考.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咽喉区通过能力发车顺序模拟退火算法

    市域(郊)铁路轨道曲线超高设置研究

    李凤煜
    72-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市域(郊)铁路曲线超高相关规范标准不统一、各超高允许值之间优先考虑原则不明确的情况,对其合理设置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规范曲线超高的设置要求及实例分析,提出兼顾《铁路轨道设计规范》及《市域(郊)铁路设计规范》等行业标准的最大及最小设计超高值、一般及困难情况下的欠超高及过超高允许值、超高顺坡率允许值,以及不同超高设计允许值之间的优先考虑原则,为新建市域(郊)铁路的曲线超高设计提供指导,对行业相关标准规范的完善提供参考.

    城市轨道交通市域(郊)铁路曲线超高允许值设计原则

    聚氨酯合成轨枕国内研究及应用进展

    席雷吕锐张金龙黄承...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氨酯泡沫合成轨枕最早配合直线电机牵引系统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因其良好的综合性能,在国内获得广泛研究和应用.对比分析国内合成轨枕的技术发展历程和国外、国际相关合成轨枕技术标准,并调研合成轨枕在国内的应用进展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主要表现在:横向阻力偏低,部分道钉孔失效或涂层破损;这些问题可通过产品结构改进及安装维护方案优化进行解决.结合国内轨道交通领域的发展需要,及聚氨酯合成轨枕产品性能特点和市场现状,提出聚氨酯合成轨枕产品在我国未来发展建议.

    铁路路基聚氨酯泡沫合成轨枕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应用进展

    基于TOPSIS方法的明挖基坑风险识别

    刘培路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深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潜在风险因素众多而难以识别的问题,提出基于直觉模糊优劣解距离法(TOPSIS)的多属性评价方法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首先,基于基坑安全事故案例、专家工程经验和实际工程,分析并确定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而,根据风险因素构建风险评价体系,应用直觉模糊数确定专家和评价准则的权重;最后,运用TOPSIS多属性决策方法识别和评估潜在的风险因素.最终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研究表明:本方法可有效识别施工过程的高风险因素,可作为基坑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的决策工具.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施工基坑工程明挖法风险因素识别直觉模糊优劣解距离法

    可拉压预应力钢支撑结构及其性能评价

    张金柱张建良李延川
    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钢支撑不能受拉、混凝土支撑工序复杂且拆除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等问题,研发可拉压预应力钢支撑结构.对可拉压预应力钢支撑结构进行技术评价及造价对比,结果表明:其抗压承载力与传统钢支撑相同,与混凝土支撑相当;抗拉性能及支撑刚度与混凝土支撑相当,优于传统钢支撑;施工便捷性与传统钢支撑相当,优于混凝土支撑;造价与传统钢支撑相当,比混凝土支撑低20%~30%.在地铁基坑工程中,首道支撑采用可拉压预应力钢支撑,相比混凝土支撑,在保证支护效果的同时,能够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地铁基坑支护可拉压预应力钢支撑性能评价垃圾减量

    邻近基坑预降水影响下既有隧道受力变形分析

    罗程夏雪勤曾云嵘王安华...
    99-10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基坑降水引起的既有隧道受力变形特性,依托实际工程建立三维数值模型,以隧道的最大竖向位移为评价指标,使用正交表筛选最优组合和主要影响因素,而后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单变量分析,研究隧道受力变形规律.研究表明: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发现,连续墙插入深度是影响坑外隧道最大竖向位移的主要因素,故邻近既有隧道的新建基坑工程有降水需求时,可先选取该因素进行隧道变形控制;随着连续墙插入深度的增加,隧道弯矩和变形均会随之减少,当连续墙插入深度到达透水性较差的土层后隧道变形显著减小,此时隧道变形能得到有效控制,而继续增加插入深度对于控制隧道变形意义不大;降水使坑外邻近隧道产生朝向坑内斜向下的"横鸭蛋"沉降变形,施工过程中应重点关注隧道拱顶和邻近基坑侧拱腰的变形情况.

    城市轨道交通盾构隧道基坑降水隧道变形数值模拟正交分析

    含壁后空洞盾构隧道管片安全分析

    石钰锋胡梦豪周宇航黄展军...
    10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空洞对盾构隧道的影响机理,通过建立考虑环、纵向接头的盾构隧道精细化数值模型,研究不同空洞深度、面积、位置等多种情况下管片内力、变形及截面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并探讨管片不同拼装点位对含壁后空洞隧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壁后不同位置空洞对结构安全不利影响的排序为:隧腰>隧底>隧顶;空洞面积为5.0 m2时,随空洞深度增加,隧顶或隧底空洞中心处隧道截面弯矩及安全系数呈先减小后反向增大的趋势,且管片椭变先减小至0后反向增大,弯矩分别在空洞深0.3、0.2 m时反弯,左隧腰空洞中心处截面安全系数不断降低,管片椭变及弯矩大幅提升;空洞深度为0.5 m时,隧顶或隧底空洞中心处隧道截面弯矩均在空洞面积3.75m2时反弯;空洞范围内存在纵缝会降低空洞中心处隧道截面内力并提升其安全系数,但其最大张开为空洞内无接缝时的2.0~3.5倍.研究成果可为盾构隧道壁后空洞安全评价、拼装点位选取提供参考.

    轨道交通盾构隧道壁后空洞数值模拟安全系数内力

    计及指标重要度的地铁供电设备健康状态分级评估方法

    叶东郑杰代一平靳疆禾...
    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维修模式中存在的"维修不足"和"维修过度"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计及指标重要度的地铁供电设备健康状态分级评估方法.根据层次分析和模糊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求解设备健康值,并将指标的重要度考虑在内,对设备所处的健康状态进行等级划分,最后以干式变压器为例进行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提出的评估方法能够合理地表征地铁供电设备的健康状态,与实际情况符合,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及可行性.

    轨道交通供电设备状态维修分级评估健康值健康状态

    带上盖物业地铁车辆基地高大厂房纵向诱导通风研究

    刘起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带上盖物业地铁车辆基地内高大厂房无法采用自然通风且传统横向通风系统设置困难的问题,本文提出采用纵向诱导通风系统的解决方案.建立纵向诱导通风系统的三维模型,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分析诱导推射风机安装间距、安装高度等对厂房内流场的影响,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库内诱导推射风机的安装间距为20 m、安装高度为8 m时,全面通风效果最佳;诱导推射风机的安装间距为25 m,安装高度为6m时,岗位通风效果最佳,现场测试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以为纵向诱导通风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轨道交通上盖物业车辆基地高大厂房数值模拟纵向诱导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