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都市快轨交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都市快轨交通
都市快轨交通

施仲衡

双月刊

1672-6073

dskgjt@vip.sina.com

010-51683785

100044

北京市西直门外北京交通大学7公寓733室

都市快轨交通/Journal Urban Rapid Rail Transit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都市快轨交通》宣传国家关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各项方针、政策,介绍地铁与轻轨国内外建设、运营过程的经验,实时报道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及重要技术信息,促进同行间的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以推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本刊面对行业主管人员、业界广大科技人员、各大城市交通院校师生以及对地铁与轻轨关心的其他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站城融合背景下北京轨道交通线站位规划的思考

    张拔午李颖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全面转型升级,北京城市发展方式也随之发生转变,更加强调科学、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也得到重新审视,"城随轨建"的规划理念应运而生.本文对北京轨道交通现状发展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剖析,总结国内外轨道交通站城融合发展经验,梳理北京近年来站城一体化相关的政策指引,对轨道交通线站位规划理念提出了新的认识与思考.在线网规划层面注重廊道与节点的选择,强化轨道交通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关系;在线路规划层面注重站点与用地的资源匹配,平衡规划与建设的共赢关系.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经验,将规划新理念应用到工程实践当中,为北京轨道交通站城一体化融合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城市轨道交通线站位选择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站城融合一体化

    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模式下服务提升对策研究——以广佛都市圈为例

    戴智王小龙韩延彬覃矞...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采用公交化运营模式后,存在功能层次不清晰、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网络化运营不足、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基于相关国内外都市圈区域轨道交通发展经验,提出将城际铁路、市域快线等轨道线路按照功能层次重新整合,结合都市圈出行需求特征统筹考虑网络布局,优化都市圈外部廊道,强化核心区快速直连通道,利用车站配线及联络线进一步加强都市圈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优化城际车站与地铁换乘服务等相关建议,为区域内城际铁路的运营服务水平提升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粤港澳大湾区广佛都市圈运营模式

    面向城市轨道交通典型应用场景的高级持续性威胁检测技术

    张洪军吕默高阳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场景下如何有效应对高级持续性威胁(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APT)这一难题,提出将攻击溯源图与深度流量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集成攻击重构与流量监控,实现对APT攻击的判断和检测.通过实验结果可知,该模型能够实现对APT攻击的有效溯源.与传统的基于机器学习的APT攻击检测模型比较,这种组合模型在检测准确率、精确度、召回率等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轨道交通网络安全APT攻击攻击溯源图深度学习

    地铁隧道振动源强受车辆状态影响因素实测分析

    刘文武冯青松罗信伟齐英睿...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地铁隧道振动源强的影响因素,以某地铁线路直线段为研究对象,同步采集车致振动信号和速度信号,统计分析全天测试样本的时域、频域特征.结果表明:早晚高峰时段,隧道内振动响应不一定完全最大,振动源强的离散程度与车辆状态直接相关,V1、V2两车所引起的隧道壁测点Z振级的均值相差6.7 dB;取40组以上的测试样本计算振动源强,其结果更接近全天样本均值;由轮轨系统引起的隧道振动主频随车速的变化而偏移,车速与道床、隧道壁的振动加速度级呈现较强的线性正相关,车速每提高10 km/h,振动分别增加约1.7、2.6 dB;速度差在10 km/h以内时,振动源强在1 dB以内变化,速度差在10~20 km/h时,振动增幅为1.5~2.2 dB;计算得到车速修正Cv的系数为18.5,与环评振动预测公式中列车速度修正所使用系数接近;隧道壁振动在40 Hz以下的低频段离散较大,但该频段对振动源强的贡献度较小,占15.29%,优势频段为50~63 Hz,该频段对振动源强的贡献度达59.55%.研究成果可为环评振动预测公式的进一步精确化提供参考,为提高地铁隧道源强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提供理论依据.

    地铁隧道振动源强列车车速离散特征统计分析

    地铁颗粒物分布情况及防治措施

    孟鑫毛海和孙云祥张意祥...
    32-3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地铁车站PM2.5、PM 10以及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TSP)产生源及其分布规律,首先针对某市2条地铁线路共11座车站进行颗粒物浓度检测,测试区域包括室外、车站公共区、设备管理用房区和站台端门内走廊,测试各区域PM2.5、PMie、TSP颗粒物浓度并对室外和站台颗粒物进行元素分析,然后分别对各区域PM2.5、PMia、TSP颗粒物在室外不同浓度水平情况下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最后基于检测结果给出地铁颗粒物防治措施的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站内颗粒物成分组成中的铁元素较室外大幅增加,地铁站内含铁颗粒物多呈现片状不规则形,与室外不同,说明颗粒物产生原因为轮轨摩擦;在室外颗粒物浓度水平较低时,各粒径颗粒物分布情况相近,整体呈现隧道内颗粒物浓度>站内>室外的情况;当室外颗粒物浓度水平较高时,PM2.5和PM10整体呈现隧道内颗粒物浓度>室外>站内的情况,而无论室外颗粒物浓度高或低,公共区和车厢TSP浓度均呈现高于室外的情况.

    PM2.5PM10TSP地铁颗粒物分布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旅行速度和速度效率分析

    高国飞杨运泽闫亚娜杜港德...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衡量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旅行速度所发挥的效率,提出速度效率的概念.基于我国170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数据,涵盖全封闭运行的地铁、轻轨、单轨等系统,只考虑站站停的列车运行模式,从平均站间距和线路设计速度两个方面对旅行速度和速度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线路(约64%)设计速度为80 km/h,平均站间距为1.0~2.5 km,其中约90%的线路旅行速度为30~40 km/h,速度效率为37.5%~50.0%.此外,量化分析旅行速度和平均站间距、设计速度正相关的变化关系,以及速度效率与平均站间距正相关、与设计速度负相关的变化关系.最后,基于实际数据拟合的旅行速度和速度效率公式,计算得到平均站间距、设计速度、旅行速度和速度效率的对应分布值,可为衡量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旅行速度和速度效率的合理范围提供参考.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速度平均站间距旅行速度速度效率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城轨网络关键站点识别及其演变研究

    王一哲邱昱植王子甲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识别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关键站点并研究其多年演化,构建基于截断奇异值分解(truncate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TSVD)的关键站点识别方法,选取北京市2011-2019年早高峰时段的OD数据,通过关键特征向量分析网络客流演变并对城轨网络中关键站点进行识别,将其与复杂网络方法的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TSVD法能很好地应用于考虑OD分布的网络关键站点识别,识别结果能更好代表网络客流的空间分布.从识别结果看,北京轨道交通关键站点空间布局呈现多中心发展趋势,如西北西二旗,西南丰台科技园等站点逐步形成网络客流中心并相互联系;东南土桥、东北俸伯等站点也初步呈现网络客流中心的特征.

    城市轨道交通截断奇异值分解OD矩阵关键站点关键特征向量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制动性能实时优化关键问题

    于柯张选南张慧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既有线路自动控制系统实时性和准确性不足等问题,提出一种列控系统智能化升级方案.首先,针对列车运行中电制动和空气制动阶段的独特性,考虑电制动和空气制动间的切换,分别建立针对电制动和空气制动的精确制动模型.然后,对列车自动运行系统(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ATO)控制器进行优化,应用滑模自适应鲁棒控制策略进行实时调整,增强控制器鲁棒性,以适应不同车辆参数和外部环境干扰.最后,以北京地铁5号线为例,对列车精确制动模型和滑模自适应鲁棒控制器进行仿真验证,计算列车停车精度与速度误差.研究结果表明:与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PID)控制和滑模控制算法相比,利用本文提出的控制算法计算得到的停车精度和速度误差更小,停车精度均值达8 cm以下.

    城市轨道交通制动性能优化滑模自适应鲁棒控制电空制动控制器优化

    基于振源控制的上盖开发车辆段轨道无缝化关键技术研究

    张东风莫修栋邵壮叶军...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车辆段上盖开发中减振降噪的迫切需求,归纳车辆段轨道振动噪声的既有控制措施,提出车辆段车场线钢轨无缝化的必要性,研究无缝化对于轨枕的需求.经检算,车辆段在采用臂展式阻力枕并配合其余加强措施的情况下,能够满足无缝线路的强度和稳定性要求.进一步地,提出7号可动心轨辙叉无缝道岔技术,并结合北京地区实际使用条件进行道岔无缝化检算,得出该道岔及道岔群具备无缝化的条件.在车速为15 km/h的条件下,进行对比测试,发现可动心轨辙叉道岔相比于固定型辙叉道岔具有3~5 dB的减振降噪效果.

    城市轨道交通振源控制车辆段上盖开发可动心无缝化减振降噪

    轨道交通BIM管件自动生成关键技术研究

    尹地仙邓雪原卢锟
    65-7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管线复杂且生成管道3D模型仍依赖人机交互的问题,提出一种自动生成参数化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管道连接件的方法.针对因绘图不规范而导致管道的起点和终点坐标无法唯一确定的问题,该方法基于直管中心线坐标,通过空间向量运算自动判断两根、三根和四根管线间应添加的弯头、三通、四通等连接件类型,然后结合标准构件尺寸表计算管件形状和位置参数.此外,利用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表达模型,使用C++语言实现模型的自动生成.经验证,该方法可显著提高管道模型生成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城市轨道交通管道3D模型自动生成管道连接件IFCB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