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党史研究与教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党史研究与教学
党史研究与教学

郭若平

双月刊

1003-708X

dsjy0591@163.com

0591-22853149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柳河路61号

党史研究与教学/Journal DANGSHI YANJIU YU JIAOXU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山东革命根据地对外贸易中的"以货易货"(1940-1949)

    许俊拯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支持与日伪的经济斗争,山东革命根据地起初厉行"以货易货",但执行中出现诸多偏差,更兼1943年9月根据地的对外贸易政策转而鼓励出口,"以货易货"因此被废止.但是,"以货易货"此后却在山东的外贸实践中频频复现.之所以如此,除了经济形势的变动外,山东革命根据地对外贸易中的"以货易货"自身意涵的复杂化与专业化也是重要原因,这体现出中共在经济工作上的进步."以货易货"的内在动因是中共经济观念中浓厚的"统制"思想,而中共统制对外贸易则力求达到"自给自足"的结果,这堪称一种"类进口替代"的思路.

    以货易货对外贸易山东革命根据地统制自给自足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界对建立"新民族哲学"的思考

    周伟义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9年,萧一山发出了"建立新的民族哲学"的倡议,得到众多学者附议与思考.这一倡议在目的上直接服务于抗战建国,在政治立场上则附和国民党政府文化统治政策,企图通过对民族性的强调掩饰其基于阶级立场的反共的政治目的,客观上构成了国民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抗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建立"新民族哲学"的主流路径是将国民党实权派哲学直接等同于"新民族哲学",一方面为其在传统文化中寻求理论依据,一方面为其赋予新道统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者破解了"民族哲学"这一伪概念,强调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革命实践与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在"新民主主义"的指导下,建立了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新民主主义哲学",实现了对"新民族哲学"的超越.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民族哲学"新民主主义哲学国民党中国共产党

    《中共党史研究》2023年第6期要目

    24页

    新中国成立前后工会公私关系之争

    朱劲涵
    2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会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党内各级干部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对工会处理公营企业内部的公私关系产生分歧.其中,工会与工人群众关系、工会与行政关系、工会中心工作、工作方法等问题是争议焦点.虽同为党内干部,但工会干部与中央领导干部,基于各自的站位,对同一问题作出了不同的理解: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工会干部,强调工会为工人日常利益说话,即强调公私间存在差异;以李富春为代表的中央干部,强调生产应作为工会的中心工作,即强调公私一致.对此,中共中央召开全国总工会党组扩大会议以统一思想,改进工作.这一时期的争论探讨,既从理论层面理顺了工会工作中的重要关系,又从实践层面为各生产机构组织工人阶级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所以,新中国成立前后工会在理论方面的探讨过程,实质是中共对工会工作的认识推进与凝聚共识的过程,也是对党内干部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前后工会工作公私关系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调整的国际舆论研究

    宋舒扬周玉顺
    4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79年至1981年,由于中国经济调整造成对外开放步伐放缓,国际上曾出现过两次规模较大的舆论热潮,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与对外合作的走向.中国共产党及时关注和回应国际舆论,使舆论风向从"大引进"时期的盲目乐观,转向更加理智冷静地看待中国发展与对外开放前景;从以西方现代化模式为标杆评价中国问题,到认可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国际舆论的发展演变显示,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不仅是中国对内对外政策变化的过程,更是中外双方不断消除误解和达成共识,解除怀疑和塑造信任,减少盲目预期和构建理性认知的磨合和试错历程.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调整国际舆论

    《党的文献》2023年第6期要目

    53页

    中共政治理论中"地主"概念的生成

    赵万里
    5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共在推动土地革命的过程中,"地主"逐步从物权概念转变为阶级概念,意味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在中共思想中的落地生根.作为封建土地所有者的"地主"概念,中共对其的认知经历了从"有产""有权"向"有土"的变化,即从以"钱""权"等生产关系的结果深入到以土地占有等生产关系的本质来划分阶级,识别的革命敌人经历了从照搬西方模式的土地贵族式大地主,到官绅地主,再到地主的过程."有土必豪"是农民阶级对地主租佃制压迫性的话语表达,帮助中共将地主阶级整体及其所代表的封建旧制度作为土地革命的对象.在打倒封建旧制度这一任务上,中西土地革命没有区别,作为革命对象的贵族与地主之别,则是不同社会结构的客观反映.

    大地主官绅地主地主封建阶级革命敌人

    中共二大党章来源考

    王涛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共二大党章采取了民初政党章程的一般性结构,汲取了苏共党章的部分条文和列宁"民主集中制"中的"集中制"思想,同时借鉴了大量美共党章条文.早期共产主义者习惯按民初政党章程一般性结构设计章程,二大党章结构是该习惯的反映.列宁式政党章程参考文本的稀缺是二大党章大量借鉴美共党章条文的直接原因.早期中共面临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和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抉择问题使得早期中共党人倾向于"集中"而对列宁"民主集中制"作了"中央集权制"理解,这是二大党章选择性吸收苏共党章部分"集中制"条文并借鉴以"集中"为主的美共党章条文的深层原因.选择性借鉴他党章程反映了早期中共党人在建党之初便有了同国情相结合的意识与行动.

    二大党章苏共党章美共党纲民初政党章程选择性借鉴

    "担"与"亩":"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政策再议

    杨泰龙
    8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以收获量"担"为标准分田的前提下,"抽多补少"的目的是实现各人田地收获量一致,"抽肥补瘦"的目的则是调整田地的类型、远近、大小(最主要).自报土地以原耕为基础"抽多补少"的初始政策,赋予了地主、富农土地好坏决定权和土地优先选择权,构成该政策与生俱来的缺陷.为取消地主、富农所具有的特权,"抽肥补瘦"原则逐渐出现.此外,分田需要的公平、稳定与收获量数据不实、变动不居之间的矛盾,促成分田标准"担"逐渐成为一种衡量标准,与实际收获量渐行渐远,为固定分配与避免反复分田创造了条件.

    土地分田标准根据地

    阐发·建构·还原:龚育之对中共党史研究的原创

    韩钢周逸宁
    91-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