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党史研究与教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党史研究与教学
党史研究与教学

郭若平

双月刊

1003-708X

dsjy0591@163.com

0591-22853149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柳河路61号

党史研究与教学/Journal DANGSHI YANJIU YU JIAOXU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毛泽东对访苏考虑的变化(1947-1949)

    张皓孙伊琳
    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7至1949年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毛泽东多次考虑访苏与之讨论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统一全中国、成立联合政府、人民民主专政性质、新中国的各项政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1947年春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后,毛泽东提出访苏.1947年下半年解放战争发生重大转折后,毛泽东先后提出在1948年三个时间节点访苏.中央人民政府按照计划于1949年内成立,毛泽东提出于1949年春访苏.斯大林以各种原因要求毛泽东推迟并最终中止访苏,而派遣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来华协商作为替换.总之,毛泽东根据解放战争的进程考虑访苏争取苏联援助,却终未成行.

    毛泽东斯大林访苏之行联合政府

    《中共党史研究》2024年第1期要目

    18页

    王明在中共中央长江局的几个问题再论

    张蓝天
    1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张速胜论,反对持久战""迷信国民党,反对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主张运动战、反对游击战""主张保卫大武汉"和"在武汉形成事实上的第二中央"在很长时期内成为王明在长江局时期错误路线的体现.这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结论需要具体考辨.十二月会议上,王明在共产国际要求下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主张,虽不周全,但蕴含着争取和敦促国民党抗战之意,一度得到中共中央的认可."保卫大武汉"则并非王明最早提出,而是党内普遍使用的提法,对于激发抗战情绪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王明主要在全国抗战方略的语境中讨论正规战和游击战问题,这与党内主流观点无明显差异,但其在游击战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实现自身生存发展方面存在明显的认知缺陷.王明主持下的长江局与中共中央间的沟通存在问题,这既反映了王明以共产国际代言人自命的错误意识,也与党内政治格局和政治生态尚未定型有关.长江局时期王明发表的言论,在抽象语境中极易引发误导,但各地党组织并未对之马首是瞻,其言论对党的实际发展影响有限.王明在此时期的言论,常常受到国民党打压和抨击,这也说明王明所在长江局开展工作面临着复杂和艰难的局面.总之,只有以详实的历史史实为基础来具体考察王明在长江局时期的主要言行,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考察其形成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其是非得失.

    王明长江局统一战线政治思想

    《党的文献》2024年第1期要目

    38页

    "治安强化运动"期间中共对日伪物资战的反制斗争

    张逦
    3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华北五次"治安强化运动"期间,日伪对中共的物资战经历了实施、强化、高潮到回落的过程,将物资战与军事行动紧密结合,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物资封锁与掠夺,给中共根据地军民造成了空前的困难.根据地军民在生死存亡之际,及时采取得力措施,迅速扭转局势,渡过难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共主要施行防御性的反封锁举措,在根据地建立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实施贸易统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共逐步反击日伪不断加剧的军事掠夺,依靠和发动群众,采取武力保卫粮食的措施,并同时积极获取沦陷区物资,适时变被动为主动,顽强渡过困难时期.

    华北日伪物资战中共根据地反制斗争

    本刊启事

    《党史研究与教学》编辑部
    51页

    中国人民大学早期管理体制的形成与推广(1950-1957)

    荆宇航
    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创办和发展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缺乏正规高校办学经验的中国共产党计划在原解放区办学实践的基础上,聘请苏联专家、借鉴苏联经验,对中国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创建中国人民大学以为各高校的办学示范.中国人民大学在建校初期有意识、有选择地引进苏联高校管理经验,还在实践中对之进行了"中国化"改造,逐渐形成了一套与中国旧式大学迥然有别的新式管理体制.在政府和中国人民大学校方的努力下,中国人民大学早期的这套管理体制在1950年代被推广至全国各高校,对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高校管理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刘家峡、盐锅峡水库工地的粮食定量供应(1958-1962)

    许飞
    6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根治黄河与大兴工业建设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刘家峡、盐锅峡工地成为有计划地发展中出现的特殊工地类型.为保证工地建设的正常运行,地方在粮食定量供应的政策框架内构建了工地的粮食供应体系.特殊化工地和数量庞大的工人,给地方传递了不小压力.与此同时,因多方因素制约,粮食供应无法充分满足,工地和供应体系围绕定量供应展开博弈,工人亦通过诸种非常规行为获取更多口粮.当然,这种博弈和非常规行为皆有其限界和底线.工地及工人敢于通过博弈和非常规行为获取更多口粮的筹码和底气,正是工地的政治化属性.这种博弈和非常规行为背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中粮食定量供应问题的缩影,体现了特殊化工地与地方间的多重张力.

    统购统销定量供应刘家峡水库盐锅峡水库水利工程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4年第1期要目

    76页

    地方精英、党团组织与教育场域的革命——以1920-1927年徐州地区为例

    丁乙谭雅丹
    7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就早期的中共革命而言,教育界无疑是一块重要的组织阵地与文化战场.清末以来,徐州地区士绅精英、国民党、中共党团三者前后相衔,国民党员顾子扬等人在士绅精英与中共党团之间扮演着过渡性角色,中共与青年团的早期发展也深深嵌入到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中.徐州的青年团组织不仅发展较早,而且十分活跃,并在党组织未完善的情况下,扮演了"党"的角色.凭借吴亚鲁等人在地方上经营编织的教育圈与社会文化网络,团中央得以将最新的革命方针、教育理念投射到徐州教育界,上海—徐州间党团书刊的流通也为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制度化的媒介纽带.但在徐州国民党左派遭受重创以后,中共党团随即也将目光投向了乡村社会,从教育革命转向"革命下乡".

    徐州国共党团地方精英教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