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淡水渔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淡水渔业
淡水渔业

陈大庆

双月刊

1000-6907

dsyy@chinajournal.net.cn

0716-81780185

430223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大园1路8号

淡水渔业/Journal Freshwater Fisheri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水产专业技术性刊物。主要刊载淡水渔业方面的科研报告及论文,介绍实用生产技术,报道渔业动态信息。读者对象为渔业生产、科研与管理人员、水产院校师生。是水产类创办最早、连续发行时间最长的刊物,以报道科学实验和生产试验为主要特色,在技术类期刊中保有传统的优势。历年的核心期刊和影响因子统计排名均在S9(水产、渔业类)前5名,因而《淡水渔业》成为反映作者工作成绩、认定作者科研成果及作为作者申报技术职称的最佳媒体;读者也乐于从《淡水渔业》中获得新的知识,了解同行工作进展。这种优势是广大作者踊跃投稿,社会反响热烈的基础,也是各级图书馆和科技人员主动订阅的基础。在国际上,联合国水科学和渔业情报系统(ASFIS)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将《淡水渔业》作为核心期刊收录,90年代初《淡水渔业》与国外的杂志交换达30余种。可以说,《淡水渔业》是国外水产工作者最初了解中国淡水渔业科研和生产的最佳渠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江三角洲河网浮游植物粒径特征研究

    魏敬欣解常鑫杨婉玲刘乾甫...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1-2022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对东江三角洲河网的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及粒径结构(小型Micro,微型Nano,微微型Pico)进行了季节性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夏季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均值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粒径组成结果显示,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占比较高,二者浓度占比之和的年平均值为97.25%.粒径结构的季节特征显示,Micro浓度占比季节差异显著,Nano和Pico浓度占比季节差异不显著.空间特征显示,靠近珠江口的站位一般呈现出Nano浓度占比大于Micro浓度占比的规律.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显示,Micro浓度占比与水温、pH和河宽呈正相关关系,Nano浓度占比与透明度呈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调查站位被明显分成了上游和下游两大类群,两大类群间浮游植物粒径组成差异显著,其中两类群中Mi-cro、Nano叶绿素a浓度占比差异显著,Pico叶绿素a浓度占比差异极显著.另外,研究发现,两类群间差异显著的物理因子主要为盐度,差异显著的化学因子主要为pH和TP.结合RDA分析结果,推测盐度和pH是影响东江三角洲浮游植物粒径组成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

    浮游植物叶绿素a粒径结构环境因子东江三角洲

    雅鲁藏布江中游仔稚鱼种类组成与分布特征

    郭祉宾杨德国陈亮颜文斌...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15年4月、2015年6月和2016年4月实地调查了雅鲁藏布江中游仔稚鱼的种类组成、空间分布和栖息环境特征.实地调查共设置24个采样点,采用手抄网在鱼群密集水域采集仔稚鱼样本,并通过Cyt b基因序列比对对样本种类进行判定.共采集到仔稚鱼样本3502尾.Cyt b基因序列比对显示,采集到的仔稚鱼共属于2科5属10种,其中,土著种分别为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 异尾高原鳅(T.stewarti)、 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 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 异齿裂腹鱼(S.oconnori)、 拉萨裂腹鱼(S.waltoni)、 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另发现未记录于本水域的怒江高原鳅(T.nujiangensa)、裸腹叶须鱼(P.kaznakovi).以上两种仔稚鱼出现原因尚未阐明.裂腹鱼类仔稚鱼的种类分布存在较大空间差异,高原鳅类仔稚鱼的种类数的空间分布则较为均匀.本研究表明,雅鲁藏布江中游大部分江段均比较适宜鱼类的繁衍栖息,但需重点保护裂腹鱼类的关键育幼场所.

    雅鲁藏布江仔稚鱼物种组成物种分布基因序列

    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环境质量评估

    吴凡魏念高立方张燕...
    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准确评估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提高水质评价效率,本研究基于11个水质参数,采用水质指数法(water quality index,WQI)对2006-2021年长江中上游三个重要渔业水域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建立WQImin综合评价模型.结果显示:(1)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的水温和高锰酸盐指数呈上升趋势;基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38-2002),单因素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监测水域内整体水质处于地表水Ⅴ类水标准,部分年份达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2)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分析,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整体为"良";2006~2021年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水质质量呈逐年改善的趋势,且上游保护区的改善较大.(3)基于WQI方法,确定了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的关键水质参数为: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汞、溶解氧、氨氮、悬浮物以及水温,分别构建了上游保护区、中华鲟保护区以及四大家鱼保护区的WQImin模型;考虑权重和不考虑权重的WQImin模型对比分析表明,考虑权重的WQImin模型的水质评价结果更加准确,该方法可有效评估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的水质变化特征并可扩展用于其他水域.

    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水质指数法WQImin模型水质评价

    不同粒径硬颗粒饲料养殖克氏原螯虾的投饲策略研究

    周庆徐晓莹郭赛许巧情...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粒径硬颗粒饲料投饲策略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性能、 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的影响,本实验采用两种粒径饲料(2 mm和3 mm),进行4种不同组合,分别为FS1组(3 mm粒径饲料投喂60 d)、FS2组(2 mm粒径饲料投喂10 d和3 mm粒径饲料投喂50 d)、FS3组(2 mm粒径饲料投喂20 d和3 mm粒径饲料投喂40 d)和FS4组(2 mm粒径饲料投喂30 d和3 mm粒径饲料投喂30 d),对克氏原螯虾幼虾(7.73±0.05)g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各组间存活率、 肝体比、 肥满度和腹部含肉率均无显著差异.克氏原螯虾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且在FS2组达到最大值.FS2组和FS3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各组间肝胰腺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而胰蛋白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且在FS2组达到最高水平.不同粒径硬颗粒饲料投饲策略对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总抗氧化能力以及丙二醛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与单一粒径组(FS1组)相比,FS3组克氏原螯虾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FS2组和FS4组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综上所述,单一粒径饲料(3 mm)投喂无法满足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需求,适宜饲料粒径组合投喂提高了克氏原螯虾的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促进了生长,降低了饲料系数,其中以2 mm粒径饲料投喂10 d和3 mm粒径饲料投喂50 d的组合投饲策略最佳.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饲料粒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

    中国淡水池塘养殖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前景展望

    张辉吴湘香陶玲代梨梨...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重要的渔业生产方式,解析其时空发展格局对于研判和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十分必要.本研究以历年来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对近40年以来(1980-2020年,以5年为间隔;另有2021、2022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淡水池塘养殖产量、面积、单产、占渔业总产量的比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养殖产量总体呈持续增加趋势,但增长率波动式放缓,1980-2020年增长率从181.9%下降至12.0%,2020-2022年均值为2348.3万吨,平均增长率为2.9%;(2)养殖面积亦呈持续增加趋势,但增长率波动式放缓,从53.1%下降至4.8%,2020-2022年均值261.8万hm2,平均增长率为0%;(3)单产总体呈波动式增长,但增长率从82.8%逐步下降至13.7%,2020-2022年均值604.7 kg/667 m2,平均增长率为2.4%;(4)各省淡水池塘养殖产量占渔业总产量比重的均值呈先上升后逐渐持平的趋势,1995-2022年波动持平变幅在44.6%~49.0%.受水土资源和环境保护刚性约束,当前淡水池塘养殖发展亟需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生态-经济合作型渔业综合体将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池塘淡水渔业水产养殖产量面积时空格局

    拉氏鱥脊椎骨中TGF-β超家族部分基因的温度表达模式研究

    孙铭雪郑晗甘星韦奇志...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拉氏鱥(Phoxinus lagowskii)在不同饲养温度下脊椎骨中与骨发育和生长有关基因的表达差异,设置4个温度组(15、20、25、30℃),以15℃为对照,饲养28 d后,统计分析饲养前后各组体长和体质量的变化,并提取脊椎骨的总RNA.随后基于比较转录组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bmp4、bmp2b、bmp7a、smad4、smad7、gdf8和sox9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各组内饲养前后的平均体长和体重均无显著性变化;各组饲养前后的平均体长无组间差异,平均体质量在20℃和15℃组间没有显著差异,但25℃和30℃组的显著升高,且体质量的增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bmp4的相对表达量呈现出明显的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bmp2b在25℃和30℃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bmp7a的表达量随温度的升高有上升趋势,25℃和3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0℃组.smad4、smad7和sox9a的变化趋势相似,从15℃升到25℃时表达量增多,水温升高到30℃时,表达量下降.gdf8在15℃时被显著抑制,温度升高,表达量明显增多.综合本研究结果可初步推测,拉氏鱥在20~25℃时生长状况较为良好,脊椎骨中骨形态发育和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处于相对较优的模式,可能为其更好的生长发育提供基础.

    拉氏鱥(Phoxinuslagowskii)温度骨形态发育蛋白GH-IGF生长轴基因表达

    基于线粒体COX1和ND1基因顺序的黄河上游大鼻吻遗传多样性分析

    杨立强刘彦斌苟金明王吉祥...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黄河上游大鼻吻(Rhinogobio nasutus)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现状,本研究以永宁、 平罗、 磴口3个不同地理群体145尾大鼻吻为研究对象,利用线粒体DNA COX1和ND1基因序列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COX1和ND1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1466 bp、975 bp,A+T含量(57.25%,56.81%)均高于G+C(42.75%,43.19%)含量,具有明显的碱基组成偏向性;3个群体145尾样本中分别界定了11个和9个单倍型,均存在共享单倍型现象.在COX1和ND1基因序列中3个群体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核苷酸多样性(π)及平均核苷酸差异(K)分别为0.7453、0.0013、1.841和0.364、0.00048、0.472,3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呈现出磴口群体最高、平罗群体次之、永宁群体最小的特征.基于COX1和ND1的遗传变异分析(AMOVA),表明3个群体中遗传变异均主要来自群体内,且COX1基因序列中磴口群体与永宁群体之间存在显著性明显的遗传分化.基于线粒体COX1和ND1基因单倍型序列,采用邻近法(Neighbor Joining,NJ)构建系统进化树与单倍型网络结过具有一致性,表明3个群体之间无明显的谱系分化,结构比较单一,未发现形成单独分支的群体.中性检验结果显示,大鼻吻进化历程符合中性进化假设,且可能存在群体扩张.因此,为了有效地保护大鼻吻野生资源,建议将大鼻吻从整体上进行就地保护.

    大鼻吻(Rhinogobionasutus)黄河COX1ND1遗传多样性

    黑尾近红鲌消化系统的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研究

    董立学蒋明陆星吉哲慧...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特点,采用生物学测量、 苏木精-伊红染色(HE)组织学观察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31尾黑尾近红鲌[平均体重(115.71±24.12)g]消化系统各部分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黑尾近红鲌口亚上位,口裂宽/吻长、口裂高/吻长分别为1.68±0.16、1.46±0.12;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和肠组成,肠道盘曲简单,以折点为界可将肠道分为前、中、后三段;(2)黑尾近红鲌肝脏指数为0.51±0.31,肠道系数为0.93±0.23,胰腺组织在肝脏中呈弥散性分布;(3)食道与前肠、中肠、后肠褶皱数量均差异显著,粘液细胞密度差异不显著;前肠管腔直径、褶皱高度和肌层厚度均显著高于后肠;(4)肠内面突起的皱褶发达,前肠和后肠分泌孔小而密集,微绒毛短而粗;中肠分泌孔大而多,微绒毛长而密,排列整齐.以上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的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符合其肉食性兼具杂食性的特征.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nigrocauda)消化系统形态学组织学

    17β-HSD14基因在魁蚶性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

    王文静吴彪刘志鸿孙秀俊...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性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基因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14(17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14,17β-HSD14)在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性腺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从魁蚶转录组中筛选并验证了17β-HSD14基因序列,通过原位杂交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了该基因在魁蚶中的组织定位及性腺发育过程中表达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7β-HSD14基因的编码区序列长度为822 bp,编码273个氨基酸;原位杂交实验在魁蚶卵巢的成熟卵细胞、滤泡壁和精巢中的精原细胞、精子以及其他组织的细胞中都检测到了17β-HSD14基因的阳性杂交信号;qRT-PCR结果表明,17β-HSD14基因的表达随其性腺发育而产生变化,在形成期(Ⅰ期)到增殖期(Ⅱ期)的过程中呈上升趋势,成熟期(Ⅲ期)至耗尽期(Ⅴ期)呈下降趋势,且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精巢组织.综上,17β-HSD14基因与魁蚶的性腺发育密切相关,可能对其性腺发育、功能维持和成熟具有重要的作用.

    魁蚶(Scapharcabroughtonii)17β-HSD14性腺发育性类固醇激素

    不同地区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程慧涛戴远棠阮炘贺李育森...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国内广东省湛江市、广东省佛山市、广东省惠州市、广西自治区南宁市、浙江省湖州市5个地区红螯螯虾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我们鉴定了红螯螯虾8个微卫星位点.利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5个地区的红螯螯虾养殖群体进行了遗传分析,8对引物在150个样本个体中共检测出237个等位基因.所有8个微卫星的等位基因数范围为2~10,平均为6.05.Ho和He平均值分别为0.490和0.614.每组的等位基因数在6.000(广西南宁GXNN)到6.625(广东佛山GDFS)之间.所有群体中平均He在0.593(广东惠州GDHZ)到0.646(广东湛江GDZJ)之间.由此可以看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未显著降低.Fis、Fst值、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这些红螯螯虾群体大部分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群内部,并且各个群体都保持着较高水平的遗传距离,其中GDZJ和ZJHZ群体之间遗传距离最大(0.1077).推测导致这些差异的产生可能是随机遗传漂变和人工选择.

    红螯螯虾(Cheraxquadricarinatus)微卫星位点遗传分析遗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