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动物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动物学杂志
动物学杂志

宋延龄

双月刊

0250-3263

journal@ioz.ac.cn

010-64807162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动物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Zo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57年创刊,是中国动物学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的学术刊物,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几十年来,她以多视角的独特性和多方位的适应性,及时报道了动物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新动向、新成果,得到上至专家学者、下至平头百姓的热情关注。多年来,《动物学杂志》依托国家级科研单位,与遍及全国、奋战在科研一线的专家学者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形成了由科学家、大专院校教师、博士、硕士和具有实践经验的基层科研人员组成的强大稳定的作者群和读者群,在动物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栏目有:研究报告、珍稀濒危动物、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和快讯、科技动态、综述与进展等。读者对象为动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教学、技术、管理人员及广大业余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免疫荧光法显示贝居腹盾吸虫肌肉神经组织的实验研究

    张静李健科刘柳张浩...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围心腔内检获自然感染的贝居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conchicola),根据虫体内睾丸、卵巢、子宫及卵黄腺4种生殖器官的发育程度,将所获虫体分为幼虫组和成虫组,所有虫体用4%甲醛固定后,分别采用鬼笔环肽染色法和乙酰化微管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贝居腹盾吸虫成虫和幼虫的肌肉纤维和神经纤维,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鬼笔环肽荧光染色的贝居腹盾吸虫成虫较幼虫肌肉组织更为发达,口周围、盾盘附着器、子宫末段及阴茎囊肌肉纤维分布较为密集.乙酰化微管蛋白荧光染色的贝居腹盾吸虫成虫较幼虫神经网络更为复杂,在部分生殖器官如子宫末段、阴茎囊和睾丸部位存在神经纤维.双重染色结果显示,该吸虫不同器官上的肌肉纤维分布与神经纤维的分布相互吻合.该结果提示,贝居腹盾吸虫可能通过神经系统对其肌肉活动进行调控.

    贝居腹盾吸虫荧光染色肌肉纤维神经纤维

    陕西宝鸡发现喜山鼠耳蝠

    裴俊峰冯慧
    103-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1年4和8月及2014年4月在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分别采集到2只、1只和1只共4只蝙蝠个体,标本保存于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标本馆(标本编号为TB0001、TB0002、TB0017和TB0042).其主要形态特征为:体型小,头体长34.59~43.86 mm(n=4);耳较小,黑色;耳前缘近凸圆,耳后缘在基部有一浅的缺刻;耳屏细长,约为耳长的一半;后足不及胫长的一半;背部毛基黑色,毛尖为赤褐色;腹部毛基为黑色,毛尖为灰褐色;翼膜起始于后足外趾的基部.以上特征均与喜山鼠耳蝠moupinenssis亚种(Myotis muricola moupinensis)相符.结合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构建其系统发生关系,与基因库中宽吻蝠属未定种(Submyotodon sp.)序列聚为较高支持度的一支.综合形态与系统发育证据,参考目前最新的中国兽类物种分类和分布信息,将采集到的标本初步鉴定为喜山鼠耳蝠moupinensis亚种,此次发现是陕西省境内该物种的首次记录,拓展了对其在我国分布范围的认识.

    喜山鼠耳蝠翼手目分布新记录陕西省

    贵州六盘水发现东阳江麝鼩

    刘铸张智慧栾天琪韩美凤...
    115-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杨梅乡慕尼克村,利用陷阱法捕捉到3号麝鼩属(Crocidura)标本.本次采集标本的体形较小,头体长(49.0±0.8)mm,尾长[(41.8±4.2)mm]略短于头体长(尾长/头体长为85%).背毛呈浅灰褐色,腹毛颜色浅于背毛,呈灰色.尾部双色,背侧黑褐色,腹侧淡于背侧.前足背部白色,后足则为淡灰色.尾近乎裸露,尾基约1/3着生稀疏白色长毛.颅全长(15.92±0.55)mm,脑颅高(4.75±0.18)mm.上门齿1枚,有一长而大的前尖和一小而矮的后尖.上单尖齿3枚,第1单尖齿最大,第2单尖齿略大于第3单尖齿,1枚第四前臼齿(P4),3枚臼齿.上述特征与东阳江麝鼩(C.dongyangjiangensis)模式标本的描述和鉴定特征基本一致,因此将3号采集标本鉴定为东阳江麝鼩.基于Cytb基因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采集标本与麝鼩属物种中的东阳江麝鼩遗传距离最近,在0.004~0.027之间.系统发生树显示,3号标本与东阳江麝鼩构成一个单系进化分支,进一步证实本次采集的3号标本是东阳江麝鼩,为贵州省分布新记录种.

    鼩形目东阳江麝鼩贵州省分布新记录种

    江西南昌及浙江衢州发现东亚水鼠耳蝠

    邓瑾何向阳郭敏罗鹏飞...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5至9月,在江西省南昌市向塘机场七里港火车桥底、高访立交桥底、横岗铁路桥底和浙江省衢州市衢州机场西山村涵洞分别捕获到1号(雌性)、4号(2雄性、2雌性)、2号(2雄性)和1号(雌性)鼠耳蝠.上述鼠耳蝠体型较小,头体长42.89~51.41 mm,前臂长40.18~42.22mm;头骨较小,脑颅略低,顶部平缓,矢状脊不明显,吻长较短,吻宽较长,超过眶间宽,颧弓纤细且发达,宽度明显超过后头宽,明显区别于该地区已报道的鼠耳蝠物种.通过外部形态鉴定以及Cyt b、COI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关系结果,鉴定上述标本为东亚水鼠耳蝠(Myotispetax),且该种是在江西省和浙江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上述标本保存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东亚水鼠耳蝠翼手目江苏省浙江省分布新记录

    龙蜥属Diploderma研究简况与展望

    王剀高伟吴亚勇车静...
    129-131页

    全球啄木鸟濒危格局及研究现状

    司雨蕙孟德怀雷影滕威...
    132-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啄木鸟科物种作为初级洞巢者与蛀干害虫控制者,对森林高度依赖,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伞护种和环境指示物种.自20世纪以来,由于全球范围的栖息地丧失和片段化,啄木鸟科物种的森林生境急剧萎缩,威胁着该类群物种的生存和繁衍.为探究啄木鸟科动物濒危情况和研究现状,本研究利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和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在线数据库,检索并整理出1988年到2023年以下内容:(1)全球啄木鸟的物种数、濒危等级及其变化情况;(2)各大洲的啄木鸟物种数及其受威胁物种的比例;(3)啄木鸟的主要威胁因素;(4)通过Google学术搜索等方式检索并统计啄木鸟相关文章的研究内容.结果显示:(1)目前现存254种啄木鸟,33年间全球受威胁啄木鸟由7种增加至18种,受威胁物种数占当年已命名啄木鸟物种数的比例由3.4%上升至7.0%.(2)亚洲、南美洲和北美洲各分布了83种、93种和56种啄木鸟,受威胁物种占比分别为12.0%、6.4%、5.3%.非洲和欧洲分别分布了36种和11种啄木鸟,当前没有受威胁物种.(3)农业和生物资源利用以及放牧是啄木鸟的主要威胁因素.(4)共检索到研究啄木鸟的有关文章1 024篇,研究覆盖了140种啄木鸟,其中,文章数最多的物种是红顶啄木鸟(Leuconotopicus borealis)(162篇).研究主要集中在巢相关特征(129篇)、生境选择特征(122篇)、取食行为(112篇)、繁殖行为(99篇)和种群状况(66篇)等基础生态学内容.这些研究为啄木鸟生物学、生态学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但物种覆盖程度还远远不够.在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的大背景下,亟需开展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对全球啄木鸟的濒危格局与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为后续啄木鸟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保护濒危国际鸟盟IUCN红色名录研究现状啄木鸟致危因素

    鸣禽与人类发声器官及发声行为神经控制通路的比较

    张琨张宇桃王松华孟玮...
    147-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人类语言学习或形成一样,鸣禽鸣唱也是一种发声学习行为,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发声学习过程均需听觉反馈的参与,幼年期具有更强的发声学习能力,可对复杂的声学结构和音节序列进行控制等.尽管鸣禽和人类的发声器官在结构上有很大差异,但二者发声的物理机制仍表现出很强的相似性.虽然相比于其他哺乳动物,鸣禽和人类的亲缘关系很远,但通过对比发声行为产生的基础通路——脑干先天发声控制通路,以及与发声学习相关的更高神经水平的发声运动和学习通路脑区位置、相互联系、功能及基因表达谱,提示鸣禽鸣唱和人类语言的神经控制具有一定的进化相似性.这些共同特征使得鸣禽成为了研究发声学习的理想模型.本文对鸣禽与人类的发声器官及发声行为的神经控制通路进行了比较,并对鸣禽模型在人类失语症治疗研究中潜在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研究人类语言学习的神经机制及语言障碍的治疗带来理论参考和借鉴.

    鸣禽鸣唱人类语言发声器官神经控制通路进化相似性

    中国鸟类分布新记录种——印度八色鸫

    阙品甲任永红刘祯祥殷后盛...
    158-159页

    四川邛崃发现原指树蛙属

    郭淳鹏钟茂君汪晓意胡军华...
    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