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动物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动物学杂志
动物学杂志

宋延龄

双月刊

0250-3263

journal@ioz.ac.cn

010-64807162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动物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Zo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57年创刊,是中国动物学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的学术刊物,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几十年来,她以多视角的独特性和多方位的适应性,及时报道了动物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新动向、新成果,得到上至专家学者、下至平头百姓的热情关注。多年来,《动物学杂志》依托国家级科研单位,与遍及全国、奋战在科研一线的专家学者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形成了由科学家、大专院校教师、博士、硕士和具有实践经验的基层科研人员组成的强大稳定的作者群和读者群,在动物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栏目有:研究报告、珍稀濒危动物、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和快讯、科技动态、综述与进展等。读者对象为动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教学、技术、管理人员及广大业余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鸟类形态特征的同质性比较

    郑雪星Per G.P.Ericson屈延华
    321-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鸟类作为脊椎动物中的主要类群之一,其内部演化关系一直是动物学研究的重点.形态特征及分子特征在推断鸟类内部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时被广泛应用,但长久以来受制于同质性的影响,不同形态特征难以得到一致的系统发育关系.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及分析方法的快速发展,基于大量DNA序列数据所建的物种树成为领域内普遍认可的鸟类系统发育关系.在此基础之上,重新挖掘形态特征的研究价值成为可能.本研究基于Prum发表于2015年的鸟类科级水平系统发育树,比较了不同形态特征同质性水平的差异,讨论了形态特征对于提高分子特征系统发育信号及分子树支持率的作用.研究发现,不同种类形态特征的同质性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以一致性指数为标准,杂项特征(包括神经、肌腱及肠道的特征)的得分显著高于骨学特征和肌学特征(P<0.01),颅骨特征的得分显著高于非颅骨、躯干及腿部特征的得分(P<0.05);加入形态特征能够显著提高分子特征的系统发育信号(P<0.05),也提高了分子树的支持率.综上所述,不同的形态特征在同质性水平的得分上具有显著差异,在分子特征上加入形态特征既能够提高分子特征的系统发育信号,也能够提高分子树的支持率.

    形态特征同质性水平一致性指数系统发育信号支持率

    人为干扰对武汉市城市绿地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尼玛卓玛李映灿赵华斌
    337-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与文化价值.鸟类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指示类群,研究人类活动对鸟类资源的影响能够为城市生态景观的建设与维护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采用样线法对武汉市不同干扰强度的城市绿地内林鸟群落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1目34科100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9种,在物种组成上以雀形目为主(76种,占调查到总鸟种数的76%),在居留型上以留鸟为主(42种,42%),在区系上主要属于东洋界(45种,45%).繁殖季鸟类物种数高于非繁殖季,主要是由于夏候鸟和旅鸟的增加导致.在不同干扰强度中,重度干扰斑块的平均鸟类个体数最多,轻度干扰斑块的鸟类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而中度干扰斑块的鸟类个体数、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最低,且繁殖季和非繁殖季鸟类群落结构在不同人为干扰强度中的格局未发生变化.综上所述,武汉市城市绿地的鸟类多样性较为丰富,随着干扰强度增加,鸟类多样性出现非线性差异,揭示了人为干扰与自然干扰对生态影响的差异;在面积狭小、破碎化严重的斑块中,人为干扰可能有利于城市绿地鸟类多样性的维持.

    鸟类城市绿地武汉市人为干扰

    北京地区红隼的迁徙路线和活动区域

    张微田颖张亚琼李杰...
    349-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隼(Falco tinnunculus)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能同时适应农村和城市环境的小型猛禽,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4月至7月,为在北京救助的7只红隼佩戴了卫星追踪器,追踪其活动轨迹,依据追踪的动物活动位点数据,采用净平方位移-时间曲线依次对各红隼的迁徙模式进行了判别,深入分析了迁徙红隼的迁徙时间、距离和路线等,并采用核心密度法分别计算了迁徙及留居型红隼95%及50%活动区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红隼的迁徙模式为部分迁徙,追踪的7只红隼个体(N01-N07)中,4只为留鸟,1只为迁徙鸟,2只居留类型无法准确判断.N01为迁徙红隼,其度夏地和越冬地分别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河北廊坊,此红隼秋季迁徙速度明显高于春季,其春季迁徙距离551km,历时25d,平均迁徙速度为22km/d,而秋季迁徙距离412 km,历时2d,平均迁徙速度为203 km/d,河北承德滦平县是其春季迁徙的重要中途停歇地.不同红隼个体间95%及50%活动区面积均存在较大差异,迁徙红隼N01 95%、50%活动区面积在度夏区分别为93.10 km2、17.50 km2,在越冬区分别为7.03 km2、0.99 km2;留居型红隼95%、50%活动区面积均值分别为 1 165.34 km2、178.71 km2(n=4),其中最大 95%、50%活动区面积分别为 4 320.26 km2(N02)、648.22 km2(N02),最小 95%、50%活动区面积分别为 2.80 km2(N03)、0.29 km2(N03).本研究揭示了北京地区红隼的迁徙模式、迁徙路线、重要停歇地及活动区状况,为红隼的针对性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红隼卫星追踪迁徙路线活动区域

    湖北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山烙铁头

    李佳雷小勇刘芳李迪强...
    357,386页

    大菊头蝠和中菊头蝠分娩声波的特征

    郭东革徐言言王芳王莹...
    358-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物的声学信号在信息传递和维持社群稳定等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于占据夜空生态位并集群生活的蝙蝠,它们日间栖息于几乎没有光照的洞穴中.这些夜行性蝙蝠主要借助声信号介导重要生活史事件,包括生殖、觅食、通讯和空间导航等.分娩是动物生殖活动中的关键一环,决定了后代甚至母体的生死.一直以来野生动物的分娩行为,特别是分娩叫声鲜有研究.本研究以大菊头蝠(Rhinolophus luctus)和中菊头蝠(R.affinis)为研究对象,捕捉并录制其在分娩过程中的声信号,进而开展声谱分析和统计分类.研究发现,大菊头蝠和中菊头蝠在分娩过程中分别发出了6种和4种类型的交流声波.基于子集验证的判别式分析表明,大多数的音节类型都被正确划分.纳入多种声学参数的多维尺度分析显示,不同音节类型在三维图像中差异显著.此外,欧几里得距离分析发现,种间的叫声差异远大于种内的叫声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揭示夜行哺乳动物的叫声功能和发声机制提供参考.

    大菊头蝠中菊头蝠交流叫声分娩声谱特征

    小腺蛙的生物学特性和濒危等级再评估

    江航东董国泰秦民晗黄黎晗...
    369-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腺蛙(Glandirana minima)是福建特有两栖动物,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级(CR),1UCN评估为濒危级(EN),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腺蛙种群极小,但是其目前在福建 省的分布区没有被任何自然保护区覆盖,面临极大的灭绝风险.自2019年7月至2021年8月,连续2年在小腺蛙历史分布点及福州周边地区调查了小腺蛙分布及数量,初期采用目击计数法,掌握鸣声特征后则采用目击及鸣声计数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在发现小腺蛙的地点使用测量工具调查其生境及微生境;在福州一条溪流中采用样线法结合摄影设备观察记录其生活史各阶段信息.基于调查数据及《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评估标准,对小腺蛙的濒危等级进行了再评估.结果显示,目前发现的小腺蛙与模式标本形态一致.在小腺蛙的4个历史分布点中,仅模式标本产地福建福清市灵石寺仍有小腺蛙分布.新发现村级分布点22个,涉及9个县级行政区.分布点的连线面积是历史分布区的6倍.各分布点小腺蛙数量累计459只,主要分布于海拔740 m以下丘陵山地的撂荒水稻田、溪流和水塘及水坑.繁殖期5到7月,蝌蚪可当年变态或第二年变态.再评估结果显示,小腺蛙的受胁状态处于濒危级(EN)与易危级(VU)之间.水环境的人为改变是小腺蛙所面临的主要威胁.

    小腺蛙分布数量生境习性威胁

    人工取香操作对圈养马麝的行为生理效应

    黄维吴佳忆申立泉周鑫...
    379-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驯养是濒危麝类动物(Moschuss pp.)迁地保育和可持续供给药用麝香的有效方式,具相关资格的麝养殖单位对圈养麝进行人工取香是每年进行的麝类驯养和麝香生产管理活动之一.本研究对甘肃省兴隆山马麝(M.chrysogaster)繁育中心的46头参与取香的雄性马麝进行了行为取样、同期粪样采集及粪样皮质醇代谢物水平的检测,确定人工取香操作对不同年龄的圈养马麝粪样皮质醇代谢物水平及行为活动水平的效应.结果显示,成体马麝取香操作后的粪样皮质醇代谢物水平为(85.28±5.00)ng/g,显著高于操作前的(56.08±8.64)ng/g(P<0.05),而且其水平在操作后的3 d内持续升高,第4天才恢复至取香前水平;老年马麝在取香前后其粪样皮质醇代谢物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老年马麝与成体马麝的活动水平均在取香操作后下降,并于取香操作后第2天达到最低值(老年马麝59.04%±4.54%,成体马麝73.03%±7.71%),随后逐步恢复,但仅老年马麝活动水平显著低于操作前(74.09%±3.97%)(P<0.05).本研究表明,急性人工操作可导致圈养马麝产生行为生理应激反应,应激强度存在年龄差异,相比老年马麝,成体马麝对人工操作的生理应激响应更加强烈.在驯养实践中,可监测取香前后马麝的活动水平来即时评估马麝的应激强度,并通过取香后单独圈养马麝、降低取香操作强度及利用慢性应激提升马麝驯化度.

    马麝圈养人工取香行为生理应激年龄

    湖南沅江鼎城段河蚬的性别组成与精子形态特征

    王旭皮杰刘林崴唐杨欣...
    387-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湖南沅江鼎城段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研究对象,在进一步验证该群体性别组成的基础上,分析壳长组成与性别比例之间关系,探讨该群体雄性、雌性和雌雄同体之间关系;同时以单鞭毛精子为参照,分析比较双鞭毛精子的形态特征,以期为我国河蚬的性别发生及生殖适应策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沅江鼎城段河蚬(n=770)雄性、雌性和雌雄同体最小性成熟壳长分别为2.92mm、5.66mm和5.30mm.697只性成熟河蚬中雄性、雌性和雌雄同体的比例近似1∶1∶6.雌雄同体的平均壳长[(22.55±0.33)mm,n=517]显著大于雄性[(20.44±1.03)mm,n=95]和雌性[(19.79±0.99)mm,n=85](P<0.05),但雄性与雌性的平均壳长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河蚬可以产生单鞭毛和双鞭毛两种类型的精子,单鞭毛精子头长范围4.93~21.79 μm,平均值(14.27±0.82)pn(n=30),双鞭毛精子头长范围10.29~22.04 pn,平均值(15.62±0.62)μm(n=26).单、双鞭毛精子头长差异不显著(P>0.05).双鞭毛精子(n=26)长尾的平均长度[(38.07±1.44)pm]显著大于其短尾[(31.08±1.60)μm]和单鞭毛精子(n=30)尾部长度[(30.15±1.75)pm](P<0.01),但其短尾与单鞭毛精子的尾部平均长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湖南沅江鼎城段河蚬为雄性先熟,且可能存在雄性和(或)雌性向雌雄同体转换现象.河蚬具有单鞭毛型和双鞭毛型2种类型的精子,且双鞭毛精子的2个尾部不等长.同域共存河蚬的单鞭毛与双鞭毛精子在运动及受精能力方面的差异值得深入研究.

    河蚬雌雄同体精子形态雄性先熟性转换

    湖南长沙发现棕尾褐鹟

    胡珂卓于清李成曹越...
    396,407页

    中国东、南部的3个腔蚓属蚯蚓新物种

    董彦蒋际宝张金源申智锋...
    397-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报道了寡毛纲(Oligochaeta)巨蝴科(Megascolecidae)腔蝴属(Metaphire)3个新发现物种,分别是象头山腔蚓(M.xiangtoumontis Dong & Jiang sp.nov.),韩摆渡腔蝴(M.hanbaiduensis Dong& Sun sp.nov.)和长白山腔蝴(M.changbaimontis Dong & Shen sp.nov.).象头山腔蚓受精囊孔 2 对,位于7/8~8/9节间,属于M.insulana物种群.韩摆渡腔蚓受精囊孔3对,位于6/7~8/9节间,属于M.houlleti物种群.长白山腔蚓受精囊孔2对,位于6/7~7/8节间,属于M.glandularis物种群.所有新物种均附有形态学描述、图片、与相似物种的形态学比较及与GenBank上亲缘关系相近物种的遗传距离计算分析.以上结果丰富了我国腔蚓属蚯蚓的物种多样性,并首次记录了采集于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巨蚓科蚯蚓新物种.

    蚯蚓巨蚓科腔蚓属新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