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动物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动物学杂志
动物学杂志

宋延龄

双月刊

0250-3263

journal@ioz.ac.cn

010-64807162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动物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Zo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57年创刊,是中国动物学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的学术刊物,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几十年来,她以多视角的独特性和多方位的适应性,及时报道了动物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新动向、新成果,得到上至专家学者、下至平头百姓的热情关注。多年来,《动物学杂志》依托国家级科研单位,与遍及全国、奋战在科研一线的专家学者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形成了由科学家、大专院校教师、博士、硕士和具有实践经验的基层科研人员组成的强大稳定的作者群和读者群,在动物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栏目有:研究报告、珍稀濒危动物、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和快讯、科技动态、综述与进展等。读者对象为动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教学、技术、管理人员及广大业余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川旋木雀栖息地破碎化与保护空缺分析

    谢文冬宋凯朱磊方昀...
    817-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公园在保护旗舰物种的同时,常对同域分布的其他物种具有附带保护作用,有助于对研究匮乏物种的保护.四川旋木雀(Certhia tianquanensis)是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分布的中国特有鸟类,分布区域狭窄,且对原始高山针叶林具有很强的偏好性,与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分布区存在部分重叠.人为活动导致的原始栖息地丧失正在威胁着四川旋木雀的生存,该物种已于2021年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对于四川旋木雀栖息地选择的研究较为匮乏,但其栖息地可能受到了同域旗舰物种大熊猫的保护附带作用.为检验四川旋木雀的栖息地是否受到了良好保护,本研究利用物种分布模型结合功能性栖息地斑块分类模型对其栖息地斑块进行了预测和功能划分,并对其整体栖息地破碎化程度进行了量化.将四川旋木雀的栖息地划分为内部斑块、破碎斑块、过渡斑块、边缘斑块、穿孔斑块和其他斑块.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与四川旋木雀分布区之间的叠加分析表明,四川旋木雀总分布面积约为195 800 km2,其中26.9%的栖息地受到保护,受保护的栖息地类型多为内部斑块.四川旋木雀内部斑块仅约占总分布面积的18.7%,整体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大熊猫国家公园所保护的四川旋木雀栖息地达到四川旋木雀分布总面积的8.4%,而且基本为其核心分布区,这表明四川旋木雀受到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旗舰物种良好的伞护作用.然而,四川旋木雀的边缘破碎化栖息地尚缺乏保护,在未来保护措施规划中应提高其边缘栖息地的连通性.

    MaxEnt栖息地破碎化伞护作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旋木雀

    同一种群白头鹎不同鸣唱型比较分析及其回放实验

    林峤涵刘源杨晓菁张坤...
    828-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鸟类的鸣唱具有保卫领域和吸引配偶的功能.很多鸣禽的成年雄性个体可具有多种不同的鸣唱型.不同鸣唱型是否具有不同的行为意义?鸟类在不同鸣唱型的选择使用上是否存在差异?为探究上述问题,本研究于2022年春、秋两季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来城校区内的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鸣声进行记录.发现校园区域白头鹎鸣唱存在两种鸣唱型,分别命名为A和B鸣唱型.两者在峰频率(P<0.001)、鸣唱持续时间(P=0.008)、峰频率相对时间(P=0.022)、鸣唱音节数(P=0.020)、鸣唱音节类型数(P<0.001)等声学参数上存在显著差异,B鸣唱型的持续时间更长、音节数和音节类型数更多;在能量参数上,B鸣唱型的能量(P=0.042)和振幅有效值(P=0.054)均大于A鸣唱型,白头鹎产生B鸣唱型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A、B鸣唱型各自在不同季节的鸣唱参数和出现占比也会发生变化,推测占比的变化可能是由白头鹎个体在繁殖季与非繁殖季不同的鸣唱能量分配策略所导致.2023年4~6月(春季)和9及10月(秋季)对校园区域的白头鹎分别进行A、B鸣唱型的回放实验,春季和秋季的回放实验结果表明,白头鹎面对A、B两种鸣唱型时,在首次靠近声源延迟时长、首次鸣唱延迟时长、飞行次数、鸣唱次数、距离声源最近距离、停留时长等行为反应参数上均无显著差异;春、秋季的白头鹎面对同样鸣唱型回放时的各行为反应参数也没有显著差异,但受试个体在春季回放中对唱的个体数更多,且存在鸣唱型匹配现象.该实验未能证明白头鹎同一种群曲目库中的两种鸣唱型存在功能上的差异,但印证了春季白头鹎的领域性较秋季更强.本研究量化了同一种群白头鹎不同鸣唱型之间的声学特征差异以及各鸣唱型的季节差异,探讨了白头鹎对不同鸣唱型的行为反应,为理解鸟类鸣声通讯行为及鸣唱的功能提供了新的参考.

    白头鹎鸣唱型声学特征季节差异回放实验

    云南文山及保山发现东方鸻

    黄木娇段红莲张世红洪磊...
    842页

    杭州不同城市化梯度下鸟类功能多样性差异

    马梓贺宋凯李欣海谢文冬...
    843-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发展,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周围自然栖息地受到挤压,面积减小并且变得破碎化.城市化进程会对生态系统功能产生重大影响,很可能导致鸟类被迫适应城市生境并出现功能性状的同质化.我们对杭州三种不同城市化梯度的样地进行鸟类调查,其中包括15个市区样地、15个近郊样地和15个远郊样地.计算不同城市化程度下不同区域的鸟类物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并对比市区、近郊和远郊样地鸟类功能性状的差异,探究哪些功能性状会影响鸟类适应城市化生境.研究发现,远郊样地的鸟类物种丰富度水平最高,但是近郊样地拥有更高的鸟类功能丰富度.虽然市区的物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低于近郊和远郊样地,但市区的物种组成占总体比例也较高,较高程度的城市绿化支撑了一定程度的鸟类物种多样性水平.市区、近郊和远郊区域鸟类在巢址选择、集群情况和食性方面差异较大.相对于近郊和远郊区域鸟类,市区鸟类更倾向于选择在树冠筑巢,而不是地面或灌丛,并且倾向于形成更大的集群.在食性方面,市区鸟类取食花果占比相对较高,取食无脊椎动物相对占比较低.我们没有发现市区、近郊和远郊区域样地鸟类在体征上存在显著差异.

    城市化功能性状功能多样性鸟类多样性杭州

    云南普洱发现白化赤麂

    张留栓刘芳李迪强姬云瑞...
    856,878页

    甘肃盐池湾出生黑颈鹤活动区及栖息地忠诚度的年龄差异

    杨巨才温立嘉郭玉民
    857-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祁连山北麓盐池湾地区是黑颈鹤(Grus nigricollia)重要的繁殖地和度夏地.为了解该地区出生黑颈鹤的活动区及栖息地忠诚度的年龄差异,我们于2018至2020年对在该区域出生的黑颈鹤幼鸟进行环志及卫星跟踪.使用核密度分析法计算不同年龄阶段黑颈鹤在度夏期和越冬期的活动区及核心活动区,并计算不同年龄阶段黑颈鹤活动区的重叠度.通过Student's 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并用QGIS进行制图.结果表明,共有18只个体跟踪时长超过2个度夏期,在度夏期和越冬期,黑颈鹤幼鸟的活动区及核心活动区面积均显著小于亚成体(P<0.05).其中1龄亚成体的活动区及核心活动区面积最大,但1龄亚成体与2龄亚成体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不同年龄阶段黑颈鹤间的活动区重叠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度夏期,33.33%的个体在1龄亚成体阶段不再返回出生地附近活动(n=6),这表明黑颈鹤1龄亚成体的栖息地忠诚度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其中1只1龄亚成体被记录到在蒙古国度夏,这是蒙古国首次记录到黑颈鹤,并证实其来自盐池湾繁殖种群.在越冬期,不同年龄阶段黑颈鹤均表现出较高的栖息地忠诚度.本研究有助于解释盐池湾出生黑颈鹤亚成体去向,并证明了盐池湾黑颈鹤繁殖种群对于黑颈鹤种群发展的重要作用,为证明亚成体在种群扩散上的先锋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盐池湾黑颈鹤年龄亚成体活动区栖息地忠诚度

    新疆玛纳斯越冬大天鹅幼鸟家庭群与成鸟群活动区及其对湿地公园利用的比较

    严晗王克春马雪君杨维康...
    86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公园等现有自然保护体系能否有效保护越冬水鸟一直是鸟类保护生物学重点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于2021年1至3月在新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采用卫星跟踪法研究了大天鹅(Cygnus cygnus)的活动区及其与湿地公园的关系.通过对5只来自成鸟群和4只来自有幼鸟的家庭群(幼鸟家庭群)的大天鹅共3 657个位点的分析,运用自相关的核密度估计法(autocorrelated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AKDE)计算大天鹅的活动区与核心活动区,并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对比了成鸟群和幼鸟家庭群大天鹅活动区和核心活动区面积,以及它们对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利用程度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幼鸟家庭群和成鸟群大天鹅的活动区和核心活动区面积以及与湿地公园重叠的比例、日平均移动距离均没有显著差异;(2)相较于幼鸟家庭群,成鸟群在湿地公园外的位点距湿地公园更远、在湿地公园外停留时间更长,表明成鸟群和幼鸟家庭群在湿地公园的利用上有差异.尽管越冬大天鹅成鸟群与幼鸟家庭群的活动区大小没有差异,但它们对湿地公园的利用方式存在差异,越冬大天鹅幼鸟家庭群更倾向在湿地公园内活动,而成鸟群更多在湿地公园外活动.幼鸟家庭群偏好在国家湿地公园内活动的原因可能是那里人为活动干扰少,食物资源更丰富,安全性更高.基于以上结果,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以实现对大天鹅越冬地的有效保护管理.

    大天鹅活动区保护成效卫星跟踪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

    联合追踪技术监测中华穿山甲效果初探

    郭瑞萍高海洋吴庆明窦红亮...
    879-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活动隐秘且穴居,对其进行野外观察和追踪困难极大.目前尚无中华穿山甲aurita亚种的个体持续监测记录,迫切需要总结有效的追踪方法,填补该物种活动区和野外活动规律等方面的信息空白.2022年6月18日至2023年1月28日,联合使用GPS卫星定位、甚高频无线电遥测和红外相机监测3种技术,在广东省河源市成功连续224 d追踪了1只雌性中华穿山甲.结果表明,(1)该个体活动区面积23.989 hm2,核心活动区面积10.953 hm2;(2)该个体在哺乳期利用7个居住洞,每个洞穴利用2~18 d;(3)活动高峰时间为18:00时至次日1:00时,洞外活动时间占比4.46%;(4)虽然联合追踪方法针对中华穿山甲追踪具有一定优势,但仍存在设备续航时间短,人力搜寻困难等问题.该追踪方法可作为未来在山地环境中对中华穿山甲个体开展持续监测的有效方案.本研究结果也丰富了中华穿山甲的生态学基础数据,为中华穿山甲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一手资料.

    活动区活动模式GPS定位无线遥测中华穿山甲

    海南尖峰岭椰子狸的活动规律

    杨海婷颜文博曾治高莫世琴...
    887-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椰子狸(Paradoxurus hermaphroditus)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EN)级,当前有关该物种的生态研究资料非常有限.从2020年11月到2022年10月在海南尖峰岭采用红外相机陷阱法监测并分析了椰子狸的活动规律.研究期间共获得椰子狸的独立有效照片637次,旱季和雨季分别为376次和261次.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尖峰岭椰子狸主要营独栖生活(98.90%),偶见成对或带崽以小群形式活动.椰子狸的活动受海拔及人类干扰的显著影响,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而与人类干扰强度呈负相关.椰子狸活动的海拔高度在旱、雨季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人类干扰强度对椰子狸活动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在低干扰区,椰子狸旱季的活动强度显著大于雨季;而在高干扰区,旱、雨季差异不明显.旱季高干扰区域椰子狸的活动强度小于低干扰区域,而雨季椰子狸活动强度不存在区域差异.椰子狸每日主要集中在19:00时至次日6:00时之间活动,晨昏各有一个活动高峰,呈现典型的夜行性,偶见(1.73%)昼间活动.本研究初步掌握了海南尖峰岭椰子狸的活动规律,为该物种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基础的科学资料.

    椰子狸活动特征活动节律红外相机人类干扰

    基于卫星跟踪的长江下游丘陵地区野放獐的活动规律研究及失联案例分析

    刘慧宇李梅荣陈蓉陈月龙...
    897-9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獐(Hydropotes inermis)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将人工饲养的獐野外放归有助于恢复野外种群数量.本研究在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宝华山地区,分别于2022年10月和11月共放归14只獐,其中6只佩戴卫星跟踪器,2023年5月放归2只佩戴卫星跟踪器个体,共野化放归了16只人工饲养獐.对野放后獐的活动规律、海拔以及活动范围进行了跟踪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截止2023年11月末,跟踪的8只个体有7只停止返回信号,1只仍有正常活动,实地搜索停止返回信号的跟踪器,发现2只个体的尸体和另一个体的跟踪器,4只失联原因不明.野放獐整体活动高峰期出现在3:00~6:00时段和15:00~18:00时段,在9:00~12:00时段的活动量最低;野放獐活动的海拔范围在100~150 m,并不到海拔较高的区域活动;不同季节野放獐活动范围面积大小不同,春季(0.693±0.220)km2、夏季(0.557±0.170)km2、秋季(0.473±0.036)km2、冬季(0.639±0.118)km2;野放獐繁殖期活动范围面积为(0.676±0.193)km2,非繁殖期活动范围面积为(0.562±0.073)km2,繁殖期与非繁殖期之间的活动范围面积不存在显著差异.从野放效果来看,虽然在野放工作前开展了必要的准备工作,如检查动物的身体状况以判断是否达到野放标准,并进行了一定时期的野化训练以帮助其适应野外生活,但是野放成功率依然较低.因此,獐的野放不仅需要选择适宜的野放季节和地点,还要充分评估野放地点的隐蔽条件和人为干扰程度等影响因子,并要加强管理与保护力度,减少人为干扰,以提高其成活率.

    野化放归卫星跟踪活动规律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