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动物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动物学杂志
动物学杂志

宋延龄

双月刊

0250-3263

journal@ioz.ac.cn

010-64807162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动物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Zo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57年创刊,是中国动物学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的学术刊物,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几十年来,她以多视角的独特性和多方位的适应性,及时报道了动物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新动向、新成果,得到上至专家学者、下至平头百姓的热情关注。多年来,《动物学杂志》依托国家级科研单位,与遍及全国、奋战在科研一线的专家学者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形成了由科学家、大专院校教师、博士、硕士和具有实践经验的基层科研人员组成的强大稳定的作者群和读者群,在动物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栏目有:研究报告、珍稀濒危动物、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和快讯、科技动态、综述与进展等。读者对象为动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教学、技术、管理人员及广大业余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安徽合肥发现褐头鸫和灰冠鹟莺

    林生富孙浩轩朱震昕
    907,954页

    高寒草甸同域分布的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营养生态位及其种间关系

    周睿宋梅玲王玉琴王宏生...
    908-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同域分布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的营养生态位竞争关系,对于正确认识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位置,以及科学界定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优势鼠种——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为研究对象,利用稳定同位素(13C和15N)技术研究二者的营养生态位及种间关系.结果表明:(1)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肝、肌肉、指甲、毛发和骨骼5种组织中稳定氮同位素(δ15N)和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在其肝中富集的时间最短,在指甲和骨骼中富集的时间最长,且高原鼠兔上述各组织的δ15N值均显著低于高原鼢鼠,而δ13C值均显著高于高原鼢鼠;(2)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5种组织中,不同组织的营养层次(NR)、摄食来源的多样性水平(CR)、δ13C/δ15N围成的凸多边形总面积(TA)和标准椭圆面积(SEA)由小到大顺序均为:肝、肌肉、指甲、毛发、骨骼,且高原鼠兔5种组织的上述4种指标均显著低于高原鼢鼠;(3)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在肝、肌肉和指甲组织中不存在营养生态位重叠现象,而二者在毛发和骨骼组织中营养生态位重叠度分别为0.92‰2和1.17‰2,且均在雄性种群间发生重叠.综上所述,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营养生态位仅在长时间尺度上存在重叠,而在短时间尺度上存在明显分化现象.

    高寒草甸高原鼢鼠高原鼠兔营养生态位稳定同位素贝叶斯椭圆

    云南省四种家鼠下颌骨形态差异——基于传统测量与几何形态分析

    周宏伟谢梦茹邵宗体尹鹏吾...
    919-930,中插1-中插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黄胸鼠(Rattus tanezumi)、大足鼠(R.nitidus)、褐家鼠(R.norvegicus)及黑缘齿鼠(R.andamanensis)的下颌骨种间形态差异,为上述物种提供新的鉴定依据,提高形态分类的准确性,本研究对4种共40号标本的下颌骨进行了传统线性测量分析和几何形态测量分析.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传统形态测量值的种间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典型变量分析和系统发育信号检验分析了4种家鼠下颌骨的几何形态差异.通过Bayes判别分析和函数判别法分别检验了不同方法对物种鉴定的准确性.传统形态测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4种家鼠下颌骨长、下臼齿列长、下颌高和下颌齿隙传统测量值存在显著差异,且黄胸鼠与黑缘齿鼠差异最大,大足鼠与褐家鼠差异最小;几何形态测量分析表明,黄胸鼠与黑缘齿鼠下颌骨形态较为相近,黄胸鼠与大足鼠下颌骨形态差异最大,4种家鼠下颌骨形态差异主要集中在冠状突、角突和踝状突;传统测量值的Bayes交叉验证判别分析对4个物种标本的正确分类为72.5%,几何形态判别函数分析结果表明,除褐家鼠-黑缘齿鼠(60%)外,另几个物种的两两交叉验证结果都达到70%及以上,表明两种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下颌骨形态可以作为4种家鼠的鉴别依据,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可以提高4种家鼠的分类准确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运用该方法在更多类群中展开验证,获得更全面的形态差异信息,进而为基层疾控单位工作人员开展鼠源性疾病控制和预防工作时的物种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小型兽类几何形态测量物种分类典型变量分析系统发育信号

    圈养林麝粪样类固醇激素提取方法比较及优化

    李梦奇吴怡宁陈晓毅王一晨...
    931-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野生动物粪便作为非损伤性样本具有易于采集、保存及运输的优点,被广泛用于生理代谢产物提取并探查野生动物的生理状态,而粪样类固醇激素是最常用的指标.迄今不同研究者对粪样类固醇激素的提取方法并不统一,而对于各提取步骤的系统比较并进而优化提取方法的研究较少,可能导致测定结果的不确定性.本研究以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粪便为实验样本,设置粪便取样量、磨碎方式、单次和复提、烘干和免烘干四个步骤的比较,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方法检测粪样孕酮值和皮质醇值.结果表明,0.1 g、0.3 g和0.5 g三组取样量的孕酮值和皮质醇值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0.1 g组的激素测定值稳定性差;粪便粉碎机磨碎样本和研磨杵研磨样本的孕酮值存在显著差异,但两者皮质醇值无显著差异;溶剂提取的单次样本和复提样本的孕酮值和皮质醇值均存在显著差异;提取液烘干样本与免烘干样本的孕酮和皮质醇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圈养林麝粪样类固醇激素提取方法优化为,采用粉碎机磨碎的粪样且取样量超过0.1g干粪,提取时进行复提,在验证待测液中的乙醇浓度不会影响激素测定的前提条件下对上清液免烘干,可达到准确、快捷及简便的效果.

    林麝粪便类固醇激素提取方法优化

    我国福建东部迁地保育林麝种群的体况特征、麝香分泌及其相互关系

    易思民路晓平郑沁彤林明生...
    939-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最主要的驯养麝种,主要饲养于陕西、山西和四川等地.本项研究深入探讨了福建柘荣地区的南迁林麝养殖种群,专注于其泌香行为和生理机制,旨在补充现有文献中关于林麝驯养适应性和泌香效率的不足.本研究于2023年9月1日至10月28日期间,量化测评了福建柘荣麝场驯养林麝的体况,结合麝香采样及麝香酮检测,分析了雄麝体况特征及与麝香分泌和麝香酮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柘荣麝场的驯养林麝雄麝泌香量与其上犬齿长度(r=0.333,P<0.05)和上犬齿基径(r=0.421,P<0.01)显著相关,泌香量(Y,g)和上犬齿长度(X1,cm)、上犬齿基径(X2,mm)的关系可由方程Y=2.212+0.595 Xi+1.612X2较好拟合;雄麝所泌麝香的麝香酮含量与上犬齿长度显著相关(r=-0.296,P<0.05),但和上犬齿基径相关未达显著(r=-0.238,P>0.05);雄麝的身体廓形与其麝香分泌量极显著相关(r=0.411,P<0.01).基于本研究结果,在麝类迁地驯养和麝香生产中,可根据雄麝的上犬齿特征(长度和基径)及身体廓形预测其麝香分泌量和麝香酮含量.

    福建林麝圈养体况麝香分泌

    不同海拔牦牛快肌、慢肌相关调控基因表达的比较

    权君莲周娟张勤文
    946-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阐明不同海拔牦牛(Bos mutus)骨骼肌快肌和慢肌调控基因的表达特点及其低氧适应机制,选取青海省化隆县(海拔1 900 m,以下简称低海拔组)、海晏县(海拔3 200 m,以下简称中海拔组)及班玛县(海拔4 200 m,以下简称高海拔组)高原型牦牛作为研究对象,以低海拔牦牛和低海拔黄牛(B.taurus)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分别检测不同海拔牦牛骨骼肌快肌和慢肌调控基因mRNA表达及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调控快肌表达的因子MyoG mRNA和MYOG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增加;调控慢肌表达的因子MyoD mRNA表现为先降低再升高,而MYOD蛋白表达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PGC-1 mRNA和PGC-1蛋白表达量均逐渐升高(P<0.05).以上结果说明,不同海拔牦牛骨骼肌快肌和慢肌调控基因MyoG、MyoD及PGC-1的mRNA表达量可能与低氧环境有一定联系.为适应高原低氧环境,高原型牦牛骨骼肌肌纤维类型及调控基因的表达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本研究为深入研究青海省不同海拔地区牦牛的低氧适应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高原牦牛骨骼肌肌纤维类型低氧适应机制

    贵州黔西南发现金环蛇

    陆静祝非孙恪张鹤...
    955-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7月,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蔗香镇(106°09′15″E,24°59′36″N,海拔485 m)采集到蛇亚目(Serpentes)眼镜蛇科(Elapidae)环蛇属(Bungarus)物种1个体.经形态特征比较,与金环蛇(B.fasciatus)鉴别特征一致;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片段构建的环蛇属部分物种系统进化发育树显示,本次采集标本与广东和云南的金环蛇标本聚为一支(0.99/96,贝叶斯法/最大似然法),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2%~0.9%.结合形态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比较,确定该标本为金环蛇,系贵州省蛇类分布新记录种.

    金环蛇环蛇属分布新记录贵州省

    广西百色发现印支棱皮树蛙

    徐宇浩吴家祥龚宴安侯勉...
    961-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10月,在广西百色市右江区采集到无尾目(Anura)树蛙科(Rhacophoridae)棱皮树蛙属(Theloderma)物种成体雄性和亚成体标本各1号,经形态特征比较,所采集标本与印支棱皮树蛙(T.gordoni)基本一致.基于16S rRNA基因563 bp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本次采集的2号标本(共享单倍型)与印支棱皮树蛙聚为一支,遗传距离为0.7%~4.0%,小于与属内其他物种间遗传距离(9.3%~15.3%).综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比较,确定此次采集到的2号标本为印支棱皮树蛙,为广西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百色广西棱皮树蛙属新记录种

    浙江乌岩岭发现库氏鼹

    雷祖培高洪娣刘西周佳俊...
    969-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6月,调查人员在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1例鼹标本,经标本外形和头骨的形态比较以及通过Cyt b基因建立系统发育树分析,确认其为东方鼹属(Euroscaptor)的库氏鼹(E.kuznetsovi).所获标本与该物种模式产地越南的地理种群存在一定地理分化,提示可能存在亚种或隐存种.本次库氏鼹的发现为浙江省兽类分布新记录,补充了该物种地理分布的生物学数据,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记录库氏鼹

    河南发现大别山脊蛇

    刘清熔侯银梦陈卓陈晓虹...
    974-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7月5日,在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捡拾到1号死亡的蛇类标本.综合形态测量、鳞被比对、线粒体COI基因分子系统关系和生态资料,鉴定为大别山脊蛇(Achalinus dabieshanensis),系河南省蛇类分布新记录种.该新标本颞鳞1/(1+1)+2+2,与模式标本的颞鳞2+2+3存在形态差异,且二者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大别山脊蛇在河南的发现扩展了对其地理分布的认知,丰富了河南大别山区蛇类多样性,也为该物种的谱系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大别山脊蛇新记录形态学系统发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