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动物营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卢德勋

月刊

1006-267X

yyxb@cau.edu.cn

010-62817823,6273453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西区动科动医大楼153室

动物营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Nutr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动物营养学报》办刊宗旨为报道反映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与进展、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以及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领域未公开发表或未出版过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和简报,促进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为提高我国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品种乳鸽肠道消化酶活性及回肠闭合小环蛋白-1、闭锁蛋白基因表达的差异研究

    马晓汶田勇李国勤徐倩倩...
    1334-1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品种乳鸽肠道消化酶活性及回肠闭合小环蛋白-1(ZO-1)、闭锁蛋白(Occludin)基因表达的差异.试验选取1日龄深王鸽、卡奴鸽和敖峰鸽各120羽,3个品种即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乳鸽.试验期21d.检测1、7、14、21日龄3个品种乳鸽的体重,十二指肠和空肠脂肪酶、蔗糖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麦芽糖酶活性以及回肠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的基因表达量.结果 表明:1)不同品种间乳鸽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2)1日龄卡奴鸽的十二指肠糜蛋白酶、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深王鸽(P<0.05),7日龄深王鸽、敖峰鸽的十二指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卡奴鸽(P<0.05),14日龄敖峰鸽的十二指肠蔗糖酶活性以及深王鸽的十二指肠蔗糖酶、麦芽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卡奴鸽(P<0.05).3)1日龄卡奴鸽的空肠糜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深王鸽(P<0.05),空肠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敖峰鸽(P<0.05),空肠麦芽糖酶、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深王鸽和敖峰鸽(P<0.05);14日龄深王鸽的空肠胰蛋白酶、蔗糖酶、麦芽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卡奴鸽(P<0.05);21日龄深王鸽的空肠糜蛋白酶、蔗糖酶、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卡奴鸽(P<0.05).4)不同品种间乳鸽的回肠ZO-1、Occludin的基因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5)不同品种乳鸽的体重随日龄增加呈线性升高(P<0.05),十二指肠和空肠蔗糖酶、麦芽糖酶、脂肪酶活性随日龄增加呈线性增加(P<0.05),回肠ZO-1、Occlidin的基因表达量随日龄增加呈线性增加(P<0.05).综上所述,深王鸽、敖峰鸽和卡奴鸽的体重均随日龄的增加线性增加,但相同日龄不同品种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品种的乳鸽在不同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消化特性.不同品种乳鸽回肠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的基因表达量随日龄增加呈线性增加,但相同日龄不同品种间无显著差异.

    品种日龄乳鸽体重消化酶紧密连接蛋白

    桑天牛肠道微生物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及在乳酸杆菌中的表达

    谢骜李畅杨雨鑫王小龙陈玉林...
    1344-1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构建含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重组乳酸杆菌,研究其对秸秆植物性饲料的降解效果,为后期构建高效分解纤维素的工程菌奠定基础.从桑天牛(Apriona germari)体内分离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克隆其内切葡聚糖酶基因,通过酶切连接的方式将目的基因片段与启动子P32、信号肽SPlp0373、乳酸杆菌载体pLEM-415共同构建了内切葡聚糖酶分泌表达重组质粒pLEM-P32SPNqm,并对重组乳酸菌酶学性质和其在秸秆饲料中的降解能力进行测定.结果 表明:从枯草芽孢杆菌中克隆出的目的基因大小为1 490 bp,构建的重组乳酸杆菌其表达产物的蛋白大小约54 ku.进一步测定发现,重组乳酸杆菌产酶最适温度和时间分别为37℃、24 h,在最佳条件下其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活性为2.06 U/mL.酶促反应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60℃、6.0.在50~70℃、弱酸性条件下该酶的稳定性较好.金属离子Na+、K+、Mn2+对酶促反应有促进作用,而Mg2+、Cu2+对酶活性抑制作用较大.重组乳酸杆菌发酵粗饲料,对玉米秸秆、苜蓿秸秆、小麦秸秆均发挥了一定的降解作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相对降解率分别为10.42%、21.12%,4.99%、7.85%,4.57%、9.53%.综上,本试验构建的重组乳酸杆菌对常见的秸秆植物性饲料均有一定的降解能力.

    枯草芽孢杆菌内切葡聚糖酶罗伊乳酸杆菌基因工程发酵饲料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评估高粱中粗蛋白质、水分含量的研究

    王勇生李洁王博张宇婷...
    1353-1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评估高粱中粗蛋白质、水分含量的可行性.以收集的110份高粱样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GB/T 6432-1994、GB/T 6435-2014中方法分别对粗蛋白质、水分含量进行测定,利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采集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光谱扫描范围4 000~ 12 800 cm-1,分辨率16 cm-1,样品重复装样扫描4次,每次扫描64次获得平均光谱,取4次扫描光谱作为样本的原始光谱.分别选取矢量归一化、最小-最大归一化、一阶导数、二阶导数、多元散射校正、一阶导数+减去一条直线、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一阶导数+多元散射校正探索适用于高粱中粗蛋白质、水分含量的光谱预处理方法.利用定标集样品光谱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方法结合全交互验证手段来防止过拟合现象,建立定标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定标决定系数、定标均分根误差、定标相对分析误差、交互验证决定系数、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交互验证相对分析误差确定最优模型.结果 显示:粗蛋白质含量扫描光谱采用一阶导数+多元散射校正光谱预处理,光谱范围为9 401.9~5 443.6 cm-1与4 603.0~4 243.9 cm-1.水分含量扫描光谱采用一阶导数+减去一条直线,光谱范围为7 500.3~6 096.5 cm-1与5 451.8~4 243.9 cm~1.高粱中粗蛋白质、水分含量的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定标相对分析误差分别为8.41、12.20;交互验证相对分析误差分别为4.97、7.97;外部验证相对分析误差分别为3.32、5.36.由结果可知,本研究建立的高粱中粗蛋白质和水分含量的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的相对分析误差均大于评估值,具有精确地评估高粱中粗蛋白质和水分含量的应用效果.

    近红外光谱高粱粗蛋白质水分品质测定

    基于体外仿生消化法筛选适用于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饲粮的非淀粉多糖复合酶

    刘胜利刘示杰王述柏刘文龙...
    1362-1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响应面法优化筛选6种非淀粉多糖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β-甘露聚糖酶、α-半乳糖苷酶、果胶酶)添加于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饲粮中最优组合酶谱.采用第3代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SDS-Ⅲ)进行模拟胃肠液体外消化试验,首先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在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5个水平的6种非淀粉多糖酶,每个水平设5个重复,以还原糖释放量(RS)和干物质消化率提高值(IDMD)为评价指标,确定单酶的最佳添加量;据此结果,进一步利用软件Design-Expert 8.06 Box-Behnken响应面法设计6因子3水平Ls4(36)试验,对6种单酶进行复配组合,以RS和IDMD为响应值,确定6种单酶的最佳组合酶谱.结果 表明:在1~3周龄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饲粮中优选出的6种非淀粉多糖酶酶谱为木聚糖酶11.40 U/g、β-葡聚糖酶3.76 U/g、纤维素酶8.52 U/g、β-甘露聚糖酶8.19 U/g、α-半乳糖苷酶6.24 U/g、果胶酶1.60 U/g,该酶谱催化反应的RS和IDMD分别为9.71 mg/g和2.86%;在此条件下进行3次重复试验,得到RS和IDMD分别为9.59 mg/g和2.81%,与理论最优值的误差分别为1.24%和1.75%,表明所得酶谱能反映出对RS和IDMD的较好结果.在4~6周龄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饲粮中优选出的6种非淀粉多糖酶酶谱为木聚糖酶11.90 U/g、β-葡聚糖酶5.26 U/g、纤维素酶8.32 U/g、p-甘露聚糖酶7.96 U/g、α-半乳糖苷酶6.29 U/g、果胶酶6.17 U/g,该酶谱催化反应的RS和IDMD分别为10.45 mg/g和2.95%;在此条件下进行3次重复试验,得到RS和IDMD分别为10.34 mg/g和2.92%,与理论最优值的误差分别为1.05%和1.02%,表明所得酶谱能反映出对RS和IDMD的较好结果.综上所述,1~3周龄肉鸡饲粮6种非淀粉多糖酶最佳酶谱是木聚糖酶11.40 U/g、β-葡聚糖酶3.76 U/g、纤维素酶8.52 U/g、β-甘露聚糖酶8.19 U/g、α-半乳糖苷酶6.24 U/g、果胶酶1.60 U/g;4~6周龄肉鸡饲粮6种非淀粉多糖酶最佳酶谱是木聚糖酶11.90 U/g、β-葡聚糖酶5.26 U/g、纤维素酶8.32 U/g、β-甘露聚糖酶7.96 U/g、α-半乳糖苷酶6.29 U/g、果胶酶6.17 U/g.

    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饲粮非淀粉多糖酶还原糖干物质消化率酶谱

    鸭油甘油二酯和维生素D3对结肠炎大鼠结肠菌群、脾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mRNA表达量及结肠组织发育的影响

    刘亚楠王宝维葛文华张名爱...
    1382-1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的鸭油甘油二酯和维生素D3对结肠炎大鼠结肠菌群、脾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mRNA表达量及结肠组织发育的影响.选择10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每组4个重复,模型组每组16个重复,每个重复均5只大鼠;对照组大鼠自由饮用蒸馏水,模型组大鼠自由饮用5%葡聚糖硫酸钠水溶液,进行连续7d的造模试验.造模成功后,选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I组),另选择建模成功的大鼠70只,随机分成7个组,分别为模型组(Ⅱ组)和试验组(Ⅲ~Ⅷ组);每组均2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采用2×3两因素交叉析因试验设计,鸭油甘油二酯添加水平分别为2.5、5.0、10.0 mL/kg,维生素D3添加水平分别为12.5、25.0 μg/kg.试验期为3周.结果 表明:1)鸭油甘油二酯与维生素D3交互作用对Ace指数、Chao1指数影响显著(P<0.05),与模型组相比,试验组操作分类单元(OTUs)数量、Ace指数、Chao1指数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5.0 mL/kg鸭油甘油二酯和12.5 μg/kg维生素D3组的OTUs数量、Ace指数、Chao1指数最高,微生物的物种丰度高于其他5个试验组.2)主成分分析图显示,5 mL/kg鸭油甘油二酯和12.5 μg/kg维生素D3组与对照组距离最近,微生物相似性最高.3)与模型组相比,试验组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志贺氏菌属(Shigella)、普拉氏菌属(Prevotella)和支原体菌属(Allobaculum)比例显著降低(P<0.0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属(Bacteroides)比例显著增加(P<0.05),梭状芽孢杆菌纲(Clostridia)比例无显著变化(P>0.05).4)鸭油甘油二酯和维生素D3交互作用对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影响显著(P<0.05);与模型组相比,试验组的结肠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增加(P<0.05),隐窝深度显著变浅(P<0.05).5)鸭油甘油二酯和维生素D3交互作用对脾脏PPARγ mRNA表达量影响显著(P<0.05);与模型组相比,试验组(除10.0 mL/kg鸭油甘油二酯和25.0 μg/kg维生素D3组)脾脏PPARγ 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其中5.0 mL/kg鸭油甘油二酯和12.5 μg/kg维生素D3组脾脏PPARγ mRNA表达量最高.6)脾脏PPARγ mRNA表达量与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隐窝深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由此可见,不同水平的鸭油甘油二酯和维生素D3能够改善结肠炎大鼠的结肠区系微生物结构,增加有益微生物比例,促进结肠肠道发育,上调脾脏PPARγ mRNA表达量,并且对肠道发育具有调控作用,以5.0 mL/kg鸭油甘油二酯和12.5 μg/kg维生素D3组合为最优.

    鸭油甘油二酯维生素D3结肠炎大鼠结肠菌群肠道发育PPARγ

    不同物候期牧草对藏系绵羊血清生化指标、瘤胃内环境参数及瘤胃微生物功能菌群的影响

    刘宏金徐世晓韩学平马力...
    1396-1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物候期牧草对藏系绵羊血清生化指标、瘤胃内环境参数及瘤胃微生物功能菌群的影响.分别于高寒草甸返青期、青草期和枯草期采集牧草样品,测定常规营养成分含量.选取体重为(34.08±2.94) kg的10只4岁全年放牧的藏系母绵羊,用耳标进行标记,分别于返青期、青草期和枯草期清晨放牧前空腹进行颈静脉采血及瘤胃液采集,用于分析血清生化指标、瘤胃内环境参数及瘤胃微生物功能菌群.结果 表明:1)青草期牧草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返青期和枯草期(P<0.05),而枯草期牧草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时期(P<0.05),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高于返青期(P<0.05).2)血清中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生长激素含量随物候期推移无显著变化(P>0.05).枯草期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返青期和青草期(P<0.05).3)藏系绵羊瘤胃液氨态氮、乙酸、异丁酸、戊酸含量及丙酸比例均在青草期最高,乙酸比例在枯草期最高,乙酸/丙酸在枯草期显著高于返青期和青草期(P<0.05).4)宏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放牧藏系绵羊瘤胃微生物相对丰度最高的是细菌,约占总微生物含量的70%,其次是真菌(20%),剩余是未注释到的微生物(10%).其中,瘤胃液中主要纤维素分解菌为栖瘤胃普雷沃氏菌、白色瘤胃球菌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其相对丰度均在枯草期显著高于返青期和青草期(P<0.05),淀粉分解菌、反刍兽新月单胞杆菌的相对丰度在青草期显著高于其他物候期(P<0.05).由此得出,不同物候期牧草营养成分含量变化引起藏系绵羊血清生化指标、瘤胃内环境参数、瘤胃微生物功能菌群的变化;冷季(返青期和枯草期)因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及瘤胃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低,导致藏系绵羊潜在的抵御疾病能力弱,可利用能量源少,因此在返青期和枯草期应对放牧藏系绵羊进行合理补饲提高藏系绵羊生长性能.

    物候期藏系母绵羊牧草营养成分血清生化指标瘤胃内环境参数瘤胃功能菌群

    沙棘黄酮对绵羊体外产气量、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白齐昌郝小燕项斌伟张文佳...
    1405-1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产气法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沙棘黄酮对绵羊体外产气量、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分为6组,以精粗比为60∶40的育肥羊全混合日粮为发酵底物,各组分别添加0(对照)、0.1%、0.2%、0.3%、0.4%和0.5%的沙棘黄酮.体外发酵24 h后,测定产气量、瘤胃发酵参数和瘤胃微生物数量.结果 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3%、0.4%和0.5%沙棘黄酮显著提高了各时间点产气量(P<0.05),且在沙棘黄酮添加水平为0.5%时产气量均达到最大值.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3%和0.4%沙棘黄酮显著提高了干物质降解率、有机物降解率和代谢能(P<0.05),且均在沙棘黄酮添加水平为0.3%时达到大值;但0.5%组有机物降解率和代谢能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3)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沙棘黄酮对发酵液pH和氨态氮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0.4%组和0.5%组的发酵液微生物蛋白质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0.3%组发酵液甲烷产量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0.1%组、0.2%组和0.5%组(P<0.05).4)0.3%组发酵液乙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0.1%组(P<0.05),0.3%组发酵液丙酸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0.3%组发酵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0.1%组(P<0.05).5)0.4%组和0.5%组的发酵液中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原虫、产甲烷菌和总菌数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沙棘黄酮可以改善绵羊体外发酵,抑制甲烷产生.本试验条件下,沙棘黄酮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3%.

    沙棘黄酮体外发酵甲烷微生物

    体外法评价青海省泽库县高寒草甸草场不同物候期牧草的营养价值

    张群英李捷郝力壮刘书杰...
    1415-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青海省泽库县高寒草甸草场不同物候期[1~4月份(枯草期)和5~6月份(返青期)]牧草营养价值的动态变化,以期为当地放牧家畜的精准补饲提供基础数据.选取青海省泽库县典型的高寒草甸草场,从2018年枯草期的1月份至返青期的6月份,每月中旬跟踪放牧牦牛模拟采集可食性牧草,并采用常规营养成分分析方法测定牧草的常规营养成分含量,体外发酵法测定牧草体外发酵不同时间点的产气量(GP)和体外干物质消失率(IVDMD)以及体外发酵48 h时发酵液pH、氨态氮(NH3-N)浓度、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结果 表明:牧草中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含量及48 h IVDMD均在5、6月份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1),且上述指标在1月份均处于最低值.72 h GP以及发酵液pH与NH3-N浓度、VFA含量均随着牧草营养品质的变化而变化,72 h GP与发酵液NH3-N浓度在5、6月份均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5),在1~3月份则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其他月份(P<0.05或P<0.01).在发酵液总VFA含量上,5、6月份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二者均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1),同时1月份极显著低于其他月份(P<0.01).综上所述,青海省泽库县高寒草甸草场的牧草在返青期营养品质优良,在枯草期营养品质偏低,不能满足牦牛的营养需要,故建议牧民进行精准补饲,合理利用草场资源,促进当地畜牧业的发展.

    体外发酵牧草营养价值体外干物质消失率

    不同添加剂对豆浆型和豆渣型发酵饲料发酵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李金库王雪洋赵峻祥刘晨...
    1424-1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添加剂对豆浆型和豆渣型发酵饲料发酵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添加剂包括布氏乳杆菌(LB)、植物乳杆菌(LP)、复合化学添加剂1和2.每组称取900 9混合发酵饲料,由玉米胚芽粕、豆渣或豆浆、大豆糖蜜、喷浆玉米皮、稻壳按12∶45∶1∶25∶17比例配制而成.试验共6组,分别为对照组(无任何添加剂)、复合化学添加剂1组(添加4 L/t复合化学添加剂1)、复合化学添加剂2组(添加2 L/t复合化学添加剂2)、LB+LP(水)组(添加2.0 mL/kg LP和LB冻干粉末与水混合菌液,LB添加量为106 CFU/g,LP添加量为106 CFU/g)、LB+LP(MRS)组[添加2.0 mL/kg LP和LB冻干粉末与乳酸细菌培养基(MRS)混合菌液,LB添加量为106 CFU/g,LP添加量为106 CFU/g]、LB+LP组(添加2.0 mL/kg LB和LP用MRS复活后的菌液,LB添加量为106 CFU/g,LP添加量为106 CFU/g).每组3个重复,2种发酵饲料发酵周期均为10 d,室温储存.结果 表明:1)豆渣型发酵饲料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复合化学添加剂1和2组的干物质含量及乳酸菌数量显著升高(P<0.05),复合化学添加剂2和LB+LP组的乳酸、丙酸、异丁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试验组的乳酸菌数量显著提高(P<0.05);复合化学添加剂1组的开封当天(1 d)pH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LB+LP(MRS)组的最终(7 d)pH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复合化学添加剂2组的最终(7 d)pH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豆浆型发酵饲料方面,复合化学添加剂1和2组的pH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复合化学添加剂1组的干物质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LB+LP(MRS)组的丙酸含量显著高于除LB+LP(水)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LB+LP(水)组的乙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复合化学添加剂2组的开封当天(1 d)pH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LB+LP(MRS)组的最终(7 d)pH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LB+LP(水)、LB +LP(MRS)、LB+LP组的最终(7 d)p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各添加剂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豆浆型和豆渣型发酵饲料的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但复合化学添加剂在改善豆渣型发酵饲料的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方面优于其他添加剂.

    豆渣型发酵饲料豆浆型发酵饲料添加剂发酵品质有氧稳定性

    绿尾虹雉的卵、卵壳和羽毛营养成分含量分析

    夏珊珊陈黎陈冬梅张龙...
    1434-1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测定和分析绿尾虹雉的卵、卵壳和羽毛营养成分含量,以期为人工饲养绿尾虹雉的饲粮配制以及野外绿尾虹雉的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随机选取笼养绿尾虹雉未受精卵13枚,野外绿尾虹雉的卵壳碎块若干,野外和笼养绿尾虹雉羽毛各20根,进行营养成分含量测定,样品均采自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结果 显示:1)测定的绿尾虹雉卵、羽毛中的18种氨基酸中,除色氨酸外,羽毛中的其余17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卵;卵与羽毛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粗蛋白质的值基本一致.2)卵、卵壳和羽毛的常量元素中均以钙含量最高;笼养与野外卵壳间钙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笼养与野外羽毛间钙含量亦差异不显著(P>0.05).3)卵、卵壳和羽毛的微量元素中均以铁含量最高;笼养与野外卵壳间铁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笼养与野外羽毛间铁含量亦差异不显著(P>0.05).卵中硒、碘、锰,笼养和野外卵壳中硒,笼养和野外羽毛中碘均未检出(<0.1 mg/kg).4)卵壳中铅含量极显著高于卵、羽毛(P<0.01),野外卵壳中铅含量极显著高于笼养卵壳(P<0.01).结论 如下:1)本试验所测定的绿尾虹雉卵、羽毛中氨基酸、矿物元素及卵壳中矿物元素含量可为配制笼养绿尾虹雉繁殖期饲粮提供参考依据.2)笼养绿尾虹雉卵、羽毛和卵壳中部分微量元素未检出可能与饲粮中补充不足有关,重金属元素铅含量较高可能与笼养环境有关.3)野外绿尾虹雉卵壳中重金属元素铅含量较高,预示绿尾虹雉的野外生活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绿尾虹雉卵壳羽毛氨基酸矿物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