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动物营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卢德勋

月刊

1006-267X

yyxb@cau.edu.cn

010-62817823,6273453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西区动科动医大楼153室

动物营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Nutr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动物营养学报》办刊宗旨为报道反映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与进展、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以及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领域未公开发表或未出版过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和简报,促进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为提高我国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产与低产奶牛的乳成分差异及其对乳能量预测模型的影响

    牛慧童津津张华毛胜勇...
    3214-3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北京市某奶牛养殖场(2016—2019年度1~4胎)奶牛的生产性能测定(DHI)数据为基础,分析了185头高产奶牛和158头低产奶牛的生产性能,旨在通过分析产奶量与乳成分的相关性,探究高产与低产奶牛的乳成分差异;同时,根据中国《奶牛饲养标准》建议计算乳能量,探究高产与低产奶牛乳能量随泌乳时间的拟合曲线,建立高产与低产奶牛在不同泌乳阶段的乳能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高产与低产奶牛的乳脂率、乳蛋白率、乳体细胞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乳脂率、乳蛋白率、乳体细胞数与产奶量呈显著负相关(r=-0.851、r=-0.654、r=-0.811,P<0.01).高产与低产奶牛的乳能量随泌乳时间的延长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拐点在泌乳60 d左右.根据产奶量分别构建高产与低产奶牛在泌乳前60 d和泌乳60 d之后的乳能量预测模型,对于高产奶牛,泌乳前60 d的最优模型为E=4.573-0.031X(R2=0.918,残差范围:-0.9578~1.4327,P<0.01,n=7400)(式中:E为乳能量;X为产奶量.下同),泌乳60 d之后的最优模型为E=3.890-0.019X(R2=0.980,残差范围:-0.9680~1.5906,P<0.01,n=7400);对于低产奶牛,泌乳前60 d的最优模型为E=4.280-0.038X(R2=0.958,残差范围:-0.9593~1.4573,P<0.01,n=6320),泌乳60 d之后的最优模型为:E=4.178-0.034X(R2=0.887,残差范围:-1.1976~1.5895,P<0.01,n=6320).本研究分析了高产与低产奶牛的乳成分存在差异,得出高产奶牛的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乳体细胞数极显著低于低产奶牛;此外,本研究还建立了不同泌乳阶段高产与低产奶牛的乳能量预测模型,可对奶牛的泌乳净能需要进行预测,以便奶牛场调整饲料结构,达到奶牛的最佳生产状态.

    高产奶牛低产奶牛乳成分产奶量乳能量预测模型

    N-氨甲酰谷氨酸对荷斯坦奶公牛氮代谢的影响

    孙雪丽李秋凤曹玉凤李树静...
    3224-3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N-氨甲酰谷氨酸(NCG)对荷斯坦奶公牛氮代谢的影响.选择45头健康的荷斯坦奶公牛[初始体重为(478.00±13.66)kg,12~13月龄],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头,分别添加0(对照组)、15、25 g/d的NCG.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5与25 g/d的NCG显著提高血浆中精氨酸的含量(P<0.05),分别提高了14.05%、8.30%.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5 g/d的NCG显著降低血清中尿素氮含量(P<0.05).3)饲粮中添加NCG对可消化有机物质的采食量以及尿中尿囊素、尿酸、嘌呤衍生物排出量无显著影响(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5 g/d的NCG显著提高奶公牛氮沉积、净蛋白质利用率与蛋白质生物学价值(P<0.05).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15 g/d NCG时,荷斯坦奶公牛氮沉积、净蛋白质利用率和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较为理想.

    N-氨甲酰谷氨酸荷斯坦奶公牛氮代谢嘌呤衍生物

    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哺乳期犊牛生长性能及瘤胃微生态区系的影响

    陈凤梅程光民张永翠郭建强...
    3234-3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哺乳期犊牛生长性能及瘤胃微生态区系的影响.选取3日龄健康荷斯坦母犊牛21头,随机分成3组,每组7头,单栏饲养.空白对照组(C组)犊牛饲喂基础饲粮,植物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组(ZK组)每日每头犊牛饲喂基础饲粮+5 g植物乳杆菌+5 g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低聚果糖组(ZKT组)每日每头犊牛饲喂基础饲粮+5 g植物乳杆菌+5 g枯草芽孢杆菌+5 g低聚果糖.ZK组和ZKT组犊牛均在饲喂基础饲粮1 h后将相应的复合微生态制剂溶解在温水中,用奶瓶灌入.预试期7 d,正试期50 d.结果表明:各组之间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05).微生物群落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各组之间可见物种数量、Chao1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及Simpson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ZKT组基于非加权距离主成分分析聚类较好,C组与ZK组相对分散,说明组间群落结构差异较大.以非加权距离矩阵做UPGMA聚类分析,聚类树不能将C组有效区分,ZK组聚类较好,ZKT组聚类最好,说明复合微生态制剂的添加可影响犊牛微生态区系.瘤胃内容物细菌菌落组成分析发现,犊牛瘤胃内容物细菌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等,优势菌属为欧陆森氏菌属、未鉴定普雷沃氏菌科、醋香肠菌属等.Tax4Fun功能预测显示,ZK组的基因表达丰度在细胞过程、环境信息处理和未鉴定功能3个一级功能层较C组增高,ZK组的基因表达丰度在遗传信息处理、感染性疾病、氨基酸代谢、其他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5个二级功能层比ZKT组、C组升高.综上所述,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哺乳期犊牛生长性能和瘤胃菌群丰富度及多样性无显著影响;而ZKT组哺乳期犊牛断奶前的瘤胃微生态区系明显改变,ZK组在功能预测上要好于ZKT组.

    复合微生态制剂高通量测序哺乳期犊牛生长性能瘤胃微生态区系功能预测

    不同周龄补饲燕麦干草对犊牛生长发育和行为的影响

    李婷婷马静刘帅陈天宇...
    3246-3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周龄补饲燕麦干草对犊牛生长发育和行为的影响.选取75头初生重(35.6±2.3)kg的荷斯坦母犊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牛.3组饲喂同样的巴氏杀菌废弃乳+开食料,对照组不补饲燕麦干草,试验组分别在第2周(2wH组)和第4周(2wH组)补饲燕麦干草.试验期70 d.结果表明:1)2wH组的犊牛断奶前期(1~6周龄)和断奶过渡期(7~8周龄)开食料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4wH组(P<0.05).2wH组和4wH组的犊牛断奶前期、断奶过渡期、断奶后期(9~10周龄)以及全期(1~10周龄)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wH组和4wH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wH组和4wH组的犊牛断奶体重和终末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wH组和4wH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70日龄时,2wH组和4wH组的犊牛体斜长和腹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wH组与4wH组犊牛1、56、70日龄的体高、体斜长、胸围、腹围均无显著差异(P>0.05).3)2wH组的犊牛躺卧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和4wH组(P<0.05).对照组的犊牛开食料采食时间显著高于2wH组(P<0.05),但总采食时间显著低于2wH组和4wH组(P<0.05).2wH组和4wH组的犊牛反刍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非营养性口腔行为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较4周龄添加燕麦干草相比,2周龄添加燕麦干草能有效促进犊生长发育,减少犊牛的非营养性口腔行为,改善动物福利.

    犊牛燕麦干草生长性能行为

    发酵酒糟对育肥牦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瘤胃发酵的影响

    曹广王之盛胡瑞王雪莹...
    3255-3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等能等氮牦牛饲粮中使用不同比例发酵酒糟作为蛋白质饲料对舍饲育肥牦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瘤胃发酵的影响.选用3周岁、体重[(188.2±13.9)kg)]相近、体况良好的麦洼牦牛公牛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牛.3组牦牛所喂饲粮营养水平相近,饲粮中发酵酒糟比例分别为0(对照组)、2.5%(试验Ⅰ组)及5.0%(试验Ⅱ组).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使用2.5%的发酵酒糟可显著提高牦牛的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但是将饲粮中发酵酒糟比例由2.5%进一步提高到5.0%后则会使牦牛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P<0.05),料重比显著增加(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使用2.5%的发酵酒糟可显著提高饲粮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P<0.05),但是将饲粮中发酵酒糟比例由2.5%进一步提高到5.0%后则会使饲粮干物质和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3)3组中以试验Ⅰ组牦牛瘤胃液乙酸含量最高,显著高于试验Ⅱ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瘤胃液丁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2个试验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血清生化指标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发酵酒糟可作为育肥牦牛饲粮的蛋白质源,其适宜使用比例为2.5%,可显著提高育肥牦牛的平均日增重和饲料效率.

    育肥牦牛发酵酒糟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血清生化指标

    复合菌培养物及酵母 β-葡聚糖对肉羊生长性能与免疫功能的影响

    刘世雄李冬芳郝凌魁于春微...
    3263-3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菌培养物及酵母β-葡聚糖对肉羊生长性能与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50日龄断奶健康公羔羊10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7只羔羊.对照组饲喂全混合日粮(TMR),试验Ⅰ组在TMR中添加复合菌培养物(前期添加量为50 g/kg,中期与后期添加量为70 g/kg),试验Ⅱ组在TMR基础上额外添加酵母β-葡聚糖(75 mg/kg),试验期共137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130 d.在试验第1、30、60、90和130天空腹称肉羊体重,测定生长性能指标,并且在试验第1、30、60和90天采集血样,测定免疫指标.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Ⅱ组平均体重分别提高了10.02%和5.05%(P<0.05),屠宰率分别提高了1.29%和1.10%(P>0.05),料重比分别降低了10.33%(P<0.05)和4.21%(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血清中酸性磷酸酶活性和溶菌酶含量显著提高(P<0.05),试验Ⅰ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白细胞介素-lβ(IL-lβ)、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NF-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3含量及CD+4/CD+8显著提高(P<0.05),试验Ⅱ组血清中IgG、IgM、IL-lβ含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复合菌培养物和酵母β-葡聚糖二者均可以显著提高肉羊平均体重;复合菌培养物显著提高肉羊的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降低料重比;酵母β-葡聚糖显著提高肉羊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复合菌培养物酵母β-葡聚糖肉羊生长性能免疫功能

    全收粪法与不同内源指示剂法测定山羊饲粮中养分消化率的比较

    张晨李静王云鹏张志远...
    3274-3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比较全收粪法与不同内源指示剂法测定山羊饲粮养分消化率差异,并建立消化能(DE)的估测模型.选用生长状况良好的杂交波尔山羊72只,体重约35 kg,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羊.使用3种内源指示剂[盐酸不溶灰分+酸性洗涤木质素(ADL+AIA)、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盐酸不溶灰分(AIA)]法和全收粪法,分别对4种不同的颗粒型全混合日粮(TMR)进行试验,用聚酯筛网袋法测定内源指示剂的回收率.结果表明:1)内源指示剂ADL+AIA、ADL和AIA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4%、100.33%和100.60%,均可作为理想的内源指示剂,其中ADL+AIA作为内源指示剂平均回收率为99.84%,变异系数(CV)最低(4.59%).2)ADL+AIA、ADL和AIA法测定4种饲粮的各养分消化率和DE与全收粪法无显著差异(P>0.05).3)采用饲粮中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可溶性碳水化合物(NDSC)、半纤维素(HCEL)和纤维素(CEL)含量建立的DE估测模型为:DE(MJ/kg)=0.0172CP+0.0346EE+0.0153NDSC+0.0108HCEL+0.0078CEL.由此可见,ADL+AIA、ADL和AIA均可作为理想的内源指示剂进行育肥羊饲粮中养分消化率和DE的测定,通过测定饲粮中CP、EE、NDSC、CEL和HCEL含量,可以较好地预测育肥羊的DE.

    全收粪法盐酸不溶灰分内源指示剂山羊养分消化率

    青贮时间对再生稻头季全株青贮品质和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

    邹诗雨陈东唐启源陈元伟...
    3282-3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青贮时间对再生稻头季全株青贮品质和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以再生稻头季全株为青贮原料,对不同青贮时间(45、53和60 d,分别记为S45组、S53组和S60组)开包取样,分析其青贮品质和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结果表明:1)青贮结束后,S53组的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S60组(P<0.05),S53组和S60组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S45组(P<0.05),S53组和S60组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S45组P<0.05),S53组和S60组的相对饲用价值显著高于S45组(P<0.05),S45组的丙酸含量显著高于S53组和S60组(P<0.05).各组之间pH、氨态氮/总氮及乙酸、丁酸、异戊酸、正戊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2)体外发酵24 h后,S60组的24 h累积产气量和慢速降解部分的产气速率显著高于S45组和S53组(P<0.05),S60组的pH显著低于S45组和S53组(P<0.05),S60组的乙酸、丙酸、丁酸、异戊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态氮含量显著高于S45组和S53组(P<0.05),S60组的干物质、有机物和粗蛋白质降解率显著高于S45组和S53组(P<0.05).由此可见,延长青贮时间可以改善再生稻头季全株青贮的品质以及体外瘤胃发酵特性,在生产实际中,建议青贮时间延长至60 d以上再饲用,营养价值更佳.

    再生稻头季青贮时间青贮品质体外瘤胃发酵特性

    添加牛磺酸和硒酵母对改善棉籽浓缩蛋白替代条纹锯饲料鱼粉的作用

    张静雅任幸李伟业王力...
    3291-3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牛磺酸和硒酵母对改善棉籽浓缩蛋白替代条纹锯(Centropristis striata)饲料鱼粉的作用.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2个饲料鱼粉替代水平和2个牛磺酸与硒酵母混合物的添加水平.对照(PC)饲料鱼粉水平为35%,利用棉籽浓缩蛋白分别替代PC饲料中鱼粉的60%(H)和80%(L);在相同鱼粉替代水平下,分别添加(ST)或不添加(N)牛磺酸与硒酵母的混合物.5种试验饲料分别为PC、HST、LST、HN和LN饲料.选择初始体重为(29.5±0.5)g的条纹锯360尾,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4尾鱼),分别投喂5种试验饲料.试验期10周.结果表明:摄食不同饲料对鱼摄食率、生长、饲料利用效率、鱼体组成(粗灰分和磷含量除外)以及养殖废物排放量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成活率(P<0.05).摄食HST和LST饲料的鱼成活率显著高于摄食PC和LN饲料的鱼(P<0.05).摄食PC、HST和LST饲料的鱼粗灰分和磷含量显著低于摄食HN和LN饲料的鱼(P<0.05).摄食PC饲料与摄食LST饲料时养殖效益接近,与摄食HST、HN和LN饲料时的养殖效益存在明显差异.摄食PC饲料的鱼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显著高于摄食LN饲料的鱼(P<0.05),摄食PC和LST饲料的鱼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摄食LN饲料的鱼(P<0.05).由此可见,添加牛磺酸和硒酵母未明显提高利用棉籽浓缩蛋白替代条纹锯饲料中鱼粉的水平,但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改善摄食低鱼粉水平饲料时鱼的成活率和养殖效益.

    牛磺酸硒酵母条纹锯鱼粉替代存活养殖效益

    饲粮可消化纤维与淀粉比对长毛兔消化道发育、消化酶活性、十二指肠组织形态及盲肠菌群数量的影响

    赵飞丛雪艳杨桂芹郭东新...
    3303-3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可消化纤维(半纤维素+果胶)与淀粉比(dF/S)对长毛兔消化道发育、消化酶活性、十二指肠组织形态及盲肠菌群数量的影响.将120只83日龄、平均体重为(2.19±0.07)kg的雌性长毛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分别饲喂dF/S分别为0.59、0.66、0.71、1.05和1.44的等能等蛋白质全价配合颗粒饲料.预试期7 d,正试期40 d.饲养试验结束后,从每个重复选取1只兔屠宰、取样,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1)饲粮dF/S对长毛兔消化道发育和十二指肠组织形态无显著影响(P>0.05);2)饲粮dF/S为0.71组的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饲粮dF/S为0.59、1.05和1.44组(P<0.05).饲粮dF/S越大,十二指肠胰蛋白酶活性越高,且饲粮dF/S为1.05和1.44组的十二指肠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饲粮dF/S为0.59和0.71组(P<0.05).3)饲粮dF/S对盲肠总细菌和乳酸菌数量有显著影响(P<0.05).盲肠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dF/S与盲肠大肠杆菌数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与总细菌、乳酸菌数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P<0.05).综上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饲粮dF/S有利于提高长毛兔胃蛋白酶活性,dF/S越高十二指肠胰蛋白酶活性越高,同时不影响消化道发育和十二指肠组织形态,也不会破坏盲肠菌群平衡.综合本试验结果并结合前期生长性能数据,推荐长毛兔饲粮适宜dF/S为0.71~1.05(可消化纤维水平为18.78%~22.98%,淀粉水平为26.44%~21.89%).

    可消化纤维与淀粉比长毛兔消化酶活性十二指肠组织形态菌群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