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动物营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卢德勋

月刊

1006-267X

yyxb@cau.edu.cn

010-62817823,6273453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西区动科动医大楼153室

动物营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Nutr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动物营养学报》办刊宗旨为报道反映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与进展、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以及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领域未公开发表或未出版过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和简报,促进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为提高我国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饲粮蛋白质水平对成年比格犬营养物质消化率、氮代谢及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刘可园孙伟丽刘晗璐张婷...
    4309-4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蛋白质水平对成年比格犬营养物质消化率、氮代谢及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14~16月龄体重相近的健康成年雄性比格犬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各组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21.08%(Ⅰ组)、22.39%(Ⅱ组)和25.51%(Ⅲ组)的氨基酸平衡饲粮.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30 d.在试验第28天进行连续3 d的消化代谢试验,消化代谢试验结束后采集5 mL左右血清样本,用于测定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结果 表明:1)饲粮蛋白质水平对成年比格犬干物质、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Ⅲ组的脂肪消化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2)饲粮蛋白质水平对成年比格犬粪氮、尿氮、氮沉积、净蛋白质利用率和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无显著影响(P>0.05).Ⅲ的摄入氮显著高于Ⅰ、Ⅱ组(P<0.05).3)饲粮蛋白质水平对成年比格犬血清总蛋白、葡萄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Ⅱ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Ⅲ组(P<0.05),Ⅲ组的血清球蛋白和尿素含量显著高于Ⅰ、Ⅱ组(P<0.05),Ⅲ组的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以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低于Ⅰ、Ⅱ组(P<0.05).4)Ⅲ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Ⅰ、Ⅱ组(P<0.05),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Ⅰ、Ⅱ组(P<0.05).由此可见,在饲粮氨基酸平衡情况下,饲粮蛋白质水平对成年比格犬蛋白质消化率和氮沉积无显著影响,但饲粮蛋白质水平过高会导致血清尿素和丙二醛含量升高.饲粮蛋白质水平为21.08%时,即可满足成年比格犬的生理需要.

    比格犬蛋白质水平营养物质消化率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

    叶酸对铅诱导的大鼠肺脏中氧化应激相关蛋白和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李宁赵雅丽程永霞沈玥...
    4318-4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叶酸对铅诱导的大鼠肺脏中氧化应激相关蛋白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与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C/EBP同源蛋白(CHOP)、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表达的影响,探讨叶酸对铅暴露导致的肺脏损伤的干预作用.将32只成年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SD大鼠按体重一致原则平均分成4组(n=8):对照组(C组,自由饮水+1 mL去离子水灌胃)、染铅组(L组,自由饮0.2%的醋酸铅溶液+1 mL去离子水灌胃)、干预组(I组,自由饮0.2%的醋酸铅溶液+1 mL叶酸悬浊液灌胃)、叶酸组(F组,自由饮水+1 mL叶酸悬浊液灌胃).叶酸悬浊液按照0.4 mg/kg BW的灌胃剂量配制,各组大鼠每天灌胃1次,连续灌胃14 d后取肺脏组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Nrf2、HO⁃1、CHOP、GRP78这4种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表明:与C组相比,L组、I组和F组的初体重、末体重、日增重、净增重、肺脏指数无显著变化(P>0.05);L组、I组和F组肺脏中CHOP和GRP78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L组和I组肺脏中HO⁃1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Nrf2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F组肺脏中HO⁃1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Nrf2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与L组相比,I组和F组的初体重、末体重、日增重、净增重、肺脏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I组、F组肺脏中HO⁃1和CHOP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Nrf2和GRP78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变化(P>0.05).由以上结果可知:1)铅暴露使大鼠肺脏中HO⁃1、CHOP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而叶酸干预后降低了HO⁃1、CHOP蛋白的表达水平;2)铅暴露引起的大鼠肺脏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分别与Nrf2/HO⁃1、GRP78/CHOP通路密切相关,叶酸对HO⁃1、CHOP蛋白的表达有直接影响;3)0.4 mg/kg BW的叶酸对0.2%醋酸铅暴露引起的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而造成的大鼠肺脏损伤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叶酸大鼠肺脏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氧合酶-1C/EBP同源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

    单宁酸诱导猪肾细胞氧化损伤和凋亡

    王吉张琳玉刘翔燕肖海思...
    4327-4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对单宁酸(TA)介导的动物肾细胞毒性的分子机制展开研究,旨在为消减和利用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提供试验依据.采用猪肾细胞系PK⁃15细胞,以不同浓度[0(空白对照)、10、20、30μmol/L]TA处理PK⁃15细胞24 h后,测定细胞活性、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氧化损伤指标、线粒体膜电位(MMP)、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量、细胞周期.结果 显示:TA剂量依赖性地降低PK⁃15细胞的活力.与空白对照相比,30μmol/L TA极显著增加了培养基中LDH的活性(P<0.01);极显著升高了PK⁃15细胞中丙二醛(MDA)含量(P<0.01),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谷胱甘肽(GSH)含量(P<0.01)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P<0.01)和过氧化氢酶(CAT)(P<0.05)活性,极显著增加了活性氧(ROS)含量(P<0.01);极显著降低了MMP(P<0.01).与空白对照相比,30μmol/L TA可使Bcl⁃2相关的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2(Bcl⁃2)(P<0.01)、剪切体-半胱天冬酶-3(cleaved⁃Caspase⁃3)/前体-半胱天冬酶-3(pro⁃Caspase⁃3)(P<0.01)和剪切体-半胱天冬酶-9(cleaved⁃Caspase⁃3)/前体-半胱天冬酶-9(pro⁃Caspase⁃9)(P<0.05)显著或极显著增加;此外,30μmol/L TA还可诱导PK⁃15细胞在S期积累,发生S期阻滞.由此得出,高浓度的TA诱导PK⁃15细胞的氧化损伤和细胞内ROS介导的线粒体途径凋亡,并导致了细胞的S期阻滞.

    单宁酸PK⁃15细胞氧化损伤细胞凋亡抗营养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对IPEC?1细胞活力、物理屏障以及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李佩王树辉陈少魁王秀英...
    4337-4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探讨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对IPEC⁃1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紧密连接蛋白和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别选取0(对照组)、10、20、40、50 ng/mL的TNF⁃α刺激IPEC⁃1细胞12、24、48 h,检测相关指标.结果 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当刺激时间为24 h时,不同浓度的TNF⁃α均导致细胞活力显著下降(P<0.05);当刺激时间为48 h时,40和50 ng/mL的TNF⁃α导致细胞活力显著下降(P<0.05).2)与对照组相比,当刺激时间为24和48 h时,40和50 ng/mL的TNF⁃α导致LDH活性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当刺激时间为24 h时,40和50 ng/mL的TNF⁃α导致IPEC⁃1细胞紧密连接蛋白闭合小环蛋白-1(ZO⁃1)、闭合蛋白-1(Claudin⁃1)、咬合蛋白(Occludin)的mRNA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当刺激时间为48 h时,不同浓度的TNF⁃α对Claudin⁃1蛋白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4)与对照组相比,当刺激时间为24和48 h时,不同浓度的TNF⁃α 均导致TNF⁃α 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mRNA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以上结果表明,TNF⁃α刺激诱导了IPEC⁃1细胞的炎症反应,引起了IPEC⁃1细胞损伤.综合考虑各指标,可采用40 ng/mL TNF⁃α刺激IPEC⁃1细胞48 h构建IPEC⁃1细胞损伤模型.

    IPEC⁃1细胞TNF⁃α细胞活力LDH活性紧密连接蛋白炎症相关基因

    屎肠球菌活菌和热灭活菌对RAW264.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平衡以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

    任亚雪郭乾鹏李媛媛向明...
    4345-4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试验研究益生菌屎肠球菌活菌和热灭活菌免疫调节作用的差异.试验分为2部分:1)研究屎肠球菌的类型、剂量和作用时间对RAW264.7细胞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平衡的影响.试验共设12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采用3因素2水平设计试验方案.因素1及水平:屎肠球菌类型,活菌或热灭活菌;因素2及水平:剂量,106或108 CFU/mL;因素3及水平:作用时间,3或6 h.在3和6 h作用时间下分别设置阴性对照(DMEM细胞基础培养液)和阳性对照[脂多糖(LPS),2μg/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 和IL⁃10含量,据此计算TNF⁃α/IL⁃10的比值.2)研究屎肠球菌活菌或热灭活菌对由LPS引起RAW264.7细胞的TNF⁃α/IL⁃10失衡的调节作用.试验共设8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对照组用DMEM细胞基础培养液处理细胞3 h,LPS组用LPS(2μg/mL)处理细胞3 h;LB⁃LPS或HB⁃LPS组先用屎肠球菌活菌或热灭活菌处理细胞3 h,再用LPS处理3 h;LPS⁃LB或LPS⁃HB组先用LPS处理细胞3 h,再用屎肠球菌活菌或热灭活菌处理3 h;LPS+LB或LPS+HB组用屎肠球菌活菌或热灭活菌与LPS同时共处理细胞3 h.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和IL⁃10含量,然后计算TNF⁃α/IL⁃10的比值,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磷酸化p38(p⁃p38)以及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表明:1)屎肠球菌类型、剂量、作用时间中的1个或多个因素极显著影响TNF⁃α或IL⁃10含量(P<0.01),或者TNF⁃α/IL⁃10比值(P<0.01),3个因素的两两或三者之间的交互效应因细胞因子而异.屎肠球菌热灭活菌对TNF⁃α分泌的诱导作用极显著弱于活菌(P<0.01),对IL⁃10含量的影响与活菌相似(P>0.05),对TNF⁃α/IL⁃10比值的影响小于活菌(P<0.05或P<0.01),且低剂量(106 CFU/mL)热灭活菌在作用时间较短(3 h)时能维持TNF⁃α/IL⁃10平衡.2)屎肠球菌活菌和热灭活菌分别通过促进IL⁃10分泌(P<0.01)和抑制TNF⁃α 释放(P<0.01)来抵抗LPS对TNF⁃α/IL⁃10平衡的破坏作用,经热灭活菌预处理的细胞能够保持TNF⁃α/IL⁃10平衡不受LPS干扰.此外,屎肠球菌活菌和热灭活菌预处理细胞对LPS活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热灭活菌预处理细胞极显著促进了LPS活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P<0.01).综上可知,屎肠球菌的类型和剂量是影响TNF⁃α/IL⁃10平衡的主要因素,而且屎肠球菌的类型与剂量、剂量与作用时间之间都有交互效应,低剂量热灭活菌且作用时间短才有利于维持TNF⁃α/IL⁃10平衡.活菌与热灭活菌以不同方式减轻LPS引起的TNF⁃α/IL⁃10失衡,但它们对MAPK信号通路的确切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屎肠球菌活菌热灭活菌脂多糖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MAPK信号通路RAW264.7细胞

    黄芪多糖对脂多糖刺激小鼠巨噬细胞形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陈广勇韩乾杰张玲玲金庆日...
    4358-4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黄芪多糖(APS)对脂多糖(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形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采用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研究不同浓度(0.1、0.5、1.0 mg/mL)的APS对LPS刺激引起的小鼠巨噬细胞免疫应激的调控作用.结果 表明:1)1.0 mg/mL APS能抑制由LPS刺激引起的巨噬细胞形态和增殖能力的变化.2)1.0 mg/mL APS能够显著提高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的活性(P<0.05).0.1、0.5、1.0 mg/mL的APS能够显著缓解由LPS刺激引起的碱性磷酸酶活性的降低(P<0.05).3)不同浓度APS均能显著降低由LPS诱导的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升高(P<0.05).4)LPS刺激显著提高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NF⁃κB)的mRNA表达量(P<0.05),而添加1.0 mg/mL APS后,巨噬细胞TLR4、MyD88、NF⁃κB的mRNA表达量均表现出显著降低(P<0.05).综上可知,APS可以改善小鼠巨噬细胞形态,恢复细胞增殖能力,并可通过调节TLR4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降低促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分泌,减少机体免疫应激反应.

    黄芪多糖小鼠巨噬细胞细胞形态免疫功能

    蒸汽调质制粒的采样过程对植酸酶活性残留率测定的影响

    吴宇轩赵峰苏艳芳张虎...
    4366-4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考察蒸汽调质制粒过程中不同采样时间区域间样品中植酸酶活性的变异对残留率测定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待蒸汽调质制粒稳定后在调质前、调质后、制粒后、冷却后4个位点每2 min采集1 min样品.每个采样位点采集30个样品.以20 min内10个样品为1个采样时间区域,共计21个时间区域(如0~18 min、2~20 min).测定调质制粒过程中各位点样品的植酸酶活性,计算各采样时间区域内植酸酶活性的残留率,比较代表性采样区间内植酸酶活性平均值与10个样品合并后植酸酶活性测定值的差异.结果 表明:在调质温度达75℃稳定后的0~58 min采样区间,沿着调质—制粒—冷却工艺过程,饲粮中植酸酶活性依次从39.8、28.3、20.1 U/g降低到14.7 U/g,调质后和冷却后饲粮中植酸酶活性波动较大(变异系数≥21.9%).在0~18 min、20~38 min和40~58 min 3个无重叠样品组间,调质后0~18 min植酸酶的平均活性显著低于20~38 min的样品平均值(P<0.05).调质—制粒—冷却后0~18 min和20~38 min植酸酶的平均活性均显著高于40~58 min的样品平均值(P<0.05).在采样区间的12~30 min、14~32 min、16~34 min和18~36 min饲粮中植酸酶活性平均值、植酸酶活性的残留率均与全程平均值最为接近.在采样区间的14~32 min、16~34 min和18~36 min中,每个区域每个采样位点10个饲粮样品植酸酶活性的平均值与该区域10个样品合并后实测值部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相对偏差都在8%以内.综上所述,在调质制粒稳定后的12~18 min开始采样,每2 min采集1 min样品,共采集10个样品的植酸酶活性平均值可以代表全程取样样品的平均值.

    调质制粒采样植酸酶残留率

    鸭油甘油二酯与维生素K1协同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损伤的修复作用

    丛红霞王宝维葛文华张名爱...
    4376-4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鸭油甘油二酯(DDG)与维生素K1协同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损伤的修复作用.试验分为2个阶段.造模阶段:将250只小鼠随机分为2个组,对照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炎症模型组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小鼠自由饮用蒸馏水,炎症模型组小鼠均自由饮用3%DSS水溶液诱导小鼠肠道炎症,连续7 d.修复干预阶段:将160只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Ⅰ组)、炎症模型组(Ⅱ组)和修复组(Ⅲ~Ⅷ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Ⅰ、Ⅱ组以蒸馏水灌胃(5.00 mL/kg BW),Ⅲ~Ⅷ组给予不同水平的DDG和维生素K1灌胃,DDG添加水平分别为2.50、3.75、5.00 mL/kg BW,维生素K1添加水平分别为1.00、2.00 mg/kg BW.试验期7 d.结果 表明:1)炎症模型组小鼠的造模后体重和结肠长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DSS诱导的UC小鼠模型造模成功.2)Ⅲ、Ⅳ、Ⅴ、Ⅵ、Ⅶ、Ⅷ组修复后体重和结肠长度显著高于Ⅱ组(P<0.05),Ⅳ组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显著低于Ⅱ、Ⅲ、Ⅶ、Ⅷ组(P<0.05).DDG与维生素K1协同对UC小鼠的血清MPO活性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3)DDG与维生素K1协同对UC小鼠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4、IL⁃6、IL⁃17、TNF⁃α、IL⁃10)含量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4)Ⅳ、Ⅵ组的结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Ⅱ、Ⅲ、Ⅶ、Ⅷ组(P<0.05),Ⅲ、Ⅳ、Ⅴ、Ⅵ、Ⅶ、Ⅷ组的结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Ⅱ组(P<0.05),Ⅵ组的结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Ⅱ、Ⅲ、Ⅳ、Ⅴ、Ⅶ、Ⅷ组(P<0.05).DDG与维生素K1协同对UC小鼠结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5)Ⅷ组的肝脏维生素K1含量组显著高于Ⅰ、Ⅱ、Ⅲ、Ⅳ、Ⅴ、Ⅵ、Ⅶ组(P<0.05).DDG与维生素K1协同对UC小鼠肝脏维生素K1含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DDG与维生素K1协同可有效减少UC小鼠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促进肠道组织的修复发育;DDG能促进UC小鼠肝脏中维生素K1的吸收,加快对肠炎的止血修复.小鼠按3.75 mL/kg BW的DDG和1.00 mg/kg BW的维生素K1灌胃对UC损伤的修复效果最佳.

    鸭油甘油二酯维生素K1溃疡性结肠炎修复

    枣多糖对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郭林霞李树鹏马可为郝艳霜...
    4386-4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乙醇浓度提取的枣多糖(JP)协同脂多糖(LPS)对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本试验采用水提醇沉法和分步醇沉法获取4种JP;采用机械法无菌分离出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调节细胞浓度为5×104个/mL,将细胞随机分为18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5μL细胞.试验采用4×4双因子试验设计,乙醇浓度和JP浓度为2个主效应,乙醇浓度分别为60%、70%、80%和90%,JP浓度分别为25、50、100和150μg/mL,另外设置1个空白对照组(不添加JP和LPS),1个LPS对照组(不添加JP,只添加LPS),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MTT)法检测各组脾脏B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并计算其相对增殖率.结果 表明:1)B淋巴细胞的相对增殖率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乙醇浓度为90%组的相对增殖率显著高于60%、70%和80%组(P<0.05),70%和80%组的相对增殖率显著高于60%组(P<0.05),且70%和80%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2)随着JP浓度的增加,相对增殖率先增加后降低,各试验组均显著高于LPS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且各试验组间差异显著(P<0.05),当JP浓度为100μg/mL时相对增殖率最大.3)乙醇浓度和JP浓度两者互作对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相对增殖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LPS对照组和各试验组的相对增殖率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除乙醇浓度60%、JP浓度25μg/mL组的相对增殖率显著低于LPS对照组(P<0.05),其他各组均显著高于LPS对照组(P<0.05).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的相对增殖率随乙醇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JP浓度的增加呈"钟罩型"变化,饱和浓度为100μg/mL;JP浓度和乙醇浓度互作可显著促进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增殖,且乙醇浓度为80%、JP浓度为100μg/mL时效果最好.

    枣多糖脾脏B淋巴细胞脂多糖相对增殖率

    限制饮水对放牧绵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钟荣珍向海吴端钦孙海霞...
    4393-4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限制饮水对放牧绵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液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选择36只健康的平均日龄为(120.0±6.8)d、平均体重为(19.70±3.72)kg的乌珠穆沁公羔羊,统一驱虫后随机分为2组,自由饮水组(对照组,放牧期间和归牧后均自由饮水)和限制饮水组(放牧期间限制饮水,归牧后自由饮水),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羊.适应期14 d,放牧期56 d,每日06:00出牧,18:00归牧.放牧时每个重复的羊赶入面积为100 m×100 m的天然羊草草地围栏中,6个重复的羊在6个围栏之间轮牧,每个围栏放牧4 d.放牧期内每14 d在出牧前称量试验羊体重、颈静脉采血,并在称重前和归牧后采集瘤胃液.结果 显示:限制饮水显著降低了放牧羊放牧42和56 d时的体重(P<0.05)、血浆中总胆固醇含量(P=0.031)和碱性磷酸酶活性(P=0.024),显著提高了血浆中氯离子(Cl-)浓度(P=0.003),但是对各瘤胃发酵参数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同时,限制饮水和放牧天数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试验羊血液pH(P<0.001)和血浆总蛋白(P=0.046)、球蛋白(P=0.035)、尿素氮含量(P<0.001)以及钠离子(Na+)(P=0.005)和钾离子(K+)浓度(P<0.001).由此得出,本试验条件下,每日限制饮水12 h严重影响了放牧绵羊的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说明提供充足饮水是提高放牧绵羊生长性能的有效措施.

    限制饮水放牧管理绵羊生长性能血液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