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岳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岳论丛
东岳论丛

李然忠

月刊

1003-8353

dongyuelunchong@sohu.net

0531-82704571、82704700

250002

济南市舜耕路56号

东岳论丛/Journal Dongyue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改革开放和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唐代獠人的书写变迁史

    张兢兢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獠人在唐代具有族类泛称的"獠"、社会阶层的"奴"、地域歧视的"南方人"三重内涵.獠人概念的多元化表明,原本作为非华夏族称的"獠"衍生出华夏阶层、地域性称谓,从华夏外部的族群分类向内部的人群分类转换.随着南方华夏化的推进,南北朝以来泛指巴蜀非华夏族群的獠人在唐代重新分化出专称獠属,同时巴蜀獠人与其他族群的界限逐渐清晰.相反的是,岭南獠人的边界急剧扩张,"獠"替代了"俚"成为唐代岭南非华夏族群的泛称.由于岭南俚人的华夏化先于獠人,唐代"俚"的族类含义消减,作为华夏内部阶层、文化指称的倾向日益突出,其过程与"獠"概念的嬗变如出一辙.相较于"客观实体"论,从"族类观念"的视角观察中古南方纷繁复杂的民族现象与民族关系,或许可以更加贴近当时人的认知.

    唐代

    昭陵神道碑与唐国史的早期构型

    徐焕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昭陵神道碑是唐帝国早期形塑国史的文学制品,寄寓着统治集团的集体记忆与时代情绪,张扬意识形态与话语权力,具体而言:首先是历史书写的文学体制,昭陵神道碑的骈俪藻饰不仅植根文学传统,更接榫官方史观,通过文体探索、史典融贯以实现对当下的阐构;其次是公私互见的叙事策略,戡乱定世与功臣入唐的叙事并轨,凸显、隐没、改窜了史事的细节,彰显文本对现实语境的回应及回护;最后是君臣一体的治世垂范,唐廷撰作了一系列本朝的君臣故事,依托昭陵神道碑景观及文本的宣扬,转化为世俗知信的历史.在上层文学集团的创作序列中考察昭陵神道碑的体用与受容,有助于深化对初唐文学的原生状态及文学史意义的认识.

    昭陵神道碑初唐文学历史书写文本

    唐睿宗亲祀南、北郊背景探析

    孙延政
    10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元712年,唐睿宗在一年之内亲祀南、北郊,这种行为在整个唐代仅此一例.其中,与亲祀南郊同月进行的还有亲祭太庙、亲耕籍田,这与贞观三年、永徽三年祭太庙—祀南郊—耕籍田的亲祭模式一致,折射出睿宗意图将本朝与武周至中宗这一时段划分开来,恢复贞观、永徽故事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在睿宗登基后的一系列重大政治改革中亦有体现,虽然在他执政中后期出现了恢复二陵名号、加则天谥为帝的事件,但这并未改变"走出后武则天时代"的历史趋势.亲祀北郊的背景在于,为患多年的东突厥于此时向唐朝请求和亲,睿宗认为自己施行的保守对外政策已获成功,边境问题已经解决.改元"延和"则代表着他期盼在未来,唐朝与周边民族尤其是突厥的关系能够继续保持缓和.

    唐睿宗亲祀贞观、永徽故事突厥

    "三合然后生":康有为论孔子人道教的优越性

    翟奎凤
    117-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有为经常引述《谷梁传》"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来阐述孔教的特点与优越性.人由天而生,决定了人要敬天、祭天,修心养性、净化灵魂是"事天"的重要工夫.上天有好生之德、仁爱之心,决定了人要有博爱精神.由阴阳而生,即人由父母而生,决定了人要孝敬父母,要祭祀祖先.康有为认为,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都是神道教,只注重上天或灵魂的一面,忽视了人的身体性,对父母和祖先的敬重不够,即只有仁的向度,"孝"的维度较弱.而孔子儒学是全面的,"三合而生"、仁孝并重、祭天与祭祖并重、情理并重、智仁勇统一.晚年康有为认为,孔教是一种人道教,此教兼摄神道,但以人道为主,有着很强的整体性、中和性和包容性.作为人道教的孔教本质上是一种文明之教,它可以与所有神道宗教对话融合,化解宗教冲突.孔子人道教有着很强的中国性,是中华民族国魂所系,康有为对孔子人道教的阐发对我们重新认识儒学、探索儒学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建构有重要启发意义.

    三合康有为孔子神道教人道教

    "新时代的孔子":晚年费孝通的思想主线和学术理想

    常强
    12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费孝通在随笔《孔林片思》中,提出"新时代的孔子"("新的孔子")之说."新时代的孔子"说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系着眼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大背景而提出.研读此文可知,"新时代的孔子"应是能够从事"心态"研究的中国思想家,担负着从"心态"层次来研究阐释各种关系(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宗教与宗教、国家与国家之关系)、团结引导全人类实现共存共荣的重任.费孝通关于"新时代的孔子"的培养方案,不在《孔林片思》中,而是散落在他晚年的系列重要论著中,且与其晚年所提出的重要观念有密切关联.结合费孝通晚年著述进行系统考察,我们可知,"新时代的孔子"是"志在富民"的务实思想者、"文化自觉"的主动倡导者、中华文化的忠实传承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有力维护者、文明交流互鉴的扎实推进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构建者."新时代的孔子"不失为一条思想主线和核心概念,堪为费孝通步入耄耋之年后最重要的学术理想和理论成果之一.遗憾的是,该说尚未引起今人足够重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的孔子"说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费孝通新时代的孔子《孔林片思》

    试析荀子"合群体"思想的理论建构路径

    刁娜
    134-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先秦儒家学者中,荀子最为明确地提出了其群体观:"人生不能无群"且"人能群".荀子"合群体"思想所探讨之"群"是相对于孤独的个体而言,指由人结合成的、有组织者和管理者的、有秩序有规模的群体.具体而言,荀子之"群"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群"由人结合而成,普遍的作为类的人具有能结成群体的群体性或社会性;二、"群"有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即作为统治者的君上、圣王,能够利用人所具有的群体性或社会性,以及外在的社会控制手段,将人类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有秩序有规范的群体;三、荀子所要建构的群体是一个人人各安其分、各守其职,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秩序稳定的"和一"的群体.这三个方面亦构成荀子"合群体"思想的理论建构路径.

    荀子合群体人之性恶和谐

    年龄结构、人口流动与社会养老保险需求研究

    孙涛李志鸿王硕
    141-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构建三期代际交叠模型,使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7年、2019年微观家庭数据,深入探讨人口流动情况和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影响社会养老保险需求的理论机制,并对二者影响社会养老保险需求的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人口的流动性特征会降低其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意愿.(2)家庭老年抚养负担越重,对个体参保需求形成的挤占效应越明显,导致个体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意愿降低.相反,若家庭面临的少儿抚养压力较大,个体可能会为了减轻子女未来的养老负担而提高自身的参保意愿.(3)人口的流动性特征和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需求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养老保险满意度和异地赡养负担实现.

    人口年龄结构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需求共同富裕社会保障人口老龄化

    政府引导基金能驱动企业绿色创新吗?

    徐实纪端钟慧洁
    152-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引导基金是政府资金对社会资本的有效补充,其凭借支持国家战略的制度逻辑,能够驱动企业绿色创新,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通过手工搜集2007-2020年政府引导基金的投资数据,结合PSM方法,实证分析政府引导基金对企业绿色创新的驱动效应与作用机理:认为政府引导基金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能力,该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更为显著;相对于国有企业,政府引导基金对民营企业的绿色驱动效应更为突出,并且高管激励对该驱动效应具有积极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引导基金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本研究厘清了政府引导基金的绿色创新驱动效应与作用机制,揭示了地区发展水平、产权性质与高管激励对绿色创新驱动效应的调节作用,为政府引导基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地区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经验证据.

    政府引导基金企业绿色创新产权性质研发投入

    本地投资者关注促进企业数字化投入了吗?——基于网络搜索指数的实证研究

    李拯非刘德胜
    162-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本文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探讨影响企业数字化的前因.以2011-2020年我国A股的上市企业为样本,获取上市企业注册地搜索指数,构建本地投资者关注度指标,考察了本地投资者关注与企业数字化投入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本地投资者关注对企业数字化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25%、50%、75%分位点该研究结论仍然成立,且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也支持了该结论.机制检验表明,本地投资者关注通过信息效应和监督效应促进企业数字化投入.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本地投资者关注对企业数字化投入的影响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环境不确定性高的地区、收益率高的企业样本中更加明显.本文的结论丰富了影响企业数字化前因的研究文献,也为监管部门合理引导投资者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本地关注企业数字化投入网络搜索

    全球文明倡议、新时代文明观与国际秩序转型

    杨慧
    174-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年变局下,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在继承和发展新中国优良外交传统的基础上,为回应以"文明冲突"为代表的新冷战思潮,破解后疫情时代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困境提供的又一公共产品.这一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实现了对西方文明观的范式超越,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的偏狭历史叙事,突破了"普世价值论"的话语陷阱和西方文明冲突的谬论,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文明观的理论创新.在西式文明观再次将世界引向意识形态对抗危险陷阱的背景下,新时代中国文明观阐释了中国在文明发展问题上的观点和立场,为处在十字路口的国际秩序重构指明了方向.

    全球文明倡议文明观意识形态大国博弈国际秩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