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岳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岳论丛
东岳论丛

李然忠

月刊

1003-8353

dongyuelunchong@sohu.net

0531-82704571、82704700

250002

济南市舜耕路56号

东岳论丛/Journal Dongyue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改革开放和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道德与皇权的交涉——宋明儒《大学》"亲""新"之辩的学理动机

    刘雷张潇潇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亲民"说之所以成为宋代以来聚讼不已的学术公案,乃在于其聚焦了儒家"为政以德"即以道德学说来引导为政者"养民""安民"的学理动机与学术志向.二程以道德提挈皇权、朱子以道德贯通君民、阳明重振道德体用说等围绕《大学》"亲民""新民"说的论辩,工夫路径虽有不同,却无不竭力以各自主张的道德学说与皇权及其隐匿之下的极端权力欲望现象进行交涉,试图以此来扼制私欲、匡正皇权制度下"养民""安民"的治道,从而发展出良好的国家社会形态.显然,他们的努力和理想未能全面转化为政治制度与社会现实,却足以为十九世纪以来中国思想界、政治制度及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反思.

    《大学》亲民新民道德皇权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格局演变及中国对策

    王可山张静
    98-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美既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又时常发生贸易摩擦.分析中国加入WTO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发展历程和中美农产品贸易格局演变可为中国农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利用2001-2022年中美农产品贸易数据,研究发现:2001-2022年间,中美农产品贸易逆差呈现凸显、激增、回落和再激增的趋势特征.在逆差状态下,中美农产品贸易又呈现紧密结合趋势,高附加值农产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大宗农产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并且两国大宗农产品贸易结构的互补性越来越强.中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在不断提升,但是美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优势一直保持相对较高水平,中国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上升速度仍相对缓慢,由农业贸易大国向农业贸易强国转变还须不断提升竞争优势.中国出口农产品的多元化程度高于美国,出口农产品风险分散度始终大于美国,贸易风险相对较小.未来中国应在利用好WTO农业规则的同时,加强与美国农业协会组织等的沟通合作,发挥农业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调节器作用.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自身化解危机的能力、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供应能力和增强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实力.寻求更广泛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合作,积极同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建立合作关系,拓宽农产品进出口渠道.

    中美农产品贸易贸易格局贸易摩擦中国对策

    数字政府建设提升了企业绩效吗?——基于数据要素开放视角

    胡金焱于露刘茵伟
    109-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充分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基于2007-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政府上线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公共数据开放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公共数据开放显著提升了企业绩效,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公共数据开放主要通过营运赋能与管理赋能进而提升了企业绩效.进一步研究发现,与大规模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相比,公共数据开放对企业绩效提升作用在小规模企业和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

    公共数据开放数字政府企业绩效高质量发展

    工业机器人应用型智能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王丽媛
    12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时代,智能技术应用引发各界人士担忧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现有文献缺乏行业层面的研究,且结论不一.相比微观研究,行业数据更有利于把握整体情况,避免省级数据因行业综合而产生的模糊性.因此本文采用行业数据及面板双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检验智能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智能化降低行业劳动收入份额,智能化程度每提升1%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滑1.7%.该效应在高智能化行业(塑料、汽车和电子行业)最显著;在中度智能化行业中该效应随时间推移而逐步增强;在低智能化行业中不显著.智能化水平跨过一定门槛值后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降低作用.究其原因,智能化通过提高就业量和平均工资水平而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却通过提高总产出而降低劳动收入份额,该效应更强劲,最终造成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文章为认识智能化时代分配格局演化提供了证据.

    人工智能劳动收入份额生产率效应收入分配

    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会影响碳排放吗?——来自中国地级行政区的经验证据

    张坤鑫
    13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以2011-2019年中国231个地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从地方政府行为的角度研究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显著抑制碳排放,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越高,碳排放越少,环境规制强化了这一抑制效应.据此,对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在提升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的同时,要不断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通过法制法规等助推绿色低碳发展.

    政府注意力碳排放环境规制绿色低碳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进路

    周德禄邵帅
    14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世界实践与理论研究表明,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推进和实现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规律.我国正处于人口转变结构性矛盾叠加阶段,正在面对生育率降低、老龄化加剧、人口增势相对不足等结构性问题,同时,在数量、质量、结构、效率等四个维度上我国逐渐形成了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优势,"质量型人口红利"替代"数量型人口红利"已成为推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应以持续提升人口质量为核心,统筹考虑我国人口规模、质量、结构变动趋势,处理好两次人口红利的接续关系,延长人口红利释放周期;处理好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关系,促进劳动力配置效益最大化;处理好科技创新与人口发展的关系,以新质生产力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能力.

    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两次人口红利

    城乡融合发展中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基于支持型社会组织的作用与实践

    崔月琴龚小碟
    149-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以县域为基本单位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当前乡村建设的主要政策方向.支持型社会组织作为中介机构,拥有政府和市场双重资源优势,是促进农村社区治理领域城乡融合的重要主体.本文通过对支持型社会组织X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参与Y县农村社区治理实践的研究,发现支持型社会组织能够弥补制度的固有局限.自上而下地将不同政府层级统筹到农村社区治理场域中,自下而上地动员农村社区治理主体,形成上下联动的协商性合作机制.并且以支持型社会组织为中介,上级政府、城市中的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进入农村地区,构建城乡融合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农村社区治理城乡融合治理共同体支持型社会组织

    数字化时代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面对的挑战与应对能力研究

    王玉香
    156-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时代是指数字技术作为生产与生活要素无处不在的发展阶段,是人们以数字化方式生存与发展的历史阶段.其带来了信息传播、职业选择、交往方式与数字化空间等变化,给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带来了认识与了解青少年服务对象、应用传统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挑战.社会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加强能力建设,具有时代敏感性、整合意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智慧生产意识与能力、以及与青少年共成长的意识与能力,才能有效促进青少年服务对象的正向发展与健康发展.

    数字化时代青少年青少年社会工作者挑战应对能力

    法律概念的自成一类及其实践意蕴

    陈坤
    163-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律概念是法律规则、法学知识的基本构成单元.法律概念具有法定性、实践性与规范性等独特性.基于这些独特性,法律概念既不是描述性概念,也不是自然种类概念或解释性概念,而是自成一类的.法律概念的独特性与自成一类对于法治事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蕴.首先,正是法律概念的自成一类使法律解释成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认识活动,而法律概念的独特性虽然不能完全决定解释的方法,但可以给我们思考解释方法问题提供一些启发或洞见,也可以用来排除一些不合理的做法或观点.其次,法律概念的自成一类使得法律命题也是自成一类的,这给法律证成带来了一些独特要求.最后,同时也最重要的是,正是法律概念的独特性与自成一类使得法治实现的前提性要求能够得到满足.

    法律概念法律解释法律证成法治

    社会加速视域下休息权保护的挑战及应对

    戴津伟
    174-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加速和行业内卷趋势下,工作要求经常溢出法定工时侵入劳动者的休息时间.休息权保护面临诸多挑战.工作时间膨胀挤压了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在线工作普及使业务指令能渗透式侵入个人休息时间.灵活工时制容易导向超长时间连续工作.社会加速使劳动者主动加班成为常态,遮蔽了高强度工作压力下职工"自愿加班"实属迫不得已,增加了休息权保护难度.传统理论将休息权理解为劳动者依据劳动法享有的权利.与此相对应,我国的休息权保护模式集中于依据劳动法保障劳动者享有法定休息时间,较为单一粗略.前述诸多情形外观上仍符合劳动法工时规定,但实质上侵犯了劳动者休息权益,暴露出形式合法与实质合理之偏离.休息权保护不仅是保障劳动者享有足够歇息时间,而是以休息时间名义划定一个独立于工作,能够抵御外部干扰,可以自主安排家庭起居与休闲娱乐等个人生活的时间疆域.我们需要将休息权定位为公民根据宪法享有的基本权利,依据个体自然需要与社会参与需求合理界定休息权保护诉求,保障休息自主权,全方位提升保护力度.

    社会加速内卷休息权基本权利法定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