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岳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岳论丛
东岳论丛

李然忠

月刊

1003-8353

dongyuelunchong@sohu.net

0531-82704571、82704700

250002

济南市舜耕路56号

东岳论丛/Journal Dongyue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改革开放和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传统家风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柳妍如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萌生发端于先秦时期的中华传统家风文化,经过历朝历代的演进发展,形成为一个以伦常秩序为内涵、以家国同构为特征的认知体系,表征为一种在生活实践中调和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智慧.中华传统家风文化承载着家庭世代相传的伦理准则,推动了家庭伦理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擘画了融小家于大家的家国情怀,为更好发挥家庭的社会功能开启了广阔空间;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深厚底蕴.我们从传统家风文化中可见其正己化人、轨物范世、明德宏道、亲仁善邻的当代价值,需要充分挖掘和阐发,展现其开创新局的生命力.一要在阐释研究上下功夫,增进科学认知;二要在宣传普及教育上下功夫,让人人都充分了解家风文化发展的历史;三要在完善弘扬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建构起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文明进步相匹配的传承弘扬制度.

    中华传统家风文化道德伦理家国一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论路翎的文学史定位及其作品支撑

    高旭东
    106-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路翎的文学史定位是长篇小说的艺术大师,并以其容纳了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现实主义,弘扬了鲁迅的文学传统;从世界文学的角度看,他既非中国的左拉亦非中国的罗曼·罗兰,而是中国的"未完成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代表作并非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而是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与《燃烧的荒地》.这两部长篇小说通过史诗性的画卷、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洞察以及象征隐喻的艺术技巧,能够支撑起路翎作为"长篇小说艺术大师"的文学定位.值得注意的是,《财主底儿女们》的象征隐喻技巧没有得到充分的阐发,《燃烧的荒地》则是被忽视了的长篇小说杰作,而郭子龙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中最复杂的人物,更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路翎文学史定位作品支撑

    晚清新小说的兄弟伦理叙事研究

    赵华
    116-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兄弟伦理不仅是指家庭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辈男性关系,还被引申为比较亲密的社会关系.在20世纪初内忧外患的历史语境中,晚清新小说兄弟伦理叙事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资源,又内置了合群保种和爱国救亡的时代话语,不仅针砭浇漓的世风以改良社会,还唤起民众同仇敌忾的反抗意识和爱国激情,传达出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诉求,表现出中国传统兄弟伦理关系的结构性转向,彰显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的现代转型特征.

    晚清新小说兄弟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

    亚东图书馆与白话书信体文学的经典化

    尹艳瑚
    125-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四"时期是白话书信体文学经典化并进入文学史的开始.亚东图书馆在白话书信读物的出版过程中发挥强大的"编辑力",选题切中阅读热点,大胆选用青年作家的创新性作品,通过多渠道的广告宣传提升读物的知名度."亚东"版白话书信教本推动了白话书信文体规范的建构,白话书信选本在一定范围内引导了读者对白话书信体散文的认识,《少年漂泊者》则开启了革命题材书信体小说的先河.

    白话书信体散文白话书信体小说亚东图书馆文学经典化

    "唐取帚好"新论

    卢中阳
    13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取帚好"即选取"帚好"或"好"族的女子负责成汤宗庙洒扫职事.其中,"唐"为商之先王,既表示成汤的灵魂,又可视为祭奉成汤的宗庙;"取"代表选取之义;"帚好"是他称,"帚"代指洒扫职事,"好"是族氏名,"帚好"属于"职事"加"族名"的语言结构,并不特指某个人.正确认识"唐取帚好"的历史内涵,有助于探索商代以族氏为基础的职役制度,并促进殷墟五号墓墓主身份的讨论.

    成汤帚好职役

    论饮食与商周灾异政治

    耿超黄鲁前
    142-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闻异则书"是商周文献记录的一大特色,这是因为灾异往往关乎时人的食饮获取以及政治安危.实际上,灾异、饮食以及政治三者之间存在着因果效应,也正是这种因果效应使得饮食作用机制在商周灾异因应中得以运转.而饮食也于此间逐步走进了政治场域,完成了从生活化到政治化的蜕变,展现出了时人由"敬鬼神"到"重人事"的思想转向.受此影响,饮食在商周灾异因应中所发挥的作用机制也发生了转变,即从被用作献祭禳灾的祭品到成为彰显君王政德的工具.这一转变不仅反映出商周时人的政治主张由依靠占卜祭祀的政治转向了重视国君之德的政治,也体现出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由"以自然为主导"转向"以人为主导".

    商周时期灾异饮食政治祭祀政德

    从战争、军法看法家思想的源起——兼论战争之下的社会组织方式变迁促使法家思想形成

    耿振东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家思想与战争、军法联系密切.暴力刑杀的战争促成军法残忍的特性,军队"师出以律"的严格要求促成军法公开、毋分贵贱、赏罚确定的特性,军权与王权相统一促成军法独断专权的特性.当军队管理者成为国家管理者时,军法的执行特征融入治国的思想体系之中,此时"军容"入于"国容",法家人物出现.法家之法公开于民、刑罪恒常、以刑致德、以暴趋治、一断于法、信赏必罚、君主专权、行法不议的执行特征,正是军法内在特性在治国之法中的体现.东周频繁的战争,促使分封制让位于郡县制,井田制让位于编户齐民,军制改变、军源扩充促使族兵制让位于全民兵制.社会组织方式发生变迁,导致以血缘为中心的宗法管理转向以地缘为中心的一统管理,法家思想由此形成.

    军法法家思想管理与奖惩起源

    周秦之变与儒法治国模式的新建构

    李友广祁涛
    16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社会发生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人们往往将政治制度的这种变化称之为周秦之变.作为这一历史阶段最为活跃的知识群体,诸子对于其时天下向何处去给予了充分的理论观照.就治国模式的探索方面而言,基于对周代礼制与政治传统的尊崇,孔孟提出了强宗法化的治国模式;荀子认识到传统礼制存在着弊端,以援法入礼的方式为旧礼注入了更多客观性与工具性因素,从而建构起了弱宗法化的治国模式;由于政治立场的差异,法家人物韩非视儒家政治主张为宽缓之政,进而以"一断于法"的方式建构起了去宗法化的治国模式.儒法两家在治国模式上发生的这种变化,既充分彰显了在周秦之变进程中君臣之间矛盾与冲突的愈加激烈,也为秦制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周秦之变治国模式强宗法化弱宗法化去宗法化

    《管子》富民思想论析

    唐明燕
    169-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富民是《管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维度.《管子》从"好利恶害"的角度来理解人性,将满足民欲视作调动民力的前提,这使其具备了"分利于民"的政治意识;《管子》认识到了国家稳固需要精神文明和道德价值作支撑,而"国之四维"礼义廉耻的产生与流行需要依托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使其具备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动力;《管子》以"阴阳两生而参视"的世界观以及"轻重"的方法论来看待事物、处理问题,这使其在建构治国方略时,并没有囿于"国富"的单一向度,而是将"国富"与"民富"统一起来,具备了全局视野、辩证视野.在上述人性论、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方法论的指引下,《管子》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富民的措施,其中不乏远见卓识.在当今追求共同富裕、并力图通过"第二个结合"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解读《管子》的富民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管子》富民强国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

    实事与虚事:宋明理学"事"思想对佛老的超越及其衍化

    黄河
    176-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宋明理学"事"思想的探讨,无法回避抗佛辟道的历史际遇.以哲学视域看,宋明儒据"实"以抗"虚",亦即严厉拒斥与吃斋念佛、修行炼丹相关的"虚事",器重与人伦物理、日用常行相关的"实事",然后以"诚"证"实"、以"诚"为"事"当然之则,完成对佛老的超越."实事"与"虚事"相争,最后是"实事"的胜出,并由此奠定儒家思想向"实学"的历史转向.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事"乃宋明理学的重要范畴,具象为宋明儒肯定现实世界的日用常行之"事",呈现为重构社会秩序的践履之"事".

    实事虚事宋明理学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