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影评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影评介
电影评介

姚萍

半月刊

1002-6916

filmreview@163.com

0851-5825939 5827681

550001

贵州市富水北路9号

电影评介/Journal Movie Review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电影评介》以平等、民主、自由的学术态度,提供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园地。为影视、艺术研究提供学术科研的阵地。征稿范围:影视理论、影视文化、影视文艺、影视专题、影视管理、电影美学、电影文学、影视教育、影视布景、影视广告、影视产品营销、影视技术、影视服饰、影视效果设计、影视文献回顾、影视史研究、影视资料赏析、影视潮流分析、影视产业分析、影视前沿、影视人物采访;影视产业或创作与传播学、电脑、数码、设计、美术、音乐、戏曲、舞蹈、艺术、新闻、传媒、哲学、社会、文化、教育等各学科的交叉研究。本刊鼓励电子投稿,投稿信箱:filmreview@163.com , 本刊来稿必复,请及时查看回复,或来电咨询。《电影评介》杂志社联系方式投稿邮箱:filmreview@163.com投稿电话:0851-5827681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1世纪以来中国非遗电影的创作路径及影像呈现

    齐青张艺帆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以来,关于非遗的中国电影创作建立在新的国际背景和时代要求之上,非遗保护热潮带动了非遗电影的创作活力,文化强国建设方针指引着电影创作深入非遗文化进行影像表达.通过对当下非遗电影的归纳和整理,发现非遗电影不同的创作逻辑和运作思路,分析非遗电影影像内容背后所承载的人文地理和民族情感风貌,以此梳理电影艺术与非遗文化交互现状,探求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及文旅价值意义,从而建立中国电影产业的文化自信.

    非遗创作路径人文地理民族情感

    新时代陶瓷非遗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

    章莉莉吴苇杭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围绕陶瓷非遗纪录片,探讨其在构建中国国家形象中的作用,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不同陶瓷非遗纪录片在叙事策略、视听觉表现、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中国陶瓷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传递中国形象.纪录片通过历史场域构建、空间记忆复现、媒体融合传播等方式促进文化记忆的保存和中华文明符号形象的共享,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了中国的正面形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非遗纪录片国家形象文化记忆

    节日非遗事象传承实践的空间机制与"民俗(族)志"式影像表达——以央视特别节目《端午至味——我们都是传承人》为对象文本

    赵李娜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央视特别节目《端午至味——我们都是传承人》(2021)为国家主流媒体、民俗学者与地方媒体合作策划的一档电视特别节目报道,是主创者运用"空间视角"进行的一种影像"编码",是端午发生所在"空间"的影视人类学和新闻传播学"再生产".本文以列斐伏尔"三元空间辩证法"为主要理论依据,认为空间生产的日常亲历、感觉把握以及构想精神等三维度,对应了该片所展示出的家庭(家族)、家乡(地方)和国家(社会)维度空间及其话语,构成该节目传递主流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架构所在.

    节日传播非遗传承三元空间论民俗志影像《端午至味》

    国际电影节主推手访谈录:对话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主席费尔南多·胡安·利马

    李苒易婧费尔南多·胡安·利马林生...
    23-29页

    《三大队》:跨媒介视域下的儒侠精神表达与伦理思考

    陈旭光卢玥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侠文化"植根于华夏子孙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内在契合、交织互动,影响着中国的文化精神.本文以电影《三大队》为研究对象,通过跨媒介叙事、对比研究及影像符号分析,探讨"平民英雄"在正义与现实间的挣扎与抉择,揭示"儒侠文化"在当代的精神表现及其社会意义.

    儒侠文化影视伦理《三大队》人伦关系伦理

    电影意义的市场化生成:消费文化的作用观察

    梁雯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实例研究与市场调查为基本方法,对市场化环境下电影意义的生成机制进行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电影在社会化环境中为观众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互联网环境更是促进了电影意义的流动与生成,观众也可以更好地基于自身经验和期待解读电影形成独特的感受.电影社交内容和短视频媒介的出现进一步影响了电影意义的传播和观众参与,为观众理解都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提供了新视角,观众的期待视野同样影响着观众对电影的理解、评价和创造.本研究试图深化当下电影制作与发行过程对消费文化、商品流通与观众期待视野的理解,助力实现电影影响力的最大化并持续激发电影文化与市场活力.

    消费社会电影消费电影市场消费文化

    现实观照·底色探寻·底蕴诠释——《逆行人生》创作的三重路径

    陈琰成苏维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逆行人生》描绘了主人公高志垒在裁员浪潮下的身份错位与成长轨迹,展现了社会急剧变迁下个体的脆弱与坚韧并存的生存状态.本文立足社会学视角,通过现实观照、底色探寻、底蕴诠释三重路径,系统剖析《逆行人生》所展现的个体在社会变迁中的生存挑战.文章探讨了影片如何通过其社会镜像映射现实社会,揭示了身体实践与自我认知之间的紧密互动如何驱动角色的发展进程,并进一步分析影像话语如何与社会背景相融合,从而深刻拓展了影片主题的丰富性与深度.应当指出,《逆行人生》在直面裁员危机下个体的生存困境与心理蜕变的同时,巧妙地融入家庭的支持与关爱元素,以温情笔触展现了人性中温暖而坚韧的光辉,从而赋予影片深刻的情感共鸣与社会价值.这一作品在触动观众情感的同时,也为审视个体与社会复杂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逆行人生》社会情境社会结构身体实践

    《从21世纪安全撤离》:杂糅美学与修复型怀旧

    周正汉李宁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电影《从21世纪安全撤离》(李阳,2024)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并肯定该片在类型化基础上,通过破壁和杂糅的方式所进行的作者化、风格化的创新;探讨该片在科幻喜剧外衣下,包裹着的青春怀旧内核及其成因;同时也指出影片在价值取向上蕴含的自恋主义与悲观主义倾向,提出该片反映的一种深层的无意义感与无方向感,揭示现代个体日益普遍的精神困境,需要反思与纠偏.

    《从21世纪安全撤离》二次元文化科幻电影怀旧叙事

    21世纪以来东北电影中的"新现实主义"美学

    程远征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时期的重要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基地,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整体性地表现出一种"地方性意识".20世纪末,东北作为一种地方性的表述在大众文化领域开始有了爆发式的增长.在此以后的20多年来,很多东北文艺作品几经发展和演变,逐渐呈现出一种"新现实主义"的美学面貌.21世纪以来的一些东北电影,跟以往相比,一方面有更强的"地方性意识",一方面却容纳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历史层面.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包括这些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新现实主义"美学特征,意在分析东北电影流行的内在性因素.分别从社会学、媒介学以及影像本体理论等角度,论述21世纪以来相关东北电影中所表现出的多元化美学特征、"地方性意识"以及其中所召唤出的主体想象和情感共性,等等,以期能够为中国地域电影研究和中国电影的类型化创作提供更为深入的阐释和创作灵感.

    东北电影现实主义美学现代性主体性文学性

    去依附化与东方价值回归:东南亚国家中小成本电影的文本生产策略

    倪崑皓孙雅萌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小成本电影占据主导的东南亚各国,在后殖民时代不断探索着影像对自身主体性的建构,民族国家的宏大历史叙事逐渐退潮,以东方价值为内涵的文化及伦理表达进行去依附的文本生产逐渐走入创作主流中.本文通过分析类型视域下的承继与再造,寻求直面现代性焦虑的东方诗化意识与电影方法,探索在传统伦理的电影阐释中显现主体价值的路径,形成东南亚各国在后殖民时代中小成本电影文本生产的策略框架及范式.在普遍放弃现代主义的批判意识,转而以自身文化主体性建构电影文本的方法,颇具现实意义.

    东南亚电影文本策略去依附东方价值